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山西文化之旅(一)——天下奇观悬空寺

标签:
悬空寺公输天巧三教合一恒山大同壮观李白徐霞客艺术在东方旅游 |
分类: 旅游 |
赴山西文化之旅(一)——天下奇观悬空寺
这次旅游没有太多的美景,但这是一次文化之旅。看到了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悬空寺、应县木塔和云岗石窟,是我国上千年前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智慧修建起来的文化瑰宝。

悬空寺全貌
古有“恒山十八景”之说,蜿蜒起伏的北岳恒山,有许多奇特的景观,其中最负盛名的的悬空寺被列为北岳恒山的第一奇观。
悬空寺原名"玄空阁",是取道家之"玄",佛家之"空",形貌楼阁而得名,后称悬空寺,是因“悬”与 “玄”的谐音,以及寺院象悬挂在半崖之上,习惯地称作悬空寺。

雷音殿
悬空寺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恒山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悬空寺作过修缮,北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

廊栏相连 曲折出奇
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是中国古代建筑精华的体现。悬空寺共有殿阁四十间,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相连,曲折出奇。

表面上看仅靠数十根像筷子一样细长的木梁支撑
抬头向上望去,只见层层殿阁,仅靠数十根像筷子一样细长的木梁支撑。
据专家分析,古代工匠们在悬崖上凿洞,插入横梁,将寺的一部分建筑架在这一根根横梁之上,另一部分则利用突出的岩石作为它的基础。游人在远处见不到这些横梁,只能见到不少立木斜顶在寺的底层。

古代工匠们在悬崖上凿洞,插入横梁。
整个建筑具有险、奇、巧的特点,布局曲折回环,小巧玲珑,空间丰富,层次多变,弹丸之地,布局紧凑,错落相依,其布局层叠错落,变化微妙,其组合和空间达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从低到高三层迭起,最高处三教殿距峡谷深处的高度曾为90余米
共有楼阁40余间,从低到高三层迭起,最高处三教殿距峡谷深处的高度曾为90余米,由于1500余年峡谷河床沙石沉积,现高度仅为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临险境的感觉。

民间道:“悬空寺,半天高,三尺马尾空中吊”,大诗人李白则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形容之。
悬空寺的选址充分显示出它的合理性,没有花费巨大的劳力去改造地貌,而是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依势造殿,显示出各殿阁的主次错落和强烈的节奏感。

在横梁的下面用木柱支撑,这些木柱长短不一,有的着力,有的则虚设,甚至可以晃动,根本不受力,悬空寺像这样形似虚设、可以晃动的支柱有十多根。

当然,这些虚柱不仅仅是作为装饰用的,一般情况下并不吃力,一旦承重压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顶千斤的作用,从而使悬空寺形成一座似虚而实、似危而安、危中见俏的奇特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