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的氧化物》案例—— 张辰贝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案例与反思—化学组 |
《钠的氧化物》案例
2013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钠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钠的氧化物性质现象的认识
3、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一步进行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
4、通过实验体现现象,现象体现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体现物质结构的教学引导,培养学生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探究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1、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学生对于性质验证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分析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演示实验】取一团棉花,放于石棉网上,用胶头滴管加两三滴蒸馏水,棉花起火。
【引
【引
【学生观察】请同学们观察试验台上标有过氧化钠字样的试管,观察过氧化钠的颜色,状态,并回忆氧化钠的色态。
【学生回答】学生描述
【讲
【提
【学生回答】
Na2O+CO2=Na2CO3
Na2O+2HCl=2NaCl+H2O
【讲
【讲
【演示实验】在装有过氧化钠的试管中的加水
【学生实验】请同学观察教师实验的现象,并设计实验,验证推断
【提
【学生回答】有气体产生,并且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应该是反应放出氧气。滴加酚酞,现变红后褪色
【引
并用观察法配平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讲
【讲
【提
【学生回答】反应放热。
【讲
【引
【学生实验】学生自行选择仪器,进行过氧化钠使有色物褪色的性质探究
【提
【学生回答】品红褪色,可能有漂白的性质,像漂白粉。
【讲
【引
【演示实验】将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放在玻璃容器中,在其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提
【讲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讲
2Na2O2+4HCl==4NaCl+2H2O+O2
【引
【学生回答】漂白性可以加以利用,可作生氧剂。
【演示实验】学生参与向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团吹出气体,验证生氧剂。
【课程总结】
名称 |
氧化钠 |
过氧化钠 |
与H2O反应 |
Na2O+H2O=2NaOH |
|
与CO 2反应 |
Na2O+CO2=Na2CO3 |
2Na2O2+2CO2==2Na2CO3+O2 |
过氧化钠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
过氧化钠是强氧化剂,因此具有漂白性
【练
A.
B.
C.
D.
2、下列物质放置于空气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变质的是( )
【作
案例思考:本节课是一个实验课,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实验为引线,贯穿始终。其中包括引导性的教师实验,验证探索性的学生实验,以及探究模仿式的师生共同实验。而其中又以学生验证探索性的实验为主,达到以实验事实刺激学生感官和思维的目的,从而加强了教学效果。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和“行” 。
言:由于是实验课,因此教师讲话一定要精练。要以引导为主,讲解为辅,提问作为穿插。要注意在学生实验时及时发现并指出小组实验中的疏漏,并在现象上给予简单的,积极的指导。要认真听取学生对各种现象的陈述与解读,不否定,不书本化、不程序化。不能因为要讲解某个现象而硬性驱赶学生观察某一方面,导致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受阻。
行:学生的实验规范来源于对教师演示实验的认真观察和总结模仿。因此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一定要认真规范,注意细节。这其中包括对实验仪器的摆放顺序,对实验仪器的握持,对药品的取用,预热的操作,废物的放置处理等等。要在学生面前平静稳定的完成各项实验规定动作,给学生一个做实验的基本印象,就是安静,严谨,有条不紊。要在学生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在各实验台前观察指导,保证学生正确操作,保证学生准确细致观察实验现象。
对于实验的设计与安排,务必追求实效性和单一性。不要为了改进实验而改进实验,要做到实验安排设计要符合章节课程需求。不要追求花哨,要把学生观察效果当成第一要务,而仪器设置和实验创新是个次要问题。另外,每一个实验,要尽量只表达一个主题现象,并引导总结一个结论。切忌实验大而全,现象纷繁复杂,包含解释问题众多。这样一不利于学生观察总结,二不利于课堂的逻辑性体现。
多媒体放映要坚持简单明了的原则,一张页面上只陈述一个主题,且绝对不能有大段的描述或解释性的文字出现。要让多媒体真正起到辅助教学,补充板书的作用,决不能替代板书。其实,现在的学生并不适应多媒体教学的快节奏大容量,完全的互联网结合多媒体教学距离现在的情形还很远。学生的作业和反馈评价都没有参与到数字信息体系中去。因此我们只能将这种残缺不全的多媒体教学当成传统教学的辅助手段,慢慢完善。
这就是我对这一届实验课案例的总结与反思。
【板书】
一、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1、 物理性质
2、 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