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暴力的养成和传递:德国电影《白丝带》

(2013-03-13 14:34:05)
标签:

电影《白丝带》

暴力传递

少年暴力

白丝带运动

分类: 读与看

看德国电影《白丝带》之前,我对“白丝带”的认知限于反对对妇女的暴力范围。

 

1989年12月6日,加拿大一名年轻男子认为女人与女权主义毁了他的前途(很多女生考入传统上属于男生专属的工科大学,女权主义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打破学科的性别界限),于是携带枪枝进入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的教室内,将十四名工科女大学生射杀致死,另外十三名学生受伤,他本人亦举枪自尽。

 

两年后,1991年,以迈克·科夫曼博士为首的一群加拿大男性发起“白丝带”运动,提倡男性佩戴白丝带以示个人的承诺:决不对女性施加暴力、亦不对他人对女性施暴姑息容忍。该运动的目标是集结更多男性参与终止对妇女的暴力。此运动经由加拿大扩展到美国、西欧、北欧以及南非各国,发展成为一个男性反对性别暴力的世界网络,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由男人领导的消除对妇女的暴力的活动。参加白丝带运动志愿者(也包括女性),从每年11月25日“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起佩带白丝带,至12月6日蒙特利尔大屠杀日和12月10日国际人权日止。

 

当在看到新浪新闻网页上的“大片”有《白丝带》电影时,我以为这部影片是讲针对妇女的暴力的。看后了才知道,此片所谓的“白丝带”,是象征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路德教派宣扬的观念、行为与性的纯洁,佩戴白丝带是牧师对自己子女纯洁教育的辅助手段。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被迫佩戴白丝带的男女少年,并没有因此向善和“纯洁”,这有点像中国大陆一直号召学雷锋,但腐败不仅没减、反而剧增一样。

 

《白丝带》由奥地利著名导演和编剧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执导,获200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2010年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该片讲的是更广泛的暴力,包括对男人对女人的暴力,富人对穷人、穷人对富人、家长对子女、孩子之间、宗教教义对信徒等各种形式的暴力。该片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在日常生活和不经意中观察德国一个普通农村社区成人和青少年的行为,揭示了暴力是如何潜移默化扎根于人心并付诸行动的。无论是统治教堂的神父,还是统治村庄的男爵,或是统治家庭的父母,还有医生对护士/助手、孩子之间,等等,在所有不对等的关系中,都有权威者对相对弱势的暴力,并潜移默化地成为下一代暴力养成的根源。而这些少年,正是纳粹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人。

 

很多影评把哈内克拍摄《白丝带》的意图解释为对纳粹德国起源的探讨——经常随意施暴的孩子们将成为新生代的大屠杀野蛮人。网上评论说,“权威主义社会是借助权威主义家庭在群众的个体结构中再生产出来的”这句话,恰恰印证了影片中少年团的诞生,也是印证了纳粹党的诞生。

 

http://s2/mw690/9ed29797td788cc05c3a1&690
《白丝带》电影剧照

 

有评论说,影片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孩子对父权的反抗,影片所有家庭几乎都有一个极端暴力的父亲,极端的父权导致了少年团体的诞生,以反抗父权甚至发展成为对整个社会的反抗。

http://s14/mw690/9ed29797td7d8ba334add&690

 村庄里的少年帮

 

影片展现了外来教师观察到的多例暴力事件,涉及几个家庭中的父亲:

 

1、医生,是影片中第一个少年暴力的受害者。医生劣迹斑斑:与接生婆私通,导致其怀孕,在堕胎失败后,造成私生子的弱智。摔马受伤好后,向接生婆提出分手,表面的理由是嫌接生婆丑,臭,没有尊严等,实质是看到自己的女儿出落成人,起了邪念,所以对接生婆说自己“已经有了比她更好的替代品”——开始性侵自己的女儿。接生婆对医生的评价是:“你对我和对你老婆一样坏”(影片暗示医生的夫人是被医生害死的),可见医生是如何对待女人的。医生骑马被绊倒而受伤,是她的女儿和其他孩子的恶作剧,孩子们的残忍,可以看作是少年团体对于医生的卑劣行为报复。

 http://s1/mw690/9ed29797td7d8bb73be60&690

医生对自己女儿的禽兽行为

 

