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去世了。
他代表的“育种”这一门科学,在当今以基因工程为技术武器的大资本的围堵下,会有怎样的前途,我们还不得而知。
很多人知道袁隆平为中国的水稻育种做出了毕生的贡献,但是,不一定知道育种这门科学的具体意义。
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育种》这门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育种,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一门工艺,而且还带有运气的成分。从事育种的人,需要很艰苦地长年累月在田里工作,一个好的杂交种系,完全要靠孟德尔遗传规律那样慢慢靠着不同的亲本之间杂交产生。运气好的,刚好找到一棵草,里面有某个想要的性状(比如抗病,或者抗倒伏),那就发达了,杂交以后的后代可能就有这个想要的性状。但是,那也需要等后代长大,产生了种子,再种下去才知道是否真的有目标性状。
对比之下,搞基因工程育种的人就轻松多了:他们可以躲在空调实验室里面,把决定每一种性状的基因分辨出来,使用切割酶把需要的基因切出来,链接到载体上,然后把载体转移到目的标基因里面,让目标基因拥有我们想要的各种性状的基因,于是生长出来的植物就拥有了我们想要的特性了。
但是,搞基因工程育种的大资本为了持续有钱赚,他们会在种子的基因里面加入一些其它的基因,让这些卖给人的种子只能种一次,长出来的植物产生的种子就不具备原来亲本种子的基因成分,不可以第二次再种了。于是,中国的农民经常会被外国种子“卡脖子”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经过“育种”这个程式培育出来的种子是不会到了第二代就彻底沦为无用种子的地步的。这就是为什么袁老一直锲而不舍地研究水稻育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为育种出来的种子是外国不能卡咱们脖子的。
袁老在育种方面的贡献,不仅在国内有名,在国外也声名遐迩。记得有一年我参加美国一个科学教育代表团访问阿联酋,阿布扎比的科学家告诉我们,他们用袁隆平研究出来的沙漠稻解决在沙漠种稻的难题。而在迪拜,迪拜的科学家告诉我们,他们用袁隆平研究出来的海水稻在盐碱地种水稻。他们的介绍,让我这个美国代表团里面唯一的华人感觉非常有面子啊!
袁隆平院士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所做出的无私贡献,值得全世界人民的尊重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