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来学吧|解秘产品经理成功转型背后的真正秘密

(2023-11-09 17:04:20)
标签:

来学吧

乐产功场

教育

it

分类: 乐产功场
【编者注】作者马静雅,现为一家公司的产品经理,是乐产功场®黄埔27的学员。本文深入探讨了不同职业背景向产品经理的职业转型,着重强调了工作态度和思维方式的变革。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和深入思考,作者强调了在职场中保持积极主动和不断学习的重要性,以追求卓越的职业发展。

过去的我,曾从事过电销,干过运营,还在一个不签劳动合同的小公司与十几名同事一同工作。然而,在转型产品经理的一个月内,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产品经理的"转型",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最直观的转变是我的工作态度。以前在学校时,我们可能会懈怠、拖延、糊弄,只要考试通过就行,不太在乎日常的作业和课上的表现,没有人会拿小本本一笔一笔的记下来。但在职场,尤其是在像互联网这样扁平化的行业中,每个行动都会留下痕迹。我们的工作态度、工作成果,以及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都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职业生涯。我们需要主动,不能等着领导来找我们。

我们的积极主动不能仅仅表现在口头上,还包括每天几点到达公司、午休时在做什么、晚上几点下班,等等,这些都会被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们需要放弃在学生时代的思维方式,对每项工作任务都要时刻问自己:“进展到什么程度了?”“需要与谁进行沟通?”“是否已经落实了?”“是否主动与领导沟通过?”以确保每个任务都能百分之百地完成。

除了工作态度,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改变。由于没有系统性的思考,我以前处理需求时常常是"上来就干",结果导致修改了新增采购计划页面的选项,却忘了相应的列表字段和报表字段的修改,这在产品评审时遭到了质疑。领导眉头紧皱、满脸无奈,让我认识到了“需求是什么”“由谁提出的”“想达到什么效果”,这种基本的问题我都没有思考。


在事后进行反思时,我恍然大悟:这不就是“5W2H”吗?探索并发现正确的问题,探索并发现正确的解决方案,这不就是“DDMT®双钻模型”吗?然后向内问、向外问,这不就是“DQMT®双问模型”吗?让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接到一个需求:“要增加渠道和客户的关联关系”,首先,我使用5W2H进行外部提问:

  • Who-需求是谁提出的?答:财务总监。
  • When-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答:在对账时使用。
  • Where-在哪里使用?答:“销售渠道”中的“外部渠道”。
  • What-渠道和客户是什么?答:渠道不仅包括不同平台的店铺,还包括供货途径;客户指的是店铺或途径的顾客,大多是企业顾客,因此是B端,涉及多个渠道和多个客户。
  • Why-为什么需要这个功能?答:因为以前出现过渠道和客户信息不匹配的情况。
  • How-如何实现?答:客户信息来源于系统的“客户”模块数据,创建“渠道”时需要建立一对多的关系,因此需要多选功能,还要支持添加和删除。由于涉及多条信息,还需要有列表。
  • How much-多少成本?比如时间、成本等。由于明天要进行产品评审,所以比较紧急。

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虽然这是我刚刚接到的需求,但我已经有了思路。接下来,我要同样地向内问,自己去整理信息,发现其中正确的问题。这将帮助我更好地处理需求,优化列表和报表,以满足渠道和客户的关联关系。通过"想写思列®",我看到了在纸上勾画出的草图,发现原来我在乐产功场®的课上就学过,我已经具备这些知识,只是我的工作做得不到位而已。

在我们的部门里,我是年龄最小的,但在产品经理的转型之路上,时间不等人,经验不等人。既然已经开始,那就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心态→方法→行动→结果,这是一个循环,每项任务都需要遵循这个循环,每次都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机会。每次都要有头有尾,写好句号,以确保任务圆满完成。所见所闻无法替代,勤奋努力无法替代,只有把每个小事都做好,才能实现成功的"转型"。在这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旅程中,我期待着更多的挑战和机会,以进一步锤炼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产品经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