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家长潜伏孩子朋友圈该不该?
(2015-10-30 11:49:47)
标签:
心理青少年健康家庭 |
分类: 杂志精选 |
不少家长发现,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有了心事,整日对着手机聊,却连三两句都吝于向家长诉说。有的家长绞尽脑汁“潜伏”到孩子朋友圈,最终换来的却是“拉黑”。心理专家认为,青春期孩子正值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家长必须转变亲子沟通的模式。
孩子不想被父母掌控
“现在最后悔的就是教会我妈用微信。”初二学生小王说,父母混进自己的朋友圈让她有种被监控的感觉,“晚上打游戏发条朋友圈,老妈马上回复说明天还上课,怎么不赶紧睡觉?偶尔心情不好发条状态,结果被爸妈轮番关心,非要解释出了什么事。同学聚会发张照片,第一时间问我是哪几个朋友?好像总有一双眼睛无时无刻不在盯着我……”
最后,小王选择了把父母从自己的朋友圈“屏蔽”掉。她说,对于父母的关心,她也理解,但这让她觉得自己不能与朋友在微信上畅所欲言了。
加孩子微信却被“拉黑”的现象,也让不少父母耿耿于怀。市民肖先生说:“常常看不到儿子分享消息,后来才发现是被拉黑了。我只是想,微信沟通更方便,没想到会这样。”还有家长甚至注册新账号,装作陌生人去看孩子的朋友圈,结果因为留言“露馅”了,双方大吵了一架。
青春期贵在独立
心理专家认为,青春期的孩子不愿家长进入自己的朋友圈,这跟青春期发育特点有关系。青春期是人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女孩在10~11岁进入青春前期,男孩大概在12~13岁。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都有快速的发展,思维独立判断性及自我意识加强。尽管他们生活上不能独立,想法也不太成熟,但仍希望家长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人来尊重,他们需要独立的空间,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让家长介入。
这时,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模式就需要有所转换。在儿童时代,家长教养孩子更多是靠命令,要求孩子去做什么,孩子就要做什么,而到了青春期,孩子不再是“乖宝宝”,对于家长的命令会产生抵触心理,渴望家长认可他的独立性,征求他的意见。那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原本占据优势的家长也要逐渐放下权力,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平等相待。由于孩子成长发育不成熟,思想比较幼稚,家长要抓大放小,在原则性上有所把握,比如坚决制止青少年违法犯罪;细节方面大胆放手,倾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和孩子做好朋友
当亲子间产生冲突时,双方必定都是有问题的。如果不能改变孩子,那么家长不妨从改变自己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了解孩子当前的需求。一位成功的家长,他的经验里一定有一条:和孩子做好朋友。
1.换位思考
谈到转变相处模式,平等对待孩子,常有家长表示习惯根深蒂固,无意识之中就会带出命令式的话语,引发孩子的反感。家长可以换位思考,回忆一下自己十多岁时,是否也有同样的叛逆心理?要知道,在成人间的交流里,如果一个人一直命令和批评另一个人,那么沟通一定不顺畅,而青春期孩子正处于向成人过渡的敏感时期,更要将心比心,互相尊重,平等对待,特别是“权威型”家长,要注意朝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去转变。
2.家庭会议
家长既然发现孩子到了青春期,就要有意识地把孩子当作家庭一份子,不再像以前那样,仅凭自己做决定。可以定期开家庭会议,将家里的事情摆出来,一家三口都要提出意见。在中国,很多家庭没有公开商议家事的习惯,家长要求孩子一心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管,却忽视了孩子的成长是各方面的。实际上,孩子既然是群体的一员,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参加家庭会议对于锻炼孩子的处事能力,培养责任心很有帮助,越早实施,效果越佳。
3.给足空间
从最早的翻看手机短信,到检查QQ上没上线,再到现在的“潜伏”朋友圈,家长“监控”孩子的手段不同,究其原因都在于“不放心”。其实,孩子早晚要离开父母,必须给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能自由成长。为此,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活动,培养兴趣点,或者让孩子自己进入夏令营锻炼。相信孩子能够明辨是非,他们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在遇到问题没有头绪时,第一个会来征求父母意见,因为青春期孩子还是有依赖性,而父母是他们最亲近的人。
这样一来,家长该不该“潜伏”朋友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家长真正做到了尊重,孩子肯定主动要求家长加好友。如果家长加孩子微信的目的是要控制孩子,双方的关系是对抗性的,那么家长应进行反思,耐心沟通,直到没有抵触情绪为止。
把握成长关键期
人的成长在一生中有大致三个关键期。首先是0~6岁的幼儿发展关键期,尤其0~3岁是给孩子立规矩的时间,倘若过于溺爱,孩子未来的自立能力就很差。接下来的青春期又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是培养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阶段。因为发育早晚有差别,10~18岁都可能经历青春期,每个人需经历四五年。青春期后进入大学,世界观、人生观仍表现出较强的可塑性,毕业后大致定型。
相较而言,很多孩子的自信心、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学习懒散不上心,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成长的关键期没有把握住。现在物质丰富,溺爱过度的孩子较为自私,有以我为主、说一不二的心态。很多孩子痴迷于玩电子游戏,毕竟玩游戏的成就感比学习知识快得多。
此外,每个年龄段都有应做的事情,现在家长从幼儿园开始报班,幼儿园的孩子特别渴望去玩,但过多的课业负担让他逃避学习,这种厌恶感延续到小学、初中、高中,在青春期往往大爆发。我们希望孩子从学习中得到乐趣,获得成就感,所以建议家长针对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需求,有目的性地去玩,比如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团结意识,去超市学习结账,认识社会秩序等。
异性交往不可堵
青春期孩子与异性的交往,经常令家长既困惑又担心,生怕“早恋”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其实,青春期的异性交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随着第二性征的发育和性激素分泌,男孩和女孩都会逐渐对异性感兴趣,刻意做些事情吸引异性。孩子一般是被异性同学的某个与他互补的特质吸引,比如学习好,聪明,坚强,做事有条理等,这都是很正常的,甚至称不上早恋。之所以孩子不愿意告诉家长,是因为很多家长一听到异性交往,就如临大敌,表现出否定、责备的态度,甚至上升到道德层面,导致孩子不敢说。
如果家长想要了解孩子这方面的情况,可用一些话题开启谈话,比如“你们班的女生XXX很漂亮”,孩子就可能回应,家长也可以寻找一个契机,比如看电视时转述一些青春发育期的特点,告诉孩子异性间的好感是正常的。这样,孩子遇到这类问题时,会更愿意与家长沟通。
戚艳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掌握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及儿童精神疾病的诊疗技术,擅长儿童情感障碍、多动症、抽动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常见精神疾病的诊疗。参加儿童抽动障碍科研项目近10项,其中“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为我国首次全国范围内儿童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填补了本领域的空白。
(更多精彩内容,请订阅《问健康画报》9月刊)
前一篇:应季食材:秋食菌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