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伦人际关系”之“父子之伦”

(2013-02-12 15:34:01)
标签:

手机博客

文化

虽然当今社会讲述人人平等,但仍有特定的特殊关系,为了使这些特定的特殊关系更趋和谐就应该有一定的伦理准则,而不是用一个笼统的平等关念就可以简单统领的。1.父子有亲;父子关系是人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纵向延续,父子之爱是天然的,儒家强调从小教育培养孩子对父母兄弟的爱心,即“孝悌”之心。将此爱心推移到他人,就是“仁”,所以《论语,学而》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与核心。它包含两条不言自明无须论证的公理。(一)将心比心。你孝敬父母,别人也孝敬父母;你慈爱幼子,别人也慈爱幼子。因而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得出道德的最基本原则,即道德金律,“己之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知恩图报:知恩图报是做人的起码道德,不能知恩图报或者恩将仇报以怨报德谓之小人,甚至禽兽不如,由此而有人禽之辨。儒家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欠社会很多,不但父母对己有恩,师友、乡里、社会、国家、天地都有恩于己,知恩图报是一种报答的感情心态,所以报答是一种境界,报答越多境界越高,其生命就越有意义。从人的成长与衰老的自然规律来考察,每个人在成人之前,都是靠长辈的监护养育成长起来的,当长辈进入老年,丧失劳动及生活能力后,又要依靠年轻人的照顾,这种相互扶助的自然组织形式,有其天然的合理性,而孝慈观念正是这种内在合理性的道德情感的升华,在现代中国传统道德受到了很大冲击,但孝道观念仍然深深扎根于社会当中。父子关系强调父慈子孝。慈的基本含义是“爱”。《说文》曰:“慈”,“爱”也,从心,兹声。《礼记,曲礼上》:“慈者,笃爱之名”。父母对儿女的慈爱是顺应人的自然感情的。也是一切动物的本性,从古至今没有“慈经”一说。相反而“孝道”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中国所有的文化几乎都跟孝道有联系。《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夫子把孝分五个层次:“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此天子之孝也”。恶慢于人,则人亦恶慢之。如此辱将及亲。”“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此意思是春耕秋获不违农时,谨身则无过不犯兵刑;节用则不乏以共甘旨。能此二者,养道尽矣。孔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而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乱谓干犯上之禁令。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兵而不已,必于兵刃相加,此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不为孝也。孟子曰:“不孝有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搏奕好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矣;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矣;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戮,辱也;狠,忿x也”。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佛教则讲“恒顺众生”,众生有求都要有应,这是菩萨精神,菩萨说:“一切女子皆我母,一切男子皆我父”。这跟儒家所倡导的孝天下众生才是最大的孝;以及西方社会崇尚博爱等,都是殊途同归的。现在的企业里面经常讲执行力,那么什么是执行力呢?在家如果对父母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到了社会便会把这种孝心,用到众生身上,如果对父母的“呼、命、教、责”都没有顺从的心态,到了企业又怎么会顺从领导呢?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意思是大凡对父母孝顺,对兄姊尊敬的人,是很少会冒犯上级和长辈的。如果尊敬领导和长辈,就不会在组织内起哄闹事犯上作乱。“自古忠臣皆孝子”。就是这个道理。(三)兄弟之伦。孟子说:“长幼有序”。此说具有更广泛的意义,按年龄论大小尊卑,则实现社会实际的贵贱尊卑等级观念被冲淡了,反而具有平等、亲和的意义,因此长幼有序先贤遗训在现代人际关系中仍能发挥良性作用,仍可作为现代社会的伦理准则。(四)朋友有信。人生在世无论地位高低都不能没有朋友,而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应该是相互勉励,完善道德人格。孟子说:“责善,朋友之道也”。《礼记,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朋友在一起讲学论道“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朋友之间互为精神支柱,“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同道合是自然亲近的原因,而相互信任是深厚友谊的基础,真正的朋友要经得起世态炎凉的考验。所以《史记,汲郑列传》说:“一生一死,乃见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相对来说:朋友之间还是比较平等的,人们可以凭着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结交朋友。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既是朋友之间也经常发生相互欺骗的事情所以“朋友有信”应该是交友之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