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得“我”从哪里来

(2017-03-27 09:32:10)
分类: 随笔
幼时,不懂什么叫扫墓,但知道添坟和挽纸。

良田广漠,荒山野岭,到处都有用黄土堆起的坟墓,高低参差,大小不一。坟草萋萋,蓬生荒芜之象;风雨侵蚀,土层风化流失。有子孙相传的人家,因此便得在每年的清明前,对坟墓进行整理、修葺。刈除杂草,培土添坟。还要从坟墓边的草地上,挖两块圆锥形的土块,锥尖处裁出大小相当的平面,平面相合,放到坟墓的顶部,算是坟冠(俗语叫坟圆头)。这叫添坟。添好坟之后,顺带烧一些纸钱,便是挽纸了。

我四、五岁时,和外婆一起到外公墓地添坟、挽纸。外婆吃力地用小脚蹬着铁锹的屁股,一锹一锹地旋转着挖,终于为外公的坟安上新的坟冠。外婆划着火柴,我把一沓用凿子凿出许多“铜钱”的纸,放在火上点燃。纸烧完后,按照外婆的指点,我跪下磕个头,便起身和她一起离开。外公和外婆没有儿子,母亲是他们唯一的孩子,所以,添坟挽纸的任务,只有通过他们的女儿这仅存的一脉来完成了。外婆渐渐衰老,我慢慢长大,后来来外公这里添坟挽纸的事儿,就多由我独立进行了。外婆死了之后,她和我的爷爷奶奶一起,被安葬在村里统一安排的公墓里,外公亦迁来和她合葬,对于添坟和挽纸,这倒是非常方便。

知道并参与扫墓,是上小学以后。每年的清明节前,学校里一定要组织我们祭扫烈士墓。这墓,也就是横竖成排的几十个不大的坟茔,中间有一坐堆得较为高大的。坟茔一律整理得清清爽爽,新挖的坟冠,据说是村里安排“四类分子”做的义务工。我们搭着花圈,唱着歌儿,从学校一路走来,献花圈,默哀,派代表朗诵老师提供的诗歌,最后绕墓一周,离开。待到下一个清明节,周而复始,重新再来。后时知道这扫墓和添坟挽纸本质无异,只是文野有别罢了。当然,为“烈士”扫墓难免受政治认知的影响,而祭祀祖宗,则纯粹是一种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我爷爷弟兄四个。我现在知道的祖宗的坟墓,也就止于他们这一辈。本来老爷爷的墓,我是知道的。因为没有墓碑和其他标记,被平田整地时从拓宽条田沟挖出的土覆盖,迁墓时已经无法寻找。爷爷弟兄四个中,二爷爷单身未娶,孑然而终。其他三家,基本上是各自为祭,附带给二爷爷挖挖坟冠、烧烧纸钱。大爷爷家住在十几里路之外的另一个村子,每年清明节前,大堂伯或二堂伯,都要停下农活,特地赶来。先是大堂伯,大堂伯走后,二堂伯接着来。二堂伯虽然活到97岁,但在80岁之后,不便行走,便由他的儿子接着来。三堂伯十几岁出去当兵,后来转业安家上海,他在八十岁之后,还特地从上海来过两次。

我父亲在五十岁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关系,迁去海边的王港。每年清明前,他会雷打不动地赶回老家,到公墓上添坟、挽纸。我儿子四岁那年清明前,他从王港赶到我住在学校的家里,手里拿着一个风筝,说要带我儿子去滩里(公墓所在的地方)放风筝。儿子跟他去了,回来说玩得很开心。我知道,放风筝只是顺便,这是爷爷在对他的孙子进行“传统教育”。

虽然小时候我没少参加挽纸和扫墓,但当自己独立生活之后,因为工作的原因,带学生到过几次“烈士墓前”,至于到祖坟添坟和挽纸,就很少参加了。当然,最主要的,是因为有父亲的依托和依赖。1991年,父亲逝世后,我每年的清明节都到墓地,给父亲、给祖宗烧纸。从父亲故世的那个时候开始,公墓也逐渐成为砖瓦和水泥的构建,无需培土添坟挖坟冠了,但用砖头水泥砌成的洞穴,冰硬、灰白、拥挤、喧嚣,而且历经几次搬迁的折腾,使我觉得实在是有愧祖宗。我能够做到的,除了正常的清明扫墓,还有偶尔经过时驻足凭吊。长辈中的两个叔叔,已是奔八之年,好在都健康矍铄,每年的清明,他们都统一筹划,安排得既简洁又隆重。

今年因为有闰月,叔叔及姑姑他们说需要给祖宗们“换蚊帐”,而且,必须赶在春分之前完成。所以,上个星期,我和奶奶带着大孙子一起回老家,参加了活动。在各位已故长辈的墓前放上酒菜果品,焚烧香烛纸钱及仿真的微型蚊帐,燃放鞭炮,磕头。五岁的孙子没见过这场面,兴奋得在墓穴之间跳来跳去。现在这里已经不能放风筝了——按区域分开的一个挨一个的墓穴,它们被四堵高高的围墙,圈在一片逼仄的空间里。

离开老家,又回到了我所居住的这个城市。我一如平常地送大孙子去幼儿园。搀着他在路上走的时候,我又想到了他在老家时在墓园里跳跳蹦蹦的情景。当他成为爷爷的时候,还会带着他的孙子进行这种我的爷爷曾经带着我做过的事儿吗?我无法知晓了,但有一点倒能确定,就是无论哪一代的孩子,他们都必须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知道“我”从哪里来,才能知道“我”向何处走。社会是以个体为基础的,如果它的个体不知道“我”从哪里来,它能走出多远呢?

2017.3.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