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摘枸杞

标签:
健康药材食补中医 |
分类: 杂志精选 |
宁夏有五宝,以五种颜色“红、黄、蓝、白、黑”来区别,分别指的是枸杞、甘草、贺兰石、滩羊皮、发菜。红色的枸杞在宁夏中宁县有大面积的栽培,在每年的6月10日至10月20日,便到了枸杞的收获季节。
六七月盛夏,挂满了红色果实的枸杞园,一排排都是带着帽子或头巾埋头采摘的农民。
枸杞
枸杞是茄科枸杞属的多分枝灌木植物,高0.5~1米,栽培时可达2米多。国内外均有分布,在我国分布于河南、东北、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以及西北、西南、华中、华南和华东各省区。
枸杞全身是宝,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
现代研究认为,枸杞子有降低血糖、
抗脂肪肝作用,并能抗动脉粥样硬化。此外,枸杞还可用园林作绿篱栽植、树桩盆栽以及用作水土保持的灌木等。
在中国,虽然河北、青海、新疆等多地都出产枸杞,但以宁夏枸杞最广为人知。宁夏中宁被叫做“中国枸杞之乡”,黄河水从此地穿城而过,之后被南北走向的贺兰山挡住,通过青铜峡谷向北进入银川平原,这是地上人们所看见的部分;而在地下,人工开凿的黄河渠正沿着地下灌溉系统,渗入到干涸龟裂的泥土中,滋养出成片成片的枸杞灌木丛。
黄河不仅给中宁带来了源源不绝的灌溉水,也孕育了这里的冲积平原,给人适宜发展的土地。在中宁的鸣沙镇,整齐划一的枸杞园像棋盘一样密布,此去西边数百米便是黄河。采访时,正值黄河汛期,河堤上堆满了沙袋,一些道路也禁止车辆通行。
鸣沙镇的五道渠村是常治国的家乡,在这里,61岁的常治国管理着540亩枸杞园。2010年,一家公司流转了这里的土地,成立了目前中宁规模最大的枸杞庄园,常治国被聘为经理,负责一方园子的田间管理;另一方面,庄园中的17亩土地原本属于他家,他也是土地出让的一方。
在这家庄园,像常治国这样的农民有几十名,他们平均每人管理着300亩土地。让出自己经营了几十年的土地后,他们又回到田间,继续以种植枸杞为生。
这家庄园的总经理吴衍霖是山东人。在庄园成立前,他带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们到宁夏、青海、新疆、甘肃等地跑了一圈,最后选上中宁作为发展枸杞种植的基地。
“从环境来说,要种出好的枸杞,对昼夜的温差和年降雨量要求比较高。
宁夏枸杞的含糖量在45%以上,枸杞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枸杞多糖的含量达到5%~8%。
我们比较了中宁枸杞和其他地方出产的枸杞,中宁的枸杞枸杞多糖含量更高。”吴衍霖说。
枸杞多糖是从枸杞子中分离纯化得到的一种糖蛋白。根据王自贵等人编著的《神奇的宁夏枸杞》一书记载,宁夏枸杞的含糖量在45%以上,枸杞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枸杞多糖的含量达到5%~8%,比其他地方的枸杞要高2%~3%。
当地人在辨别中宁枸杞时,会将枸杞放在手里紧紧地捏一把,如果是宁夏枸杞,结块后通常马上又松散开来,而其他地方的枸杞,经过挤压后结块不容易松散,这主要是由于枸杞多糖含量不同造成的。为了给庄园选址,吴衍霖还查阅了文献资料。当地的志书记载,至少在600年前,中宁地区就开始人工栽培枸杞。1492年明朝时期出版的《宣德宁夏志》就记载宁夏的物产有枸杞。1760年成书的《中卫县志》(今中宁隶属中卫市)记载:“枸杞宁安堡一带家种杞园,各省入药甘枸杞皆宁产也。”
“既然先人已经指出来了,也说明中宁枸杞的品质上乘,在历史上就得到了认可。”吴衍霖提到。因此,他最终选择将庄园落户于此,从小农户的手中流转了1.3万余亩土地,并于2010年开始了种植。
现代资本和科技的介入,改变了枸杞园本来的样貌。根据中宁县枸杞产业管理办公室的统计,在过去的7年里,中宁已经有6万余亩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至规模不一的农庄,占到了全县枸杞种植面积的1/3左右。
夏秋时的临时工
农庄刚成立时,五道渠村的村委会主任向吴衍霖推荐了常治国,不仅因为常治国有约15年的种植经验,也因为他平时好学,技术在村里有口皆碑。
“刚开始种枸杞的时候,我买了两本书来看,县里有专家来授课,免费讲栽培技术,我去听了五六次,每次都有100多人去听课,几乎家家户户都种,大家都很积极。”常治国回忆说。
从农民到庄园的打工者,当时年近花甲的常治国,第一次切身体验到了大农庄的运作模式。依照传统做法,过去自己田里枸杞苗栽种的间距比较小,这是农民增产增收的需要,只要不影响枸杞的长势,就会尽量多种。修剪的时候,也会依照自己的经验判断,并没有固定的标准。
