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6《古代汉语》第二课 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自考)
(2014-07-12 11:56:36)
标签:
佛学 |
分类: 汉语言文学 |
在古代汉语课中,我们学习有关汉字的性质和结构的结识,除了掌握汉字科学的结构规律之外,主要目的是在探求词义的过程中,学会通过字形结构的分析来瞭解词义,掌握词义。
一、汉字形义统一的条件
(一)只有早期汉字和有规律演变的字形才是形义统一的
早期汉字例如甲骨文、金文、还保留着汉字的构形理据,是形义统一的,我们可以直接根据字形来探求词义,小篆也还保留了许多古文字的特点,许多字形的构形理据还是很清楚的,可以作为以形索义的依据。例:祝
汉字经过隶变,进入今文字阶段,书写元素演变为笔画,汉字的象形性彻底消失。但是,大多数汉字的演变是有规律的,符合演变规律的字形,其构形理据仍然保留。例:秉、元、見、水P29
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来探求词义。这在训诂学上叫做“以形索义”。
汉字在形体演变过程中,也有一些非规律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讹变”。讹变之后的字形,其构形理据部分或全部消失。例如:春,為P29。
追溯早期字形的过程,训诂学上叫作“复形”。
(二)只有本字本义才是形义统一的
1、本字是是对借字而言的。本字是指专为记录某个词所造的字,它的形体是以这个词的某一义项为根据而造的。例如:“亦”是“腋窝”的本字,
本字是据词义而造的,是形义统一的。但是,文字在使用的过程中,同音借用的现象很多。如把“亦”用为副词,用的就不是本字,而是因为读音相同借用的字,我们称这种字为同音借用字。即许慎所言:“本无其字,依声託tuo事”。由于文字假借而使某字具有了与字形完全无关的意义,称作假借义或借义。
在遇到文献中的假借字时,必须根据借字的语音追溯本字,训诂学上称为“溯本”。例:P30。
如:1.“八月剝枣,十月擭稻huo”“剝”本义剥皮,剥开,是“撲”pu的借字,是敲打,敲击之义。2.“未见君子,惄(nì逆)如调(zhōu周)饥”"調"是"朝"的借字,本义为早晨。
2、本义是对引申义、假借义而言的。讲解汉字一定要用本义来讲,才能合乎原来的造字意图,如果用引申义特别是远引申义讲字形,就会牵,强附会。
如:“监”是“察看”义,引申出“监牢”义。
引申义虽然与字形关系疏远,但毕竟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是可以追溯的;而假借义则与字形没有任何联系。
二、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求
1、纯表意字与词义的探求
人们一般把没有示音符号的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称为纯表意字。在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探求词义时,纯表意字通过整体构形与词的本义发生联系,而形声字则是通过义符与本义发生联系。如:“一箪食,一豆羹”豆,本义是高脚的盘子,是盛放肉类等的食器。
2、形声字与词义的探求:P31
页,本义人头
题,本义前额,引申文章的标题、题目。
领,颈、项与颈部有关,领指整个脖子,项指脖子后部颈至脖子前部
颠,指头顶
颁,指大头“鱼在在藻,有颁其首”
顿,本义以头扣地
颇,本义是头偏,引申为一般的偏。
三、从汉字的结构探求词义的重要参考书——《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文字学著作。这部书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为了证实汉字的构意性质和形义统一规律而作的文字学著作。它收录汉字的原则是“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即以小篆为字头,也收录一些古文、籀文字形。
全书共十五卷,每卷分上下。第一卷至第十四卷是正文,第十五卷上是《叙》和部首表,卷下是《后叙》。据《后叙》载,该书收入篆文字头9353字,另收入重文1163字。(重文就是异体字)。
许慎对所收录的汉字的字形运用“六书”理论进行结构分析,证明汉字绝大多数都是由声符和义符(形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而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又是形声字的义符和声符的基础。例详见P33
【原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选(书本第39页)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③,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翻译】:屈原对子兰的所作所为,也非常痛恨。虽然身遭放逐,却依然眷恋楚国,怀念怀王,时刻惦记着能重返朝廷,总是希望国王能突然觉悟,不良习俗也为之改变。他总是不忘怀念君王,复兴国家,扭转局势,所以在一篇作品中多次流露此种心情。然而终究无可奈何,所以也不可能再返朝廷,于此也可见怀王最终也没有醒悟。作为国君,不管他聪明还是愚蠢,有才还是无才,都希望找到忠臣和贤士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然而亡国破家之事却不断发生,而圣明之君、太平之国却好多世代都未曾一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所谓忠臣并不忠,其所谓贤士并不贤。怀王因不知晓忠臣之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结果使军队惨败,国土被侵占,失去了六郡地盘,自己还流落他乡,客死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是由于不知人所造成的灾祸。《易经》上说:“井已经疏浚干净,却没人来喝水,这是令人难过的事。国君若是圣明,大家都可以得到幸福。”而怀王是如此不明,那里配得到幸福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