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手机博客文化 |
汉语中“伦理”一词,“伦”,《说文》曰:伦,辈也。由树木的年轮而来,引申为辈、次序,主要指人际关系。“理”《说文》曰:理,治玉也。玉之未理者为璞。本义为治玉,引申为对物的整治,进而引申为规律、规则等。伦理二字合在一起便是指人际关系中所应当遵循的规则。其实,传统上一般多用“人伦”这个词,显示了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特征。儒家亦称之为“伦常”。即人伦之常道。指的即是古代宗法社会中以血缘家族为基础的人伦尊卑等级秩序。所以上面所说的“人际关系”并非泛泛而言的人际关系,而是具有尊卑、长幼、上下、远近次序的人际关系。“五伦”是自尧舜以来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在传统文化中正确处理这五种基本关系的准则,概括地说就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听、兄良、弟悌、朋友有信。“五伦”就是社会当中人与人的五种基本关系,只要人们社会存在一天,这五种基本关系就起着作用。一:夫妇有别:夫妇关系乃之始也,是人伦确立的第一大事。孟子说:男女居室人之大伦(《孟子,万章上》)人类之所以代代相继绵延不绝,是因为有夫妇。《礼记,郊特性》云:“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夫妇礼,万世之始也”。《易传》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传统上对“夫妇”道德的要求是夫义妇听、夫义妇顺或夫义妇柔,要求是相互对待。“义”者,羞恶之心也,孟子曰:“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四端)。《孟子,离娄下》云:“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可见“义”乃道德的最高标准。“正义”、“仁义”“情义”也。其含义具体包括为夫者首先要“正己”,要孝敬父母,要给妻子作出表率,稳固专一地以礼相待妻子,不在外沾花惹草,富贵荣华而不抛弃糟糠之妻等。讲到这里,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各位女性朋友,这样要求您的先生大家满意吗?讲完了对丈夫的要求,再说对妻子的要求,作为妻子,首先要尊从“三从四德”,所谓“三从”是指“未婚从父;已婚从夫;夫死从子”。“从”者,服从也。是指妇人有“三从”之义。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妇之天也。“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德”即孝敬公婆、顺从丈夫、守住贞节等。“妇言”指说话要合乎礼仪,要谨慎得体,说自己角色该说的话;“妇容”即容貌端庄,要跟自己的身分、年龄相称;“妇功”指纺、织、裁、缝、刺绣及厨艺等。俗话说:“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意思是说懂得一般女性应具有地应知应会。“我们的传统文化称丈夫为“天乾”,称妻子为“地坤”,地球得围绕着太阳转。所以说夫妻关系处于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孟子言:“夫妇有别”,是指夫妻分工有所分别,即男主外,女主内,是指夫妇之间相互对待的态度亦有差别;生理条件都不一样,怎么会没有差别呢?《礼记,礼运》言:“夫义,妇听”。意思是妻子事夫之道以顺为德。《礼记,昏义》言:女子婚前三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婚前教育仅及于女子。理由固然是在女子出嫁以后,始具宗法地位,且迁居新家族之中先学礼仪,有助于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亦是学习事夫之道。是以婚姻关系中女性自始即需谨慎应对。荀子曰“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song:自尊)也”。夫妻关系是夫义则妇自庆幸,夫不义则妇仍以顺为德。女性的地位始终是以在宗族中的身分来权衡的,夫在世是依附其夫在宗族中的地位而定。而东汉《烈女传》则称“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一说。虽然现代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关系被多数人所接受和肯定。或者说旧的夫妻关系里面含有部分男尊女卑成分,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有一定的合理性。也不要走另一极端,以西方自由的滥用来代替夫妇应有的道德伦理规范,实际上是放任主义,其后果已经造成了今天家庭的崩溃和社会风气的败坏。常言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元首、一个单位只能有一个一把手、所以说一个家庭只能有一个主人,主人多了就乱套,因为人的本性就是自以为是。现代社会有好多家庭主妇,在处理一些棘手问题时都是以男主人不在家作推辞。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夫妻处于主从关系,可也是夫妻合和的互补关系,还有“以柔克刚”或“四两拨千斤”一说,有时间只是给男人戴了个“高帽”,好多家庭实际权力却掌握在夫人手里。因为妻子用顺从、温柔、善良、体贴这些女性固有本性,牢牢地锁住了丈夫的心。最终达到夫妻恩爱家庭和睦。