中国央行该不该跟随美联储加息,市场存在很多分歧,是一个难题。
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12万亿元,远超8000亿元的市场预期中值,同比多增3281亿元,为历史同期最高。政策性银行信贷投放增加和居民部门贷款大幅增长,是导致当月新增贷款投放超预期的主要原因。说明中国金融周期依然处于扩张阶段,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规模仍高达4178亿元,但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从10月的55%回落至38%。居民中长期贷款占比虽然比16年45%有所下降,但绝对值依然偏大,这与地产周期长和受到资金面制约部分贷款延期发放有关,但也不排除与地产销售增加有关,不久前某城市就出现排长队抢购新房的新闻,笔者所处的地方也是一房难求需要摇号产生,这证明地产调控的资产泡沫依然难以刺破。
资产泡沫是一个金融表象,低成本流动性泛滥才是资产泡沫的本质,信贷过度扩张是流动性泛滥的主因,而流动性泛滥则是央行维持的低利率政策和基础货币的过度投放,导致商业银行过度的借贷,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67万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2.3个百分点,与M2增加相对应的是信贷也出现了明显的增加,11月信贷投放高达1.12万亿元,据国家统计局消息,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93288亿元,167万亿元的M2相当于三季度GDP的281.6%,这个比例是较高的,正是因为流动性的泛滥,资金需要找到一个蓄水池,而地产就是这样的一个蓄水池,地产泡沫居高不下。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认为货币政策应该更多地考虑金融周期,并且对金融危机做出应对,中国目前金融周期就是去杠杆和遏制地产等资产泡沫,如何去杠杆和遏制资产泡沫,孙国峰认为,毕竟资产价格只是金融周期的一个体现,而金融周期的背后是银行广义信贷,资产泡沫的背后就是银行的过度借贷,且过度借贷往往是由超低利率引起的。孙国锋的讲话与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和地产泡沫是有一致性的。16年居民抵押贷款占据贷款45%,地产价格也是一路攀升。
中国目前存贷款基准利率是1.5%和4.35%,美联储12月加息以后联邦利率已经是1.5%,与我国基本持平,虽然两者利率性质有着不同,但也说明我国基准利率已经是属于低的国家之一了。美联储昨天晚间没有任何悬念的加息到1.25-1.5%, 美联储的最新经济及利率预期还显示,美联储预计2018年将加息3次,2019年加息2次。美联储最新中值预期显示2020年底联邦基金利率3.1%,而9月时的预期为2.9%。
美国进入加息周期,欧盟虽然没有加息但也开始减缓货币宽松,缩减购债规模,英国在11月初加息25个基点,英国央行行长卡尼表示,英国未来的通胀率仍让人担心,未来三年可能需再加息两次,以便让通胀回到2%的目标。加拿大央行在今年7月和9月出乎意料地两次加息,将基准利率上调至1%。而11月30日,韩国央行宣布加息25基点至1.5%,为六年多来首次加息,同时也是自2015年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之后,首个跟进的亚洲主要经济体。针对世界主要央行的加息浪潮,孙国峰认为,在探索建立新的货币政策框架的过程中,各国央行还应加强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同步复苏的背景下,发达经济体已开始启动货币政策的正常化,相应的,新兴经济体也应该尽快启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以促进形成更加平衡的全球经济金融新格局。与孙国峰所长持有相类似观点的是花旗银行全球经济研究主任Ebrahim
Rahbari的观点“2018是我们真正收紧货币政策的一年。”
在孙国峰看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应当抑制银行的冒险行为,特别是不能给予市场利率长期处于低位的预期,防止市场通过过度的冒险行为倒逼央行,中国央行不仅是面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加息压力,还在于国内金融过高债务的风险,中国银行信贷投放冲动依然很强烈,中国实体经济杠杆率依然很高,居民杠杆率也在快速上升,据BIS统计,截止2017年一季度,我国全社会杠杆率达到257.8%,其中家庭部门、政府部门和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分别为45.5%、46.9%和165.3%。目前我国全社会杠杆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杠杆水平,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165.3%,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87.4%。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过高的杠杆会增加整体经济的不稳定性成为共识。据一份厦门调研,截至2017年10月份,厦门的住户存款余额是2289.8亿元,住户贷款余额是4202.7亿元,居民资金杠杆率高达183.5%,2015年是133%,2016年163%。居民杠杆率位列全国第一,甚至比深圳还高。
孙国峰称,宏观审慎政策的核心是为了控制杠杆率,因为资产泡沫的背后都是高杠杆的问题。“但仅靠宏观审慎政策还不够,假如利率长期处于低位,即使使用了各种宏观审慎手段,效果仍是事倍功半,所以需要建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来应对金融周期”。
笔者解读是既然宏观审慎政策核心是控制杠杆率,单一依靠宏观审慎调控效果是事倍功半,就要建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政策调控金融周期,加息是一个选项。但加息时间窗口的开启不会在18年的一季度,可能会在美联储18年第二次加息的前后。到时候美联储联邦利率就是1.75-2.00%,如果国债利率也出现同步上涨的话大概在3.0%左右,目前中国国债利率是4%不到一点,利差将会少于100个基点,资金外流压力显著增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