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高新股发行的可预见度

(2014-05-04 10:59:14)
标签:

股票

   近段时间,随着IPO预披露暴风骤雨般袭来,中国股市出现了连续下跌,各大主流人士也开始为IPO预披露辩护,说那不是 真正的发行节奏,而是一种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新举措,但市场似乎并不买账,照跌不误,其原因何在?更有人认为在过去一年多以来,IPO暂停中国股市也没有上涨,因此下跌与IPO无关,那是市场本身调整的需要。

  中国股市有一个最最让人担忧的IPO堰塞湖,事关800多家公司发行上市问题,这可不是一笔数目可以忽略不计的小融资,而是事关近万亿元的天文数目融资,而针对IPO何时重启,证监会又如何消化存量公司,证监会一直拿不出明确的主意,这才是投资者的心头大患。就比如您睡在床上,看起来平安无事,可以高枕无忧,但是如果在您的蚊帐上放一眼镜蛇,虽然您不站起来,眼镜蛇咬不到你,但是您肯定担惊受怕,睡不好觉,并一定不敢站起来。而中国投资者头上也有这么一条眼镜蛇伺机想咬你一口,那就是巨大的IPO堰塞湖,这就是暂停IPO中国股市涨不起来的原因,因为投资者不知何时重启IPO让市场遭遇重创。

   美国道琼斯指数从95年2月到08年6月一日创下13692点新高,期间上扬了9600多点,面对涨势汹涌的股市,格林斯潘感到很不安,屡次发出非理性繁荣和有泡沫的警告,1998年7月格林斯潘发出干预市场的警告,尽管还没有采取任何干预的措施,但投资者感到一种调控的预期,股指在半个月内应声大跌2000余点。格林斯潘为了拯救股市,不得不采取降息和增发货币的政策。

  此后格林斯潘就意识到股市的稳定和发展首先要让投资者不能担心一些市场内外的不确定性因素,其次是要增加投资者对未来可预见性收益,美国资本市场终于迎来了辉煌的十多年。

  笔者觉得格林斯潘的教训是深刻的,投资者投资股票投资的是一个预期,看得清楚看得明白的一个预期,从中国股市来说,恢复IPO是一种天经地义之举,但管理层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有629家公司等候着上市,这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事实,与其他任何市场绝对不同的事实,如何安排发行629家公司节奏将左右未来中国股市走势。因此制定政策绝对不能够脱离这一个事实,那就是告诉投资者如何化解这一令人头疼的堰塞湖,而不是让投资者去猜测去揣摩,这就好比拿掉蚊帐上的眼镜蛇,能让人睡一个安稳觉。

  众多市场人士认为,IPO节奏不会改变中国股市走势的说法是不够负责任的,也是不科学的,因为虽然中国有数十万亿存款,理论上足够消化几百家企业数千亿元融资,但是存款就是存款,不能够与投资股市的资金等同,这是一个常识,目前投资者信心严重缺失,市场走势低迷,赚钱效应缺乏,不要说吸引场外资金入市,场内资金也有流出之虞。就在于投资者看不到希望,看不到管理层能有智慧有能力化解堰塞湖,最大可能就是不顾市场实际情况乱发IPO。投资者始终处于惧怕之中,惧怕过快融资节奏让市场无法承载,惧怕过快节奏让市场出现暴跌,因此每个人都在观望之中,每个人都在等待之中,最多是看到机会短炒一把立马走人,而不会中长期介入股市。

  在股市设立之中,上交所为了让投资者对股市扩容有一个良好的预期,也曾经推出一种IPO预告制度,在每个季度开始以前,就公布下一个季度上市公司的数量与融资总量,而李志林提供的资料则是上世纪90年代股市,直到1996年,每年还公布扩容额度20亿、50亿、100亿,后增加到300亿,一旦发行数量和融资数量确定下来,就不会做出任何改变,而是严格执行,让市场对后市有一个明确的预期,让投资者完全释怀,政策非常透明,这种做法虽然有计划经济的成分在内,但是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毕竟非常简单,非常直接,非常清楚。因为“商品市场本质上是供求决定价格。因此,供求关系必须透明。例如在每月车牌拍卖之前,都必须公布拍卖数量,拍卖才能正常进行,参与拍卖者才能合理出价。”

  就目前市场运行环境而言,最大不确定性因素就在于IPO节奏,让投资者焦虑万分,截至4月25日,在审的排队企业共629家。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预计6月底前,绝大部分在审企业可完成预披露工作,13年11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预计完成760多家企业的审核工作,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意味着14年下半年中国股市有近600宗IPO,意味着融资高达6000亿元,而市场存量资金只有不到6000亿元,这是市场无法承载之重而管理层对发行节奏则是模棱两可,让市场根本无法把握,更是无所适从。一旦IPO节奏确定下来,投资者的焦虑心态立即会得到缓解,就能够准确做出自己的判断,做出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略。

  预告融资数量,虽然不那么符合所谓市场化改革,有行政干预色彩,但改革是要让全体投资者得利,是要符合中国股市实际,而不是纸上谈兵的市场化,而预告融资数量,能马上化解投资者焦虑心态,释放投资热情,也是对投资者知情权的一种尊重,何况制定一个合理的融资规模也符合科学发展的思路,预告一个合理的融资规模也符合政策透明化的执政理念,何妨一试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