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泪眼婆娑银子浜

(2017-04-08 12:59:16)
分类: 随笔
来“中国第一水乡”
周庄,一是看小桥流水,这是经过人力点化的自然风光;二是看古镇建筑,这是凝固的周庄历史。古镇建筑中,代表之作便是沈厅和张厅了。张厅相传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弟徐逵后裔于明代正统年间所建,
清初,卖给张姓人家,故称张厅。沈厅原名敬业堂,由沈万山后人沈本仁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张厅虽是周庄为数极少的明代建筑,但因为没有“故事,其名气止于雕梁画栋,庭院水榭。但紧挨银子浜的沈厅,却因为附会了沈万山的传奇故事,格外地引起游人关注和遐想。


沈万三祖籍浙江湖州,元代中期随父亲迁至周庄。关于沈万三巨富的原因,有说他垦殖起家,广辟田宅的,也有说他娶汾湖陆氏之女,得陆氏巨助而发迹的,再有就是“通番”即做海外贸易而肥。当然,最简单的说法,是他家有一只聚宝盆。聚宝盆者,不明其发财缘由之臆测也。如果我们把前三者融合起来,就能大体知道沈万三为什么会富甲一方了:起于陇亩,成于经商,姻亲相助,精准投资,海外贸易,有此诸多因素,便具备了成为巨富的基本条件。

但不可忽视的是,沈万三得到了极好的历史“机遇”。沈万山致富的时间,主要是在元中期至元末这段时间。元朝取代宋朝,这是游牧民族对中原正统王朝的征服。原来宋朝的一套礼制法度,被蒙古铁蹄踢了个底朝天。对于大宋王朝,这是灭顶之灾。逐鹿之时,黎民百姓备受战争之苦,但建政之后,因为驭民之术尚未圆熟,因为“维稳”首当其冲,这就使民间经济的发展,有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工于经营的沈万三,恰逢其时,生意越做越大,财富越积越多,也就不足为奇了。况且,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沈万山绝不是个例,如果没有社会的“水涨”,也就不会有他的“船高”。和唐诗宋词并列的元曲和元杂剧,堪称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其之所以能形成高峰,其成因,和沈万山发财一样,都有非常重要的时代因素。



沈万山的成功,还离不开另一个人,他就是张士诚。张士诚盐夫出身,起事抗元后势如破竹,迅速占领高邮后,建立大周政权,自称诚王。占领苏州后,又改称吴王。张士诚能够在苏州经营十余年之久,和得到沈万三的经济上的支持关系极大。沈最初对张士诚的支持,或许为大势所迫;张士诚作为草头王要守城掠地,必然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这自然地会把眼光盯上当地财主富翁。沈万三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善解上意,对张士诚主动投怀送抱,慷慨解囊。割据一方,且一度降元的张士诚,对沈万三生意上的事儿,也是一路绿灯,尤其是开元代海禁之门,使他尽得“通番”做海外贸易之便。这使得沈万三的财富,迅速得以膨胀、增值。在权力和金钱的交易中,张士诚和沈万三结为关系密切的利益共同体。如果张士诚能长期割据苏州,沈的金钱王国,会有更广阔的前途。



问题是,当朱元璋消灭了另一支农民起义军劲旅陈友谅后,便开始了对张士诚的围剿。苏州城破,张士诚被押解南京后,自缢身亡。张士诚所控制苏州及浙江一带,不久便成为朱元璋大明版图的一统天下。作为张士诚割据政权的遗民,都或重或轻地受到了朱元璋的惩处,而沈万三作为当地的翘楚人物,尤其是他和张士诚之间的特殊关系,就使他遭受灭顶之灾成为在所难免了。


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沈万三继续用对待张士诚的办法对待朱元璋, 慷慨地给与钱财资助,为其修筑南京的城墙,以此讨其欢心。单看此举,沈万三就做得精明有余,审慎不足。你要效忠朝廷,可以把银子直接捐入国库,然后派什么用场,都和你没有直接的关系。赫赫然建城墙于帝都,这不是给自己建功德碑吗?朱元璋能接纳这份内心并不十分情愿的大礼,已经对其给足了面子,偏偏沈万三还不知趣,得寸进尺地要求拿银子为朝廷犒赏三军。你算哪根葱呢?朱元璋终于龙颜大怒,新账旧账,一起清算,没收家产,将其流放到三千里之外的不毛之地贵州。沈万三哪里知道,你纵有家财万贯,但那算你自己的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的财产,不过是家天下的一个仓储,安分低调一点,先让你养着,张扬高调,得意忘形,立马拿下。富可敌国,这国,还不给点颜色看看?

现在的沈厅,是沈万三的后人建于其遭流放三百多年之后的清代。古语云,富不过三代,三百年经历了多少代?即便建沈厅者确是沈万三的血脉,这厅,和沈万三又有多少关系?周庄成全了沈万三,这里是他最初的发迹地,但走出去的沈万三,一如黄鹤一去不复返,六百年魂泊他乡。周庄人在银子浜给他建了个水冢,为其招魂而已。我倒真的希望他能魂归故里,如果能够归来,游荡于波光粼粼的银子浜畔,看这块浸润过他的心血与汗水的土地,他一定会对自己所作所为做出深刻的反思,关于财富的价值与意义,关于和权力的接触和交往,关于追求和放弃。虽然,许多事,都逃不脱历史的宿命,但是,和沈厅相距很近的张厅的主人,平凡得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不一样有着自己安逸而真实的存在?

下雨了。站在沈厅前面,眺望银子浜,水面被雨点打出无数的涟漪。泪眼婆娑——那是历史的泪光。

2017.4.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