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从香饽饽转眼之间就成为了一个食之无味的鸡肋,谁之过。
可转债发行伊始,可谓是一签难求,比中新股还难,因为证监会为了加大可转债发行实施了信用申购,中签者可以获得大致200元的收益,虽然不是大收益,但也可以小赚一笔,吸引众多投资者参与,水晶转债申购用户达到704.18万户,创下A股有史以来打新可转债账户数纪录。但是福兮祸所依,可转债红红火火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宁波银行可转债的弃购金额,达到了1.49亿元,按每人户均中1签粗略计算,弃购人数近15万人!蓝思转债的网上申购账户已大概率降至126万户以下,不到高峰时的1/5,500多万投资者选择离场。
投资者之所以弃购可转债,在于一上市就破发,老债也是处于破发状态,12月1日久立转2上市交易,以102.77元开盘,开盘后一路下行,最低跌至99.68元,久立转2成为可转债信用申购新规以来第一只即首日破发的可转债。12月5日,宝信转债上市首日开盘即告破发,并且全天保持低位震荡,始终低于面值100元,中签者首日卖出只能亏钱。。截至12月7日,目前市场上的29只可转债中,有14只破发。其中,洪涛转债的价格已经跌至92.7元,较发行价低7.3元,破发最为严重。
面对可转债行情,券商不断提醒投资者申购风险,有的券商干脆直接下架申购。
可转债转眼之间的逆转,凸显中国直接融资市场的一种无奈与悲凉。
在中国上市公司的一个朴素观点好像是能圈到钱就是自己的,就是一种胜利,因此可转债一推出,就马上遭遇市场的追捧,发行节奏快速提高,多了自然价值就会被稀释,投资者就会选择以脚投,何况目前市场资金本身就不宽裕,根本无法承载密集发行的可转债,自9月份以来超过15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可转债发行预案,截至2017年12月8日,证监会已批准,待发行上市债券13家,预计将募集资金213.33亿。个券募集资金规模集中在10亿-50亿之间。可见未来可转债发行规模依然很大,市场对资金要求依然很高。面对高速发行,投资者出现了明显的恐惧,放弃申购成为一种规避风险的方式。
其次是可转债成为原始股东的一种简单的套利工具,而且获利不菲,让投资者颇有怨言,笔者说过在中国股市每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因为监管的滞后总是带有原始性质的原罪,可转债也不例外,雨虹转债上市以后,10月20日至23日期间,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减持184万张;10月24日至10月27日期间,控股股东再次减持184万张。而林洋转债上市以后,11月13日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减持219.852万张;11月14日,再次减持80.148万张,两次减持获利数千万元。原始股东的额大手笔减持意味着市场可转债流通大大增加,价格自然下跌。
三是可转债对应的上市公司正股价格因为市场整体低迷而不断下跌,正股价格与转股价格倒挂,可转债上市后的表现将与正股价格密切相关,当正股价格与转股价格出现较大溢价时,公司可转债将被市场抢购,走出一波上涨行情,反之则将出现下跌行情。面对转股价格倒挂,已经没有投资价值,持有风险是较大的。 据媒体报道,未上市交易的可转债有9只,但有8只可转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折价,仅国祯转债的正股价格高于转股价格。其中,正股价格与转股价格折价率高于10%的可转债有4只,分别是兄弟转债、水晶转债、亚太转债、生益转债,破发概率较高。
四是目前市场资金利率升高,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维持高位4%左右,十年期国开行信用债收益率5%左右,可转债作为债权收益率并不高,也很难得到机构大量配置。
可转债从天堂到地狱,是市场供求关系等一系列因素共振的结果,资本市场不是不讲究市场供求关系的,切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