这跟西方的人人平等、性解放,男女之间喜欢你就结婚,一不喜欢就离婚。造成了好多的单亲家庭,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传统文化的根本是学做人,做人就要有道德,何谓道德呢?所谓“道”就是天地万物的自然法则,“德”就是顺从这个自然法则,不去违背这个自然法则,不逆向而行。道德体现在人类社会即尊循“五伦大道”也就是“人伦大道”,而“五伦大道”是自然产生的,只要是人就有这五种人际关系,在家是“夫妻”、“父子”、“兄弟”;在外则是“朋友”、“君臣”,所谓君臣实际上就是上下级。谁也脱不掉干系,谁也跳不出“五伦”之外。所以说:“五伦”和谐,则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五伦乱则家降灾祸,天下大乱。所以说:只有先端正“五伦”,才能达到治国平天下。夫妻同处一室而不分争能相守到老荣辱与共不离不弃由青丝相结,到白发到老那是人间最美好的事情,那应该是传说中的浪漫爱情吧?夫妻恩爱在谈恋爱时就得谨慎选择,我国传统上的择偶过程是从相识、相知、相惜、相爱、到结婚。“相识”、“相知”是相互了解阶段,通过交往了解以后就要珍惜这份缘份。现在的好多婚姻是一见钟情,从相识到相爱中间缺少几个环节,这是很不合适的,是很危险的。现代女性问题专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赵玲玲博士说:“男女结婚最少需要交往两年以上”。这跟我国的择偶传统是相吻合的。“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传统认为婚姻大事应该“门当户对”,婚姻看着是两个人的事,实际上是两个家族的事情。择偶不但要看对方个人各方面的条件,还要了解对方的家庭,如果两个人的家庭环境相差很多的话,会有很多的价值观和认知观不能统一,比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孩子,如果与一个卖菜的劳动者家庭出身的孩子结婚的话,这里会有两种价值取向。但也不排除通过自身的努力,最后达成统一。两个人的结合其实是两个家族的结合,结过婚的人可能会更有体会,因为不光是要与对方相处,还要与对方的家人相处,比如娶了太太,其实是娶了太太的整个家族。其他的成员要与之打交道的,要关心太太的家人,照顾他们。同样,嫁了丈夫其实是嫁给丈夫的整个家族,要孝敬父母长辈,要与平辈的叔姑相处好,还要与晚辈们相处好,可能有的人会说,这样的婚姻好恐怖啊?因为要承担很多责任,所以古人结婚是很慎重的因为要传承一个家族的家风,为家庭培养圣贤。现在的人只知道有男女之欲,而很少有人知夫妇之礼,男女的结合不只是男欢女爱,还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夫义妇德”,实际上娶妻是娶德;同样嫁人也是嫁德。如果两个人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话,夫妻两个一个有义,一个有德,相互不仅在生活上相互照顾,也会在德行上互相引领对方向上。我国的周朝有八百年的历史,得益于周朝有从太王、到文王、到武王,娶了三代贤德的媳妇,我们现在地“太太”一词便是由此而来的,太姜、太姒、太妊辅助丈夫治理天下,所以说家中有一个贤慧的媳妇会富三代。《诗经》里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其实是指有德行的女子。一个有德行的女子,是一个君子所应当追求的,而不是单一的追求外在美。因为人不是美丽而可爱,而是可爱而美丽。因为漂亮只是一时的眼前一亮。所以赵玲玲教授说:“善良的女人被人爱;温柔的女人被人爱;女人没有温柔将一文不值”。如果因为对方貌美而娶之,那么花容易老,爱便也随之易变。为什么古代男人要喊女人“小娘子”呢?意思是女人要像“娘”一样去关心丈夫,而有时要像“女儿”一样乖顺可爱;有时更要像情人一样浪漫含情。因为这些都是女性固有的优势特征。现在有些女性为了制服丈夫,故意在丈夫面前撒野,跟丈夫对着干,认为着现在是新社会男女平等,其实中国人最讨厌平等,中国喜欢合情合理的不平等。却不知我们所谓的男女平等,是指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的人格上的平等。而不是在人伦关系中所处位置的平等,因为人伦关系永远都不会平等的,却不知夫有夫道,妻有妻道;父有父道,子有子道;君有君道,臣有臣道。兄有兄道,弟有弟道。即不能掉道,也不能逆道,火车掉了道就是车毁人亡。如果公鸡下蛋,母鸡打明那是奇迹。男人整天在外面跟男人斗,到家里放松一下吧,娶了个老婆还是个男的,会非常烦恼的,我这是说: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女人太强了就失去了原汁原味儿的女人味儿。一个家庭的兴衰要靠媳妇,特别是长媳,长媳如母。孝敬父母靠她;传宗接代靠她;教育子女还是靠她;为什么把大地比作母亲呢?因为大地厚德载物。大地总是示弱;大地总是包容;大地总是奉献。所以女性最好的法宝即示弱,不争之争才是最懂得争的人。有些女性认识不到这一点,而一为逞强。其结果是家庭矛盾重重,夫妻感情破裂,下代儿女不孝,媳妇在夫家的地位一落千丈。最后告诉各位女性朋友三句话:第一:智慧的女人懂得把男人捧得老高老高,然后男人就心甘情愿给你当牛做马。第二:丈夫是管不住的,妻子你管的越紧,丈夫花样越多,他会想,反正你是不信任我,我还让你信任干什么?太太给先生面子,他会珍惜,你让他丢脸,他干脆撕破脸皮算了,中国人只要撕破脸皮,你拿他没一点点办法。第三,女人要抓住男人的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关心他,当一个人被别人关心的时候,是完全没有抵抗力的,他的心就被你关住了。
前一篇:由“爱”字所想到的
后一篇:“五伦人际关系”之“父子之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