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夏岩温泉养生文化 |
分类: 营造•养生 |
我们常说水是生命之源,其实这是很东方的思维方式,西方人另有看法。老祖宗敬水,道家以水为柔,儒家以水为阳,都是带着崇敬和和敬畏的心情,就算发了洪水,大禹治起来也是疏导为先,不强硬对抗,这其中带着对自然的感情,不是敌视,而是融合。西方其实是以火为源,米洛普修斯从天上偷来火种,才有人类发展。比燧人氏的钻木取火浪漫反叛得多。西方人认为火照亮黑暗,给人以光明,就注定是不长久的,会很快消亡,薪尽火灭。所以西方人更注重自己短暂的一生能否发出最大的能量和光芒。这情感,是很以人为主题,要统御自然。
所以东方人爱水,尤其爱水的自然和生命力。现代人喝矿泉水,这概念是西方人提出的。其实它的核心在“矿”字,说的是各种矿物元素要足够,补充人类身体各种需要。而东方人心中,更在乎“泉”字,就是天然而有生命力,流淌着的自然之水。能引用或者让皮肤享受这种水,就是对生命最好的体贴。
http://s15/middle/9ed70e67tc2e1cde3c1ee&690
http://s15/middle/9ed70e67tc2e1cde3c1ee&690
因此水文化,在中国是悠久绵延。首先它是生命形态的基础。“水,具材也。”就是说水具备一切,是宇宙万物的生命本源。那到人身上呢,“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汉代的经学大师董仲舒在祈神止雨时指出了水就是女子,火即是男子,火水比附为男女,所谓水火太极图本为男女交媾创造生命的指涉。所以在中国哲人看来,水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生产和繁殖,是生命的基础。
其次水和人的品行都联系了起来,这也好理解。但凡重要而美好的东西,中国人都习惯以物拟人,就像竹兰梅菊各有性格一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就是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这是最高的评价了。《周易》说:“润万物者莫润乎水。”意思是泽中的水滋润了万物,因而使万物喜悦。作为一个人,如果外柔内刚,能使人喜悦,又可以亨通,这样无论自己还是别人,自然是快乐融融。
再然后,既重要又与人息息相关,自然有很多人来颂扬它,于是奠定了水的美学高度。但凡中国的浪漫爱情诗篇,多是以水为媒。把人的情和爱用水的灵动、水的柔媚飘逸表达出来。李白壮美能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情深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到了现代,工业时代是干涩的,国人对与水亲近的渴求就更旺盛,温泉养生也就异常火热。富含矿物质,去乏消病,这些都是物理上的功效。而养生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养心。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真正好的温泉会馆,应该给每个人一个养心的环境,让人回归自然,放下心事。只有环境清雅了,心情安逸了,才有可能达到养生的效果。如何做到?上面说了,在中国乃至日本韩国的大儒家圈,水和人的关系一种文化,不是西方式的科学关系。让现代人感受到“水乳交融”,需要文化的底蕴。日本的温泉文化就很成熟,他们叫“汤治文化”。这个民族干活不要命,但也是一个十分喜欢和擅长享乐的民族。从礼仪、形式,到汤池的讲究,各种温泉的作用,都有一趟自我的体系,很像日本的饮食文化,精致有个性,本国人都抱着朝圣的心态泡温泉和享用事物,也就影响了外国人。
中国的温泉休闲会所该朝着什么方向设计建造?我想,就抓最基本的文化脉络。水文化的根基在《易经》、五行。有水的地方,如何布局,不止是现代设计命题,更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科学的风水,早被众多世界顶级建筑师、设计大师认可是与现代设计理念契合的精深知识,而吉地不可无水,寻龙择地都是先须观水势,以水为园为景,就更要缜密规划。水为阴山为阳,山石雍容而立,将庭院气运归集,流水则将景观或灵动或沉淀,赋予生命力。再加上温泉水池本身的五行属相,才能给休闲娱乐之人以充实的美感。
前一篇:主题公园粗制滥造忽悠谁?
后一篇:全球化大养生时代已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