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国医节——上工治未病

(2016-03-17 11:29:53)
标签:

杂谈

        每年的3月17日为“中国国医节”,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中华国粹。《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按摩、针灸、拔罐……”已经成了上班族放松自己,防病保健的常用手段。那么,关于中医你又了解多少,什么叫“上工治未病”?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赵兰才为您讲解什么叫“上工治未病”。
       “治未病”是代表中医学特色与精髓的重要学说,体现了中医在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方面“防重于治”的特色,其学术思想起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金匮要略》对《内经》的“治未病”思想进一步发展并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内经》“治未病”的理论是迄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循的“预防为主”战略思想的最早记载,已成为我国预防医学的座右铭。“未病”的涵义包含两方面:一指健康状态的个体阴平阳秘、气血调和且又未受病邪侵害,即“无病”;二指处于发病或传变的前期,疾病早期症状较隐匿且轻,即“欲病”。“治未病”学说一方面指强调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重视发病之后早期诊治,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祛除致病因子,预知疾病进展,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疾病加重或传变。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理论体系,预防为主是“治未病”的核心内容。
       1.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正相吻合。它包含调摄保养精气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与空气传播传染病密切相关的防病措施主要有保养正气和主动免疫。
       ( 1)保养正气
        防治疾病的关键在于人体的正气,而养生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充实培补人体的正气。《内经》非常重视保养正气在养生中的主导作用,明确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观点,认为各种养生方法都应以保护和提高人体正气为基本原则。坚持此原则即可正气内盛邪不外侵,达到“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病安从来”的目的。这是根本性的预防措施,主要针对健康人或亚健康人群,可以通过保养正气,提高自身免疫抵抗力,消除自身健康危险因素、抵御外界有害因素。与人体息息相关的空气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清洁的空气使人心旷神怡,污浊有毒的空气、瘴气可直接致病,中医历代医家早已认识到清洁空气的重要性,认为“天气,清静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有利于人体健康,为呼吸到清净怡神的天气,主张四时每日清晨呼吸吐纳,吐故纳新,或到有山有水有树林、空气清新的地方养生居住,现代研究表明绿色植物有除毒、富氧、杀菌及负离子丰富等诸多功能。绿色植物的叶片有很多气孔,能大量吸收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森林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要比室内高20倍,负氧离子就像食物中的维生素一样,对人体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提高免疫力大有好处。研究表明,树木长出嫩叶的时候,会散发出具有杀菌作用的三种有机物质,而许多树木散发出的芳香气息,也能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百木之长的柏树尤其具有空气净化作用,柏树发出的芳香气体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的作用。健康的空气清毒法是人们迫切需要的,而利用天然药物的中医传统芳香辟秽、清凉解毒等方法无疑是值得期待和开拓的领域。
       ( 2)主动免疫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许多主动免疫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如《素问·刺法论》中就有预防疫病传染的内容,“五疫之至……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回答有4种预防方法:一是“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的导引吐纳法;二是“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的含漱法;三是“于雨水之后,三浴以药泄汗”的药浴法;四是“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的服小金丹法。它与现代传染病控制传播蔓延采取的远离传染源、不做易感人群、早发现、早隔离等预防措施基本吻合。
       2.已病早治
       中医“治未病”理论临床应用最多还是已病早治,早在《内经》中就有病情处于先兆和萌芽状态就及时治疗的记载,如《素问·刺热篇》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此处之“未病”,非指未生病,而是生病之初病势轻浅,或仅有先兆之时,即病未盛时。此时机体正气未衰、邪气未盛,若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当然病易除之。此乃“上工”之道,故《灵枢·官能》篇曰:“上工……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用这种“治未病”“救其萌芽”的思想,指导外感传染病的治疗,就是要在发病早期进行治疗,容易治愈,若迁延到晚期病邪深入五脏,就难以治愈。
      3.既病防变
既病之后,病情可能由轻到重,由浅入深的发展,若能早诊治,截断病邪的传变,先安未受邪之地,就可防止疾病的恶化,此谓“下医治已病之病”。
     4.愈后防复
       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患者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扶助正气、消除宿根、避免诱因、病不复发的目的。如《素问·热论篇》在论述热病的护理与饮食禁忌时指出:“病热当何之?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提示了疾病痊愈之初,余未尽,脾胃虚弱,胃气未尽恢复之时,注意饮食之调护而进一步扶正祛邪。
        内容来源于:百科名医网
        全文链接:http://www.baikemy.com/jiankangkepu/161698571786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