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李煜一江春水自寻烦恼 |
分类: 随笔 |
文学史上,宋词与之前的唐诗、汉赋、楚辞,与之后的元曲、明清小说相提并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范本与荣耀。在宋代(含五代十国)众多的经典作家中,开风气之先的唐后主李煜,是一位重量级的人物。无论是李清照的“载不动,许多愁”,还是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无论是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还是辛弃疾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他们写心中之愁,都比不上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如果说,李煜因为写尽心中愁绪而胜出词坛,那么,把离愁别绪写得淋漓尽致,便是宋词最让人歆羡的成就,即便是一些“壮怀激烈”的篇什,看起来金戈铁马,其实写的也是壮志未酬的沉郁,是别一种愁绪。
年轻时每读李煜的词,总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充盈心头。固然,那时正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年纪,但不能否定,李煜词所具有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总能把你拉进他所营造的那种特定的氛围,使你浸润其中,欲罢不能。但后来读了一些关于他和他的同时代人钱俶的一些文字,觉得他在词中抒发和宣泄的那些万千愁绪,其实都是自陷困惑,和时代精神毫无关联。他可以沉湎其中,但作为后世读者,却应该保持自己冷静的观照。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赵匡胤采取不同的方法,先统一了南方,后平定北方,基本实现了国土的统一。从973年起,赵匡胤多次要李煜到汴京朝觐,以便和平统一南唐。但李煜贪恋一国之君的宝座,不肯俯身向赵称臣,以“身体不好”相推。974年,赵匡胤令大将曹彬率军进攻南唐。宋军包围南唐都城金陵后,赵匡胤和曹彬继续对李煜进行“统战”,劝其停止抵抗,以免全城生灵涂炭。李煜终不言和,直到城破被俘。为了抵抗宋军的进攻,他几乎将境内所有成年男子都赶上战场,“以纸为甲,以农为兵”,士兵战死者及伤亡的民众,不计其数。
战争给南唐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常州、润州等地的百姓都经历了被困孤城的痛楚。金陵的百姓被围困城内近一年。由于长期被困,“城中斗米十千,死者相籍”,无数贫民被活活饿死。虽然杀戮不是宋军的目的,但城破之日,除了受到特别保护的李煜宫室外,金陵全城,不论是平民还是官宦,都遭到了肆意的抢掠直至残杀。李煜降宋后,江州守军仍拒不投降。被围数月后,宋军攻入江州,杀尽全城的男女老幼。金陵自三国时起一直是东南重镇。唐朝灭亡后,吴国与南唐先后建都金陵。经过两国近百年的经营,在五代十国的战乱岁月中,金陵及其附近地区仍维持了令人羡慕的繁荣。“凤阁龙楼连霄汉,车如流水马如龙”(李煜词)。但经过宋军近一年的围攻及城破时的烧杀,金陵及其邻近地区被战火摧残得千疮百孔。直到近四百年后,明太祖朱元璋在金陵建都,这座古城才重现生机。
此外,李煜的顽抗还使珍贵的文化遗产遭到了浩劫。东吴、东晋与南北朝时宋、齐、梁、陈四朝都在金陵建都,城内外的六朝古文物、古建筑不可胜数。到城破之日,不知有多少前人留下的文化瑰宝因为战火而成为灰烬。李煜自己所拥有的无数书画珍藏,如钟繇和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均在城破时灰飞烟灭,永远不再。
李煜虽然也曾有过“与河山共存亡”的扬言,但宋军攻陷金陵后,他却没了自杀的勇气,向宋军“跪拜纳降”。这迟到的投降,使他苟全了一段充满屈辱的生命的时光。在做阶下囚的日子里,他终日以泪洗面,那些抒写愁绪的经典之作,便是这一时期的凄苦心情的实录。如果不是被赐毒酒而死,让他继续痛苦地活着,一定还会写出更多这样哀婉幽怨的文字。
但和南唐毗邻的吴越国就不是这样了。开国之君钱镠一直以“善事中国”和“保境安民”为国策。临终时,他又嘱咐子孙“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即在中国出现统一的形势时应迅速放弃割据。此后的四代吴越国王都恪遵遗训,不称皇帝,向中原的朝廷称臣纳贡。北宋发动攻灭南唐的战争后,李煜曾致书当时的吴越王钱俶:“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但钱俶认清当时形势,不仅没有援助南唐,反而按照赵匡胤的意思,派出军队配合作战。南唐灭亡后,钱俶审时度势,最终决定“保族全民”,将“三千里锦绣山川”和十一万带甲将士,悉数献纳给中央政权,从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一个强盛的割据王国与中央政权的和平统一。由于和平统一,吴越国军民无一人死伤,也无丝毫的财产损失。宋太宗赵光义曾当面称誉钱俶:“卿能保一方以归於我,不致血刃,深可嘉也。”欧阳修、苏轼对钱俶的保境安民之举,也都曾给予盛赞。明代的朱国祯言简意明,表达了和欧阳修、苏轼大体相同的意思:钱氏“完国归朝,不杀一人,则其功德大矣”。
多愁善感心柔弱,但李煜不是这样
设若李煜也像钱俶爱天下而知自爱,对世事有洞达的认识,顺势应变,且不说天下之幸,他个人也会像吴越王钱俶一样,受到册封和礼遇,安稳地做他的一方诸侯。如此,哪来的那么多家仇国恨?当然,也就没了那些泣血的所谓爱国的经典之作。所以,李煜的万千愁绪,其实都是自寻烦恼。
201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