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乐品功场|田季平:学会课题分离,不要再当受害者

(2022-06-23 19:54:34)
标签:

乐品功场

薛利华

产品经理

乐产功场

乐场读书

【编者注】作者田季平,现为北京至真健康的产品经理,乐产功场®黄埔25期的助教,乐品功场®西点五期、乐产功场®黄埔24期的学员。本文源自作者在乐品功场®高级班课后的一次复盘/总结,现将其中的一些想法和感受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前言:本文主要是针对2021年11月8日遭市场部门同事投诉一事的反思

事件发生的背景

11月8日,因为某种原因,我遭到了公司市场部门负责人的投诉,随后接到领导电话,被叫到办公室。当时我的感觉就是很不爽,觉得那个人真讨厌、也觉得自己很委屈。

当领导说要扣我绩效(领导因我的牵连被扣了)是否接受时,我心里的想法是:我不计较就算不错了,还要扣我的绩效?所以与领导的反馈是不接受,觉得自己很委屈。

当时的心理活动

我心里感觉很不舒服,就与来学吧薛利华老师说了这件事情,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这件事情,我是有责任的,但不是100%责任都是我的。如果要处罚的话,必须是市场人员与我一起被处罚,只处罚我一个人,我不能接受!”

在等待薛老师回复的时候,我试着让自己平静下来,心想:如果没有老师帮我分析,我自己应该怎么做呢?这时,我就想到了之前在乐品功场®学过的CWMT®模型。既然领导都被扣绩效了,那么我被扣绩效,就一定(Must)是有道理的,虽然我很不情愿(Want),但是我应该有这个承受能力(Capable)。

因为整个事情(Thing)我也有责任,那么综合来考虑,拒绝扣绩效这件事,我的做法就不太合适。但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的,觉得责任不完全在我。这时的我,又想到了在乐产功场®以及乐场读书®会上学到的“课题分离”:讨厌的市场人员,可怜、委屈的自己,我真正想要的又是什么呢?

通过自我提问“我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时,我发现:他人是否讨厌、自己是否可怜都不重要,我的关注点应该在目的上。如果过分地专注于“受伤害的自己”,只能自怨自艾,并不能改善任何现状,这与我在乐产功场®所学到的AMBR®模型又高度结合了。

“你的关注点在哪里,能量就流向哪里!”这是来学吧薛利华老师在乐品功场®课上一句非常经典的话。薛老师的这句话一直在我耳边回荡,所以此刻我应该做的是:摒弃杂念、学会“课题分离”,专注于自己的目的。

当时的做法

虽然我通过各种模型的应用与实践对此有了大致的方向,但这毕竟是我真正的第一次应用与实践,所以还是想与薛老师沟通一下。在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老师说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你的领导都被扣钱了,你还有什么接不接受的呢?”我意识到:当领导问出这句话的时候,并不是真正的询问,而是在考察我。我恨不得抽自己两巴掌,竟然迟钝到这个地步。不过,既然做错了,那么就要认错、道歉。

随后,我给领导发了短信,问他是否方便,想跟他道歉。领导的反馈是:我学习能力很强。(我说了自己被老师“骂了”,也通过模型分析了,就是自己做得不对!)后来领导跟我表达了,问我接不接受的原因是:真正触犯到自己利益的时候,我会怎么做?这个时候,我想到了“忠诚”二字,要忠诚于组织、忠诚于内心,而不要仅关注于事情的对错。

事后的反思

通过这件事情,我对LOSS®模型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明白老板想做什么,清楚领导想做什么,理清人物关系,看出目前自己所在部门、自己承担的工作在公司战略上的哪个环节,什么阶段很重要,而不是关注一些表面的东西。

事后,领导也帮我做了分析,是不是平时说话的时候很随意,可能在无意中冒犯了对方,所以才会发生被投诉的事情。通过回想,的确自己在沟通的时候大大咧咧的,“说话有点不过脑子”,有时候会容易带有攻击性。

在以后的沟通过程中,我必须要进行一些调整,比如,把“为什么”换成“……的原因?”把“你说什么?”换成“我没太明白你的意思,能再说一下吗?”把“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换成“我理解一下,你是想表达……吗?”等等,把一些比较直接的,带有质问性质的话,变成询问、与对方确认的语气说出来,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很感激这一次的经历,因为它让我有所成长。这次的反思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受益匪浅,同时也使我认识到了与人沟通、团队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我将不断地总结,并向大家请教。接下来,我会继续努力,做好“课题分离”,让自己变得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