2、牧师。乡村精神领袖牧师,严于要求自己的儿女,儿女吃饭迟到都要惩罚,用鞭子责打,对大儿子睡觉时捆绑双手的方法制止手淫;强迫大儿子和女儿佩戴象征纯洁的白丝带——时刻提醒。而他的妻子一点也不能表示反对。所有这一切都证明,牧师是家庭君王。表面上,他的子女遵循这些管制,但暗地里和父亲作对,如女儿克拉拉在课室被牧师数落后假装晕倒,之后进入父亲的房间,用剪刀把他心爱的宠物鸟钉成十字状放在父亲的办公桌上。牧师的女儿和儿子是这个村庄少年团体的成员,是一系列暴力事件的策划者、参与者。



http://s12/mw690/9ed29797td7d8ba9f4b9b&690    http://s4/mw690/9ed29797td7d8bb0b1b03&690

左牧师令儿子佩戴白丝带  右:牧师让孩子表示对家长权威的尊崇

  

3、农夫。农夫妻子因事故死亡,大儿子认为是男爵派工不当引致的,与沉默认命的父亲发生矛盾,父亲先后三次掌掴大儿子。丰收节时大儿子肆意毁坏男爵家的菜地进行报复。农夫因儿子对男爵的报复行为被解雇,在失业的情况下无法承担家里的支出,上吊自杀。 

 

4、男爵,庄园主。男爵的儿子被虐打,是少年团为了男爵对于农夫妻子的死漠不关心的一次报复。男爵管家的两个男孩嫉妒男爵儿子的笛子,将其推入池塘,抢走笛子。男爵的庄园莫名其妙地发生火灾,也是少年团所为。男爵夫人对不断发生的暴力事件忍无可忍,只能逃避。她对男爵说她要离婚并搬离此地,因为“这里有太多的冷漠,怨恨,妒忌,暴力”。男爵却认为她离开是因为她和别的男人上过床了。

 

5、管家。男爵管家新增男孩,两个大儿子对此异常嫉妒、不满,因此在冬天将婴儿间的窗户打开,导致婴儿差点因此而死亡。管家要求交出抢来的笛子,两个孩子在被父亲掌掴踢打后仍然说没有!等父亲走到楼下却大吹其笛,这次父亲拿了一条拐杖上去。

 

6、老师未婚妻的父亲。老师看上在男爵家当保姆的女青年,因男爵儿子被虐而有失职之嫌被辞退。老师到女方家提亲,女方的父亲像谈买卖一样与老师讲条件,完全不顾女儿的想法。

 

通过这些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至少说明了这样的问题:

 

1、宗教说教的虚伪与佩戴白丝的无力。

 

2、真实事件无法言说。对日常发生的暴力,即使知道真相,也没人敢说出来。管家的女儿知道几起暴力的策划,她良心发现但无法直言,只能向教师说自己梦到了什么,事实证明这些梦不是梦,都是真实事件。

 

3、暴力的养成与传承。影片中的教师对少年团实施的暴力只是合理怀疑,从未确定。每有事件发生,警察都会到场,但从未有过结论,永远是谜团,最后成为传说,也因此暴力得以因袭不断。

 

有网友评论:他们竟然也是这样过来的。这是我看了电影《白丝带》之后最强烈的感受。令人惊恐的是,放眼向人类历史望去,与快乐为敌的历史几乎是我们全部的历史。东方也好,西方也好,大多数时候“祖祖辈辈”都在告诉孩子:不许贪玩、不许手淫、不许大声喧哗,不许这么想,不许那么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噩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