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教书教育亲子教养儿童心理育儿 |
分类: 教养故事─少儿篇 |
http://s11/mw690/9ecdd2c1gcfea54e807ea&690
Photo by Kevin @
台湾与大陸的教育制度或有不同,但我一直认为两岸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之心并无不同,特别是希望孩子在课业上有所成就的心意,几乎同样的让孩子感受到无比的压力。今年,台湾的升高中制度有了大变革,取消一试定案的方式,改采让每个孩子都能自由选校的基本教育模式,这是我们称之为「十二年国民义务教育」的新教育制度。但立意虽好,一时半刻也很难改变家长对制度不确定及「还是希望我的孩子比别人强」的传统观念。于是,更多的乱象丛生……
以下一文是我在台湾发表的,或许也可供内大陸父母参酌思考。
全文如下──
孩子渐长之后,慢慢的因为生活阅历和年纪增加而有了自己对事物的想法。在青少年时期,孩子逐渐建立起自我价值观,也需要藉由同侪的互动来省视自己,于是,和父母的关系往往出现微妙的变化。孩子有自己的喜好、看法,不再以父母的意志为选择的唯一考虑,父母不免失落,若再加上亲子之间都不擅表达情感,沟通理念,所谓的「青少年叛逆期」也就无可避免了。
这几年的青少年孩子更辛苦,十二年国民义务教育令人不放心,仅仅是为了念不念私校,念哪个学校,恐怕都可能成为青少年和父母之间的一场战役。我和我家的青少女荳芽在今年她升初中之前也曾面临选校意见不合的困境,我也曾经很困扰,也想不麻烦自己的将荳芽的反应简化成「青少年无理的叛逆」来处理。但我后来做了不一样的选择,回到我教养孩子的初衷──尊重。
这个选校事件滋养我成为一个更接近自己心目中适任妈妈的角色,荳芽也成功的迈入另一个更自信、更开阔的成长阶段。
我很想和大家分享我和荳芽的这段经历……
我也和很多家长一样,对于政策与执行细节变幻莫测的十二年国教感到忧心。于是,让孩子念私校,将来直升高中,似乎是条可规避风险的道路。我也打听了一所可能适合荳芽的私校,建议她考虑就读。但任凭我怎么分析得失利弊,荳芽都坚持她要念公立初中,不愿念私校。她的理由很简单──她不想每天早晚浪费三、四个小时在通勤上下学的路上,她只想和她的好朋友一起搭一小段车程上下学。
我跟荳芽生了几天气,气她只看眼前、不重视未来。但是,学校是她要念的,不是我要念的。我气归气,还是没勉强她。之后便一心一意准备让她就读学区内的公立初中,虽然我听说那所初中是升学率颇高的明星学校,但我一点也不在意,打定主意既然要念公立初中,便是学区内的这所初中,不必再费心打听了。
直到五月,小学安排孩子们到将来要就读的初中参访,荳芽参观后,回来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念S中(她当天参观的学校)。我想念L中(家附近另一所初中)。」
当时,我刚结束了一整天的课程,累得瘫在沙发上,一听荳芽这样说,心想又有麻烦了,整个火冒上来。「为什么?我们不是说好了要念公立初中,就是念学区内的这个学校吗?妳只看一眼学校,凭什么断定妳不想念?L中不是我们的学区,妳也没去看过,妳又怎么决定要念这个学校?」
我的口气一定听得出来很烦躁,但荳芽还是很努力的跟我讲她的想法。她说有同学问S中为何有发禁时,他们得到的答复是发禁让孩子看起来清爽、像个好孩子,批头散发的孩子容易因外表的散乱而被曲解其他表现。荳芽表示她无法认同这样的解释。
荳芽有一头长发,我很难不联想她是为了保留住她的长发而排斥S中(虽然这想法很小人,唉!但是,妈妈有时候就是会这么小人!)。「只因为这个理由?妳会不会太小题大作了?」我还是没被她说服。
荳芽回我:「现在中学本来就没有发禁了,学校为什么做违法的事?学校不是应该教我们言行一致吗?」
我有点动摇了,她说得没错。「另外那个L中,妳连看都没看过,妳用什么理由决定要读那个学校?」
「同学拍了L中的校园照片回来给我们看了。我看到L中的厕所很干净,他们很重视细节;他们还有生态池,在树上帮小鸟盖树屋,他们一定很有人文气息,我喜欢。」
