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
(2015-04-19 11:01:25)
标签:
佛学 |
分类: 修行 |
谭峭《化书》:
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
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
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 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
故藏之为元精,用之为万灵,合之为太一,放之为太清。是以坎离消
长于一身,风云发泄于七窍,真气薰蒸而时无寒暑,纯阳流注而民无死生, 是谓神化之道者也。
忘形以养气:形即形体,忘形即忘记了形体、身体,或者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了。成语“得意忘形”,能制心一处,即是“得意”。制心一处,即是止观的“止”,禅定之欲界未到地定境界。到此境界,即忘身心,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而且没有粗重明显的妄想杂念,即“忘心”。
到了这种境界,无思无虑,平日之浊气自然化为真气,真气自然开始滋生。故称为“养气”--养真气。道家所谓启动胎息,当然这只是初步的胎息,胎息的最早阶段。
其实所谓养气,或修气修脉,还是在修身阶段。
忘气以养神:忘气,即“气住”。气即呼吸,有内、外呼吸。外呼吸的停止(气住),是初禅境界。内呼吸的停止(气住),是四禅境界。到了四禅,内外呼吸全部停止。而心念相依,故念也停止,故四禅为“舍念清净地”--没有念头了。
当然,四禅的没有念头,只是指没有第六识(意识)的念头了。用五阴的说法,自此,修道者破除了“想阴”,步入“行阴”,再进一步而入“识阴”。
进入行阴与识阴,就是“养神”了,神即所谓识。
忘神以养虚:进入识阴后,相继经历“虚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
”三个阶段。但这三个定境尚未“忘神”,
故修道者认为还有束缚,不算解脱。于是忘神,最后进入非想非非想--四禅八定的最高境界。
到了此境界,就证入第八识-阿赖耶识。修道者往往把此当作万法本原,即“虚”或“无”。有外道视为“冥谛”,认为自己达到了“梵我合一”的最高境界,“解脱”了。
当然,道家并非如上文言之外道。但道家到此,也以为究竟了,故言“虚实相通,是谓大同”。
什么叫“虚”?什么叫“实”?
用禅宗话说,虚就是“根尘迥脱,灵光独耀”,此指【心体】,即心的本质:众生本有的觉性--不必借助于根尘就有的觉性。这就是楞严经说的,真如佛性、如来藏性是“非因缘生”,是圆教之究竟见解。
实就是【“相与用”】,禅宗所谓的“了了分明”。到此,方可显如来藏性之大机大用,所谓妙用无穷。
当然,用禅宗的话来解释道家此段内容,并不妥当,只是类比而已。因为在佛家看来,道家并非究竟。
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形即相。有了相,或者有了“相”的观念(著相),就有了身心世界的对立观念与界限:四大五蕴、十二入与十八界。
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虚就是要无相、离相,六祖云:离相则法体清净。所以,虚后而“法体清净”,此时心与道合,道妙遂现,即如明镜照物,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毫无执着,此谓“明”也。
但是,要想证入道体,开显如来藏性,就要经过一系列修道阶段,即“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
就是经过道家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与炼神化虚”三个阶段。
民无死生:道家认为已经究竟了,出离三界长揖轮回了。究竟如何呢?有两种结果:一则寿命八万四千劫;一则灭尽五蕴、入偏真涅盘。
按照憨山大师道德经注解,这只是误认为阿赖耶识为真如本性了,离明心见性就差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