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十一集

(2023-01-15 13:22:58)

内容:(一)冯时论文摘要并议论,(二)候气的笛子和用乐器笛子候气

(一)冯时论文摘要并议论

1、什么是二十八宿(秀)?

中国古人,把太阳在天空中的周年视运动轨迹,称为黄道,同时又把与天球极轴,垂直的最大的赤纬圈,也就是地球赤道平面延伸后,与天球球面相交的大圆,称为天赤道,在黄道和赤道附近的两个带状区域内,分布着中国传统的二十八星座,古人叫它二十八宿。

2、二十八宿又与四宫、四象(限)、四季相互配属:

东宫苍龙(青龙)主春,辖(匣)角、亢(抗)、氐(低)、房、心、尾、箕(鸡)七宿;北宫玄武主冬,辖斗(南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西宫白虎主秋,辖奎、娄、胃、昴(卯)、毕、觜(姿)、参(身)七宿;南宫朱雀主夏,辖井、鬼、柳、星、张、翼(义)、轸(枕)七宿。

3、谈二十八宿的本义等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二十八次或二十八星。“星”指星座或星官。“宿”、“舍”、“次”是留宿和旅居的意思。一段段天区,正如地球上沿途分布的驿站一样,是为日、月、五星准备的临时住所。月亮每晚在恒星间,都有一个旅居的住所,每月共换2728个住所,这就是二十八宿的本义。古人企图通过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推定太阳的位置;研究月球相对于恒星的位置运动。

月球在恒星间运行,并回到同一位置的周期,叫恒星月。太阳从某一恒星开始运行,并回到这颗恒星的周期,就构成了恒星年。二十八宿在其他早期文明古国,被称为“月站”。

4、二十八宿的起源地是哪?

二十八宿在早期文明古国中普遍存在,它的起源地点是哪?一直引起人们争论不休。

古代印度、阿拉伯以及古代波斯,对此(二十八宿)都有自己的译名,甚至古代埃及,在接受了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的同时,也有多种“月站”的名称表,即使在许多晚期拉丁文手稿中,也都讲到过二十八宿。不过除中国之外,还没有别的文明古国,能从四象限星群的古老记载中,一步步地把这种二十八宿体系的发展追溯出来,这一点在今天看来,更加无可置疑。

除中国和印度之外,其他文明古国,二十八宿的出现年代都嫌偏晚。

波斯、阿拉伯和埃及的“月站”体系都源自印度,是比较清楚的。

人们至今不仅没有在楔形文字泥版书中发现过二十八宿表,而且也没有任何理由假定巴比伦曾经有过二十八宿。

新城新藏曾经讨论了二十八宿初创时期的某些特点,其中的一些关键性结论,在今天看来,仍然不可动摇。他认为,印度之二十八宿相当于中国二十八宿起源之状态;二十八宿发源地,有织女、牵牛故事之传说;二十八宿传入印度之前,有停顿于北纬43°左右之北方的形迹;二十八宿之发源地,当以北斗为观测之标准星象。这些观点,有的已经得到新的考古学证据的支持,如中国二十八宿古距度的发现,确实证明这个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这一点我们在前文已做论证。而重视北斗又恰好,是中国天文学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印度的古代历法,按其气候条件,分一年为六季,即冬、春、夏、雨、秋、露,但“纳沙特拉”却同中国的二十八宿一样分为四宫,殊为矛盾。这种做法甚至影响了古代波斯,使其同中国一样,也把天空划分为四个赤道宫和一个中央宫,并有同样数目的赤道分区和四象限星群,而这些内容却都是中国传统天文学的精髓。因此,印度以及其他文明古国的二十八宿体系,都明确显示了起源于中国的特征,这一点应该毫无疑问。

事实上,从考古学所能展示的最新资料入手,中国二十八宿体系的初创期,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第四千纪的中叶(详见第六章第四、五节)。如果说印度的“纳沙特拉”确实是来自于中国,并进而向西方传播的话,那么我们实际已没有必要为这样一种传播的源泉担忧了。

从摘要中,我们可以看出:冯时有力地论证了“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维护了史实,保护了科研成果,为中国人争回了尊严;我们要向冯时学习,去伪存真,做个捍卫科学的战士!  2022.7.15.

(二)候气的笛子和用乐器笛子候气

冯时写《中国天文考古学》(《天文考》),有突出的贡献;但他在《天文考》224页说,“当时骨笛的作用,应该就是用来候气定月。”在264页又说,“律吕的产生,难道仅仅是为迎合人们欣赏音乐的需要吗?显然不是。纯粹欣赏性的音乐的出现,其实是很晚的事情,而候气实际可以说,是先民们创制音律的真正目的之一。”这些说法是不理想的,因为:

2001年春,贾湖遗址第七次发掘,在距今约8500M521出土二孔骨笛M521:1,骨笛残长29.47厘米,通体棕色,光滑,刻有五组精美纹饰。除二孔骨笛,同期还出土两支,没有类似精美纹饰的七孔笛。

专家认为,二孔骨笛的五组精美纹饰,是农历历法,是中国最早的农历历书;没有纹饰的两支七孔笛,是乐器笛子的老祖宗。因此,乐器七孔骨笛(古笛)不是专为候气制作的;二孔骨笛,只是叫笛,是专门候气用的。

二孔骨笛的两个斜孔,插上两个短棍(当腿),放在桌上(或似桌的东西上),有短棍的支撑,使笛的纹饰,面向人眼,便于人的观看。

二孔骨笛的纹饰,是农历历法和历书,使用它的人,根据纹饰可以了解气候变化,指导人们的农事活动等。可惜,全中国(或全世界)只有这么一支候气的骨笛(没有第二支出土),使用它的人,没把方法传给别人,别人都不会用,就当随葬品埋进坟墓。

以后古人根据传说,借用乐器七孔笛候气,形成律历不分;但乐器笛子,本来不是候气用的,所以用“律管吹灰”的候气方法不会很灵,怎么办?“效则和,否则占”,最终,以管候气的方法,还是被淘汰了。

(参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县博物馆:《河南舞阳贾湖遗址2001年春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2年第2期,第29页;贾湖二孔骨笛上的农历图,见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5月第1版  胡大军。)  2022718日(抄完草稿)。  2272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二十集
后一篇:二十二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