我哑口无言了。但还是想省点麻烦、最好不要变动。「现在已经五月了,学籍卡都交出去了,把户口迁进L中学区,应该来不及了。再说,我找谁让我们寄妳的户籍呀!」
荳芽说她都问过了,现在迁户口还可以,她也找好同学让她寄放户籍了。
喔!原来自己都打点好了,看来心意坚定。
我只好打起精神,开始拨电话找荳芽的老师打听家里附近的三所初中的状况。情况是这样的──我们学区该念的这所S中和附近的另一所T中,是大部份父母中意的选项,因为这两所学校功课逼得紧一些,升学率高,是明星国中。荳芽中意的L中,最近几年因为校长打造的人文环境和人性化的教学,很得某些家长的认同。但是,明星光环不及另两所竞争激烈的初中。很了解我对孩子教育想法的荳芽班导,认为我会倾向荳芽选择的这所学校。
一个周末,我们全家一起参观了L中的校园。校门警卫在我表明来意后,很礼貌的指引我们参观路线。连警卫都这么气质呢!我在心里暗暗加了分。之后,我们在操场上遇见了几个打篮球的男学生。我随机抽样调查,问了几个孩子对L中的看法。这些孩子温文有礼,告诉我他们喜欢这所学校,因为老师对他们的管教很人性化,校方对学生很友善。同时,也跟我说了他们所知道的另外两所初中的状况。
就这样,我们同意了荳芽的选择。因为荳芽小学班导师的成全与帮忙,我很顺利的将户籍做了转换。现在,荳芽在L中已经念了几个月,她果真很喜欢L中。虽然功课压力还是免不了的,但她适应得很好,每天开开心心的上学。照她的话形容是:「初中课业变多了,但是也很好玩,因为有更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了。」
荳芽的小学同学读L中的人不多,直到现在,不太熟我的家长听到荳芽念了L中,还是很讶异,总是宛转而含蓄的暗示我怎么让孩子念了一个不具竞争力的学校呀!我一旦见识了青少女荳芽所展现的自我觉察能力与判断力,你说,身为妈妈的我,还会在意旁人质疑的眼光吗?
青少年期的孩子,相对于小学阶段的懵懂,这个时候的他们有了初步成熟的理解、判断能力,已经足以用来学习、探索许多更深刻的议题和学问。上初中,意味着我们可以藉由各类新知的学习来启发也深化孩子们内在的许多潜能,而不是以课业、以升学的理由压抑他们奔放开阔的心志。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大部份的人到了初中最先习到的能力是认命、妥协和委屈求全。大人的态度让很多孩子觉得「反正上初中就是这样嘛!大家都一样,谁也没有办法改变什么!」认命,似乎是让自己好过一点的方式。一旦认了命,往后的中学生涯于是成了漫长的痛苦煎熬或者是漫不经心的混日子,熬过一天算一天、混过一天是一天。这么年轻的生命早早习得了无能为力的无奈,这无奈日渐深深的植入心底、融入血液里,终于内化成为性格的一部份。我们之中,有多少人是这样的其中一份子呢?
我是。我曾经是这样看待自己的人生的,从青少年时期逼迫着自己念书开始,一路到高中、大学。之后,花了更多更多倍于青少年时期的时光,自我怀疑、摧毁、再重建,重新努力的找回自我。如果可以,我不愿看到我的女儿或者任何一个和我不一定相干的孩子再走一趟这样辛苦的冤枉路。
十几岁的孩子原来对人生充满梦想,想象着自己可能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尝试着、努力着,也可能失败或梦想幻灭,然后,再重新造一个梦想。上初中,便是这个人生梦想的起步。
即使身为荳芽的妈妈,我都不很确定她将来会长成一个什么模样、何种样态的人。我除了想象和期待,应该要对她尽的责任是──让她成为她希望的自己。
我从让她自己选校开始,体会了这有些艰难但理应如此的妈妈之路。
P.S
如果读到我这篇文章的您知道我文中所指的S中、T中和L中是哪几所学校,请理解我并无意贬低任何一所学校,也不是说荳芽念的L中是最好的,我们只是选择一个可能不那么热门但适合的学校而已。荳芽有些同学就读S中或T中的,也同样过得很开心。重要的是孩子和家长看待读国中这件事的心态吧!我衷心期盼大家可以认真的思考孩子所表现出的意愿,随着孩子的眼光重新看看读国中这件事,即使我们现在觉得他们是那么的不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