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管理杂志发表署名马光远文章《高房价的主犯和从犯
解决短缺问题根子在土地》,主要观点是对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庄少勤“房价过热的城市,往往是大量投资性需求尚未得到合理抑制,干扰了市场。”的观点产生异议,认为“庄少勤的话纯粹颠倒了因果关系。”并认为土地供应是决定房价走势的决定性因素,究竟谁对谁错。
从笔者角度庄少勤的观点并无任何可指责之处,中国地产与世界各国地产不同之处就在于赋予了地产太多的投资功能,导致市场供求失真,最直观的表象就是大量房产被空置,房子大量空置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房子供应总体过剩,而且是严重的过剩,里昂证券的分析师Nicole
Wong和她的团队曾横跨中国12个城市,调查600多个地产项目以及810000套商品房,发现中国商品房空置率严重的,是在唐山、温州这样的三线城市,房屋的空置率高达15%,而在2016-2017年预计达到20%。按照任泽平说法就是上海房地产空置率也高达10%,北京稍低也有5%。庄少勤的观点“据我们了解,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和住房供应基本能够满足人们对居住空间的需求。”是正确无误的的反应中国地产市场的现状的,是无可指责的,空置率最低的北京也是基本能够满足人们对居住空间需求的,并不存在马光远的所谓的东北东北土地供应再多,不能解决北京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因此中央对地产调控有了全新的方式,那就是地产要回归居住属性,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房子供应严重过剩,但这并不妨碍中国地产价格长期上涨趋势,尤其是15年以来涨势还是十分凌厉的,原因何在?就在于中国地产的消费功能以外,承担了太多的投资功能,价格是可以被炒家炒起来的,温州炒房团就一度所向披靡。
房地产一旦赋予太多的投资属性,就具有了投机功能,房价走势就与真实的刚性供求关系不大,只与投资预期有关,只与市场信心有关,与炒家的多少和炒作力度有关,而这些都与地产投机市场获得资金的成本和便利性有关,获得资金成本越低,获得资金越方便,房价就越容易炒起来。如果投资者预期地产价格未来走势不会乐观,不仅不会买进新房待涨,还会抛售大量现房,冲击地产价格,导致房价下跌,炒房者得不到廉价
的炒房资金,自然也就成为无米之炊的巧妇无法炒作房子。房价也就涨不起来,投机者也就没有利润可言,房价自然趋于平稳。如果投资者预期地产价格依然处于上升通道,未来依然有价格空间,而炒房资金又很便宜,得到炒房资金又非常简单快捷,就会纷纷筹措资金加入投资阵营,导致地产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地产供求关系严重脱节,但这不是真实的地产居住需求,而是地产投资的一种囤积待涨,这样的情况下,不解决流动性问题,就是适度加大土地供应也是无济于事的,毕竟谁也无法预测投资市场的容量有多大,中国有钱人实在太多,日前某位财经评论家就披露自己并组团到重庆刷卡投资房产,这一出手恐怕就是好几十套,全国各地如果都有人去,就是不知道有多少房子会被炒家买走,雄安新区一经宣布,全国炒房客闻风而动云集雄安,导致宾馆爆棚。因为一旦地产被赋予了投资功能,其走势就更多取决货币政策因素,一方面是货币严重超发,导致流动性泛滥,通胀预期强烈,货币贬值预期增加,很多中产甚至高净值人士需要寻找货币的增值保值,如果再度叠加市场投资渠道单一,股票市场风险极大,那么就会强化市场投资地产的预期,增加市场对地产一种虚妄的需求,而目前市场一直在宣传一线城市和某些二线城市的土地供应紧张,就更加强化了地产的稀缺性和增值保值功能,导致市场大量资金前往地产行业淘金,当然,这需要简单方便的获得低成本的信贷支持,在中国地产信贷一直是商业银行的优质资产,地产抵押贷款非常容易获取,而且利率长期以来可以打折,因此居民很容易通过高杠杆投资地产,16年更是走向极端,首付贷也出来了,等于是零自有资金投资炒房,16年60%的贷款增幅流向地产行业,房价不涨都不可能,这难道都是刚需的购房吗,难道没有大量的投机性购房吗,因此地产价格上涨实际上就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不是一种供求的反应。
