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学10——CP & IP

标签:
cpip |
分类: 句法学 |
句法学课真的是一门很消耗脑力的课,因为它的逻辑性很强,稍不留神就会迷失方向,而且要及时对知识点进行梳理,要不然就不记得了。这节课主要是探讨CP和IP的结构。
首先来看CP的结构。句子“They wondered whether she would pass”中的“whether she would pass”可以看作是一个CP,按照乔姆斯基的理论,分析如下图所示:
http://s9/mw690/002UbFYczy6S6gZkjKE48&690&
但C’真的有存在的必要么?这一中间投射的意义何在?现在我们接触到的逻辑算子有三种,即肯定算子、否定算子和疑问算子。“whether”是疑问算子,应归在IP中,是IP中表示屈折、情态的词项,而不应在“C”这个位置上。“C”即complementizer,使句子变成补足语。可“whether”是属于“she would pass”这个句子中的,为什么要分开来呢?而且它也不能使“she would pass”这个句子变成补足语。这里的“whether”和“I knew that she would pass”中的“that”是不一样的,“that”可以去掉,是“C”,但作为句子一部分的“whether”是不能去掉的。进而我们可以扩展到其它的wh words,同样属于句子的一部分,不应单独放到“C”的位置,如“I don’t know who will pass”中的“who”。
其实,C’没有必要,而且对于C的定位也有问题,主要还是受到现象的干扰,没能按照一致性的尺寸来设计,我们要从逻辑上来思考。
接下来是对于“Are
http://s4/bmiddle/002UbFYczy6S6h4ucXV63&690&
由图可知,“are”作为助动词被移到了“C”的位置上,留下了语迹“t”。但实际上,所有语言都是In situ generation,原位,无所谓移动。动词“be”就是动词,不是助动词。人称、时态等一些形态算子使得“be”变成了句中的“are”。这些形态算子才是“I”(inflection)。另外,很多逻辑算子没有被命名,好比“道可道,非常道”。往往需要时才被命名,而且“I”不一定有具体的词项来表征。
最后来看运用IP图式对“The child finds the toy”的分析。
http://s11/mw690/002UbFYczy6S6he1AZc9a&690&
图中的语迹“t”是NP“the child”留下的。既然无所谓移动,那这也是不合理的了。此外,“-s”是个marker,表示第三人称单数,但它只是I的表征,并不是I。同样是受到现象的干扰。句子的生成是纵向指派,逻辑算子在上向下指派。下图是老师为“The child finds the toy”提供的一个分析框架,是相对合理的:
http://s14/mw690/002UbFYczy6S6hi20Ff6d&690&
要补充的是,“I”应该是在“F”(Frame)之上的,因为是逻辑算子向下指派,但考虑到二分法,所以这样来安排。简化了一些步骤,结构层次也显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