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制就不能让那些上市融资不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的公司过关!融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应该成为审核的关键一环。不管是必要性和合理性一环不具备条件,就应该予以坚决的否决。
据证券时报援引业内人士的话,新一届发审委问询更为细致,抓细节、爱提问、探求信息披露内容的合理性真实性成为关键,持续盈利能力仍为决定企业过会与否的决定因素,作为审核制度,笔者觉得持续盈利能力等财务指标固然重要,这毕竟是预测,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是发行新股募集资金是不是合理必要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应该成为发审新股的重要一环。
据搜狐网原因媒体报道,新一届发审委员要求发行人代表(壶化集团)说明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行业大幅削减产能对其持续经营和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如果上述影响程度较大,本次募集项目用于扩大产能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上市公司募集项目用于扩大产能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存在一定的欠缺,笔者还是第一次听到,发审委员高度关注到募集项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笔者认为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应该成为常态。
这是因为中国资本市场与世界资本市场完全不同之处在于地方政府在大力推进本地公司的上市进程,不仅采用直接现金奖励,还在于用人、土地税收和补贴等方面给上司公司以帮助,同时在中国上市公司也把从资本市场获得的现金支配权作为一种无需偿还的长期借款,而不会考虑本身股权被稀释,甚至把上市作为公司发展的一个重大目标,更在于上市可以获得股权巨大增值,还很方便通过高送转、涉及市场热门题材和与有关市场大资金勾结推高股价,通过高位减持能非常简便的从纸面财富实现真金白银的转化,因此很多公司就会创造条件等待上市,造成中国巨大的IPO堰塞湖。不管证监会如何加大马力发行新股,堰塞湖化解依然效果有限。
作为资本市场,短期增量资金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无限制承载IPO,因此审核的关键就在于把那些动机不纯的公司排除在资本市场之外,这些公司一上市就会把主要精力用在卖壳用在减持上面,而不是用在发展主业上面,是很难给投资者带来良好回报的,也是与资本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相背离的,更是与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唱反调的。
首先是,动机不纯的公司主要体现在现金流充沛,负债率远低于同行,甚至安排大量资金用于投资理财,或者是在上市辅导前夜大手笔突击现金分红,推高公司杠杆负债率,造成缺钱假象达到上市融资的目的,对于这些公司笔者认为其上市融资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都是不存在,那么其上市就应该多大几个问号,募集资金究竟想干嘛?刨根问底的问一问其上市的目的何在?
其次是原有产能利用率不足,远低于90%的产能利用率,有的只有70%左右的产能利用率甚至更低,还要募集资金投资扩产,生产出来的产品你卖给谁,自己又吃不掉,难道堆放在仓库不成?或者干脆建造一条生产线放着看?对这些问题待上市公司回答的不清楚的话,是应该禁止其上市融资的。这些公司一旦上市,要么频繁更改募投项目,要么就是拿募投资金理财或者补充流动资金,与上市公司支持实体经济是完全背离的,是对宝贵资金的最大浪费,募投资金没有良好募投项目,拿什么回报给二级市场投资者。
三是过剩行业应该严禁公司募资投产。一个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大家都是处于煎熬状态,虽然说360行行行出状元,但是如果某一个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大产能,就会加剧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让整个行业更加雪上加霜,甚至于这个企业也会陷入进一步恶性竞争,未必能够脱颖而出,反而进一步加速死亡。导致募集资金打了水漂,不仅害了这一企业,也坑害了二级市场投资者。
既然是审核制,笔者认为就不应该让那些不该上市的公司来到资本市场融资圈钱,才是对得起审核两字,如果让那些不该来到资本市场的公司上市圈钱,审核两字就等于不存在了。因此审核上市融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审核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杜坤维财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