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绿生活:秋日闻香

(2015-10-28 16:46:43)
标签:

健康

乐活

香道

养生

分类: 杂志精选

  香,不仅芳香养鼻,还可颐养身心、祛秽疗疾、养神养生。人们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金秋十月,清风送爽,值此佳日,最宜品香。本期我们邀您一同制香、品香。

  香药同源

绿生活:秋日闻香

  古人认为,保健养生必须从“性”、“命”两方面入手,而香恰恰就有“养性”的作用。因此中医药学将香视为养生养性之“药”,形成了“香药同源”的传统。相传嫘祖的父亲生病,拒绝吃药,孝顺的嫘祖便把药磨成粉,制成香,卧床的父亲闻药香之后病愈传为佳话。

  其实,香之药用不仅是美丽的传说,经科学研究,很多香确实有治病救人之效。例如,沉香自古就是名贵中药,很多中药药典都记载了沉香的药用功效。沉香被誉为心脏病的急救之王,心脏病名药“救心”即是沉香所提炼。沉香油对于心肌梗塞发作的急救有重要的意义,成为心肌梗塞患者必须常备的药物。

  此外,许多香都有其特殊的功效,例如,檀香产生出来的香气清新幽雅,具有提神醒脑、舒缓情绪、排解压力、理畅呼吸、改善睡眠、调节内分泌等诸多养生保健的功效;乳香可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丁香能减轻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可净化空气,增加身体的抗菌能力。冰片醒脑开窍、清热止痛、防腐生肌。

  除了药用之外,更多的是焚香以品其味。若得闲暇,我们也可点上一支香,来享受香所带来的独特的静美。现代用的最多的是线香,点燃插在香座上即可。此外,还有香粉、香饼、香丸、香锥等不同形式的香。

  打香篆


  把香粉填入香篆模子中,形成一个有美好寓意的图案(福禄寿图案等)再来品味。可以一边品味香的气味,一边观烟,看着香烟袅袅地飘舞,让人心神安宁。诗词中有“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的心字香,即用香粉配以心字香篆篆成。

  *香道必备用具

  为了完成一次完美的品香过程,除了香料、香灰、香炭以外,还需要很多香具,比如:香三事(香炉、香瓶、香盒),还有点炭架、专用点炭用的打火机,火道具七件套(香勺、香铲、圆灰押、长灰押、香箸、羽扫、银叶夹),再讲究的还要有香席、切香板、香刀、银叶收纳盒等。


  1.取适量的香灰铺入香炉之中

  2.用灰压把压匀的香灰压实、压平

  3.取香篆放置在已经平整好的香灰上(注意要凹面向上)

  4.用香匙取适量的香粉均匀填入香篆的香粉槽内

  5.用香匙的背面梳理香粉,使之均匀、平整

  6.用香匙把把多余的香粉扫入香粉盒。

  7.左手扶住香炉,右手慢慢向上垂直提起香篆。

  8.取小段线香点燃香篆

  9.观察香篆燃烧的情况。

  10.盖上炉盖,双手捧起香炉放在熏香的位置上即完成。

  倒流香


  它在视觉上给大家一种烟往下流淌的境象。取自100%纯天然檀香树心粉为原料,纯手工一粒粒做出,不但气息天然幽香纯正,令人在清雅的舒缓中达到冥想,与神灵相通,而且点燃时,你或许会看到一种仙云流淌,云腾雾绕的胜景。

  隔火空熏


  古代一般贵客上门时,主人都会拿出自己珍藏已久的香材,熏香待客,其中隔火熏香是一种很考究的用香方法,不直接点燃香品,而是以专门制做的香炭块为燃料,通过“隔片”灸烤香品,可免于烟气熏染,香气释放更加舒缓、温润,香韵悠长,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

  品香时采用腹式呼吸法,缓缓吸气品香,换气时将头转向左边呼吸,切匆对炉吐气。

  1.捣松香灰在香炉里倒入适量香灰,用香箸捣松香灰,便于空气流通,在香灰正中心挖出一个碳孔(大小够放香碳即可)。

  2.烧碳先将香碳(香道专用)放于点香网上,点燃香碳,让碳慢慢烧至透红,如此品香时,才能完全无碳味。

  3.入碳用香箸将已烧透的香碳夹入碳孔,再用香灰盖上。

  4.抹灰香灰堆成30度左右的山形,切勿压得太紧,以免空气过少使香碳无法充分燃烧。用一根香箸从香灰顶部正中心插入,通达香碳,形成一个通气孔。若需木碳的温度较高可埋得浅一些,反之则深一些,一般香碳距香灰表面是1厘米左右。

  5-6.置香材将所要品香之香材切成小块状,用香箸放至云母片上。此时若有出烟,可稍待无烟时再品香,或将香灰加厚一点,即可减少烟气。

  7.放置云母片用银叶镊将云母片放置在通气孔上。

  8.以左手持炉底,右手半掩炉面,以聚集香气,将香炉托起至胸前,靠近香炉,舌抵上颚,深呼吸。



(更多精彩内容,请订阅《问健康画报》9月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