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 |
分类: 夏岩•商道 |
从人体到自然,从企业到行业,健康的良性循环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没了良性循环,免疫力越来越差,新陈代谢跟不上,就得天天生病;自然没了良性循环,对垃圾有害物质,自身消化速度跟不上制造速度,就会累积出臭氧空洞海平面上浮这些虽一时不致灾难,但几乎无法改变的恶性趋势。同样,企业行业如果病症缠身,不加以解决,甚至饮鸩止渴赚了眼前蝇头小利就知足,那也必定陷入泥沼。
中国众多的园林公司,就正在不断将园林景观行业拖入泥沼。主要几点现象如下。
一、中国园林公司都是绿化公司,没有真正意义的园林公司
从中国园林景观的现状来看,国内绝大多数园林公司,充其量是绿化公司,打着园林的招牌,从事着绿化的任务,挂羊头卖狗肉。所谓工程项目,无外乎是盖几间不伦不类、可张可李的的建筑,在其间杂乱无章地进行绿色植被的移植。然后再冠以一个不土不洋、非牛似马的称谓,就大言不惭的宣称为园林景观,供世人观赏享用。这些砖瓦花草树木堆叠的空间,充其量是“房子加花草”。但就像“画笔加白纸”不能等同于绘画一样,它也离“园林”差了十万八千里了。更多的“狗肉公司”,更是只要接到业务,再转包给别人做,只管中间提成。
这现象有一些深层因素,比如决定了人才产出的教育体系。我仔细研究过园林设计专业的高校体系,发现哪是高校,纯粹搞笑。园林园林,庭园架构,草木山石,相得益彰。我们的高校呢,却把“园”与“林”生拆成两半。“园”放进了艺术类高校,设计、做图、边边框框构架。“林”本来应该是“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屋后栽竹,庭前种桂,花坛牡丹芍药、阶前梧桐、转角芭蕉。这些艺术手法放在哪儿去教育呢?农业大学。教的是怎么栽花种树,绿化环保。所以园林公司招出了绿化学生,难免跑偏。这点上,夏岩问心无愧。我看到这种情况,就琢磨着改进,和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办南师大夏岩中北生态环境研究院,搞研发、系统、教育,文化、艺术、技术、产业结构都教,因材施教。虽然环境不好,但咱要尽一份力改变。可将错就错,挂羊头卖狗肉也不耽误赚钱,却成了众多园林公司心里的小九九。
二、中国园林公司资质运营性质众多假货
正规园林景观设计公司,要有国家核准的风景园林工程设计资质。这资质现在不被当作标准,而被胡乱吹嘘、以小欺大、浑水摸鱼所取代了。园林公司什么都敢吹,明明没资质,还要吹嘘拿过国内外设计大奖,有政府支持案例无数。这种情况,第一个原因是地方保护主义的杰作。关系搞好,没的也能吹成有的,客户也就成了坑的。二是园林业缺乏行业标准、价格体系和行业监管。标准不明,怎么拿,怎么批,怎么用?还不如考虑怎么骗。三是行业缺乏严格自律,自行其事,自以为是的逻辑必然。四是功利当前,不计后果,投机取巧,公司林立的问题所在。
三、中国园林景观的招投标几乎都流于形式
但凡工程招投标,不是比设计、比创意、比工艺,而是简单的拼工程造价,价格高低成为中标的唯一条件。其设计是否独特?创意是否时尚?工艺是否精湛?品牌是否值得信任?均不在考虑之内。这现象的后果显而易见:价格压得比成本还低,显然逼人犯罪,恶法出恶民么:偷工减料,人为缩短工期,减少应有的程序,这些最后都成了产品质量低下的真正元凶。而比只拼造价更令人无奈的,是只拼关系。我们参加过的有些招标,结果其实早已内定,只不过走走形式,对相关各方的一个形式上的交待。
这些症结,在其它行业也有存在,但园林业尤其突出。这个行业的存在是因为有需求,但只看到需求,变本加厉榨干行业诚信、无视未来捞一笔钱就跑、不思进取只看眼前利益,会让行业陷入无限恶性循环:越恶劣客户越不敢投资,越缺资源越没有下限地胡作非为,最终结果就是投入胆怯了,公众享受园林景观的意愿泡汤了,本来的一块蛋糕没有做大,做脏做坏了。有眼光、有气度的企业如不共同匡正行业歪风,有辉煌历史和无限机会的中国园林业,恐难蓬发。
前一篇:GDP崛起的中国最渴望文化尊重
后一篇:“真”温泉一定要“毁”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