实际上本轮地产价格猛涨得益于央行的连续降准和降息,释放了大量的低成本流动性资金,而实体经济总体低迷,无法消化央行释放的天量低成本资金,股市也因为各种问题,低迷不振,无法成为低成本资金的蓄水池,从而资金纷纷流向了地产领域,与市场各种势力相互勾结,炒高房价,导致地产价格出现不寻常的猛涨。中国M2在世界各国中是首屈一指的,16年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今日由统计局发布。公报显示,2016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155.0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3%,按照10%的增长规模,每年就新增15.5万亿元M2,大约7年翻一倍就是310万亿元,何处安放这天量的流动性,只要央行不改变宽松的货币政策,M2继续上涨,地产价格依然很难改变上扬趋势。
当然房子如果全部回归居住功能,完全丧失投资功能,那么房子的价格就完全取决于刚性需要,那么房产的价格就取决于土地供应的节奏和规模,土地供应的规模和节奏适应市场刚性购房需求房价就保持平稳,土地供应规模和节奏大于刚性需求,房价就会出现下跌,土地供应规模和节奏小于刚性需要,房价你就会上涨。
庄少勤的观点房价与土地供应没有必然的联系并无大错,主要是指中国房价过快上涨在于投机炒房的盛行,而不是刚需的结果,言外之意就是房子回归居住属性以后,房子的价格才会决定于土地供应,而目前阶段,中国房子主要是投机炒作过于疯狂,导致市场房子供求已经严重失真,这个时候加大土地供应已经无济于事,增加的地产供应都会被投机炒房客买走并囤积起来,认为制造出市场需求的旺盛,房价依然会不断上涨。马光远显然没有读懂庄少勤观点的这一层意义。
马光远也认为“任何投资品只有短缺,才会有价格上涨的预期,而不是相反。因此,不是投资性需求引发了短缺,而是土地供应的短缺导致房子供应的短缺,进而引发了大量的投资性需求。这才是正确的逻辑。”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房子刚性需求是可预测的,投资需求是无法预测的,不能利用刚性需求的观点来诠释投资需求的观点,按照马光远的逻辑分析,认为地产的需求是一定的,不可能无限制增加,但是这一前提条件就是地产仅仅有居住功能,不会出现无限制的增加,是可以通过人口增量来测算的刚需,在需求增量可控制下,可预测下,如果住房供应短缺,房价就会上涨,只有住房供应增加了,与消费刚需相匹配了,房价自然就不会上涨,因此房产上涨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住房用地供应,这是一个致命的逻辑,马光远没有考虑地产有了投资功能以后,其定价机制和定价基础也就出现了不同,地产承载了投资属性需求是无法预测的,是可以无限制增加的,不会因为供应增加投资需求就减少,甚至有些不法商人人为制造供求矛盾,强化市场地产短缺现象推高房价,因此单纯以增加供应的方式来遏制地产价格是行不通的,甚至是有巨大风险的,毕竟地产流动性不佳,牵涉到银行和地方金融的稳定,一旦以无限制增加供应的方式摧毁地产价格,就意味着整个金融会陷入瘫痪,这就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但问题是马光远也认为,“中国房价上涨的原因的确很复杂。政策的摇摆、货币放水、土地财政、城镇化以及动物精神(自然本能的驱动)都是原因,但又很难讲谁是主犯,谁是从犯。”明显的是马光远自己搞不懂何种原因才是房价暴涨的元凶,就武断的认为自己的逻辑是正确的,庄少勤的观点是纯粹颠倒了因果关系,这种行文之道未免太过霸道。
马光远认为“房价暴涨,根子在土地。一切短缺的问题,放在经济制度层面观察,都会得出正确结论,解决住房短缺,要从改革土地制度入手。解决房价过快上涨,要从增加住宅用地开始。”这种观点表面看起来不无道理,但是经不起事实检验,雄安新区刚一建立,炒房客蜂拥到雄安各县市,市场需求瞬间爆发,房价一夜之间涨了几倍,但是随着雄安新区严厉打击各地炒房客,房子投机炒作功能彻底被打碎,秉承雄安发展不会过度依赖地产模式,地方土地财政发展模式被彻底终结,房子供求没有任何变化房房价自然回到原始阶段,可见某个时段某个地方供求关系不是决定房价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房价的因素是炒作投机。雄安新区房价变化说明庄少勤的观点是正确的。
中国地产价格涨不停,不在于土地价格供应的短缺问题,而在于政府对土地财政严重依赖,导致地产政策过度纵容地产投机炒作,市场时不时就传出地方政府与某些机构合伙推高土地价格的传闻,在这种政策主导下的地产市场就成为少数人牟取巨额利益的工具,地产调控也就是限购抑制短期需求而已,而没有采取长效机制,比如多套购房的地产税,空置房的空置税,一旦征收多套房的地产税,空置房的空置税,囤积居奇的炒房也就不再可能,大量投机性购房就不得不选择抛售,地产价格还能坚挺吗?正是因为“往往是大量投资性需求尚未得到合理抑制”,干扰了正常的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虚火需求,地产价格调控才没有效果,房价也就越调越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