从地里采摘的鲜果经过晾晒,就可以直接卖给前来收购的枸杞商贩。
在农庄,因为农业机械的使用,便对植株的间距、高度,采摘的规范,挑拣的标准都有了严格的规则,这一方面可以保证产量、规范质量,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人力成本。
大约在每年的6月10日至10月20日,便到了枸杞的收获季节。这个时候,常治国就要招募全村的老老小小到农场做临时工,负责采摘。
成熟了的枸杞像晶莹的葡萄串一样挂在枝条上,一整条上,有的开着白花,有的还是青涩未成熟的果子,也有的里里外外都红透了,成了最好的鲜果。这时,机器不能完成这样精细的作业,枸杞园就要吸纳大量的劳动力,以保证及时的采摘。
六七月盛夏,挂满了红色果实的枸杞园,一排排都是带着帽子或头巾埋头采摘的农民。中宁县枸杞产业管理办公室的马奋玲带着些自豪的语气说:“周边的县市都是劳动力输出地,只有中宁是劳动力输入,在解决就业和农民增收上,枸杞真是功劳不小。”
买卖枸杞为生
国内六成枸杞出自宁夏。从6月开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枸杞陆续成熟,各地的枸杞园都能看到农民采摘鲜红枸杞的美景。从地里采摘的鲜果经过晾晒,就可以直接卖给前来收购的枸杞商贩,枸杞不仅为种植户创造了收入,也成就了当地一大批交易商和加工企业。
这一整条红火的枸杞产业,在著名的枸杞之乡宁夏中宁,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中宁枸杞交易市场是全国最大的专业枸杞市场。不仅仅是中宁枸杞,几乎全国的枸杞都经由此地交易,可以说是枸杞集散中心。
在这里,枸杞商贩有一套鉴别优劣枸杞的方法,看颜色闻味道凭触感,若要把硫磺或其他化学染色的枸杞辨别出来,那要看各自的功力。经过他们的手,枸杞作为商品被送到消费者手中,鲜红的枸杞果被用来入药或泡茶煮粥。中宁研究者还开发出了以枸杞叶、花、柄等为原料的枸杞茶,以枸杞花酿的蜂蜜、枸杞籽中萃取出的枸杞油等产品。
中宁的枸杞交易市场天没亮就开锣了。天刚亮的工夫,整个市场就被人和枸杞给塞得满当当的。制干的枸杞被事先放进袋子里,扎堆地摆放在市场中间,交易大厅看上去像仓储中心一般,往来的客商就在那被挤满了的通道里走来窜去。出货的人将袋子的口子解开,以方便进货的人挑选。存货少的小商贩自己背着扎好的枸杞,把货放在离市场出入口不远的位置。
枸杞市场问行情
中宁本地的商人刘永恒就挤在这中间。趁着时间还早,他不去照看着自己的枸杞,反倒是在小商贩们中间徘徊,他们是在打听打听行情,留意有没有自己看上的货,也在人群里寻觅诚意的买家。有的大买家会在市场逛上好一阵子才出手,刘永恒如果认准了谁,就想方设法把人拉到自己的货跟前,他总是说:“我这都是本地的货,想要什么档次的都有,中宁最好的枸杞也能找到。”
枸杞市场上问行情,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说法。枸杞价格一斤大约12-25元,但买和卖的人都只说价格的个位数,比如一斤14元的枸杞,买家问怎么出,卖家就答4元。“货是什么档次,14(元)还是24(元),不用说明,行家一看就知道。”省是省去了麻烦,可是对初来乍到的外行人,还真是犯迷糊。
不同加工质量和程度的干果,有不同的叫法。比如说“炭果”、“油货”,是指那些采摘后烂透了的枸杞制成的干果,这样的枸杞一般有些发黑;颗粒不完整的枸杞,被叫做“烂果”;制干后因为保存不当而有些变质的叫做“霉果”,这些都属于次品。把次品从中仔仔细细地挑拣出来,剩下都是上好的枸杞,这样初步加工过,就被称作“成品”,反之,就被叫做“混货”,望文生义,自然是指没有挑拣过的枸杞。市场里的人都深谙此道,他们在成百上千吨的枸杞里,寻找着自己中意的商品。
刘永恒年轻时候,自己家里也种植枸杞,可是没几年,他越发觉得在地里干活太辛苦,不如做中间商来得容易和灵活,于是便把他的地交给父母,让他们种一些常见的蔬菜,给自家餐桌添些新鲜的食材,而他自己,则脱离了土地,靠着买卖枸杞为生。
刘永恒自认为自己的生意做得不算大,可也不小。细算下来,每年经他倒手的枸杞大约有80吨。
在这个市场里摸爬滚打了二十来年,刘永恒总结出两点经验,一是要诚信,二是要小心。
诚信不必解释,有诚信才能有回头客,而万事要小心则是因为他吃过不少亏,比如说买进的货里,把次品放在袋子的最底下,因为进货量大,没有一一地查看,自己就吃亏,这是层次比较低的欺诈,只要不偷懒仔细验货就能避免。
制干的枸杞被事先放进袋子里,扎堆地摆放在市场中间。出货的人将袋子的口子解开,以方便进货的人挑选。
还有一种则需要依靠经验来辨别,市场上价格的高低,全由枸杞的成色、大小等外形因素来决定,因此有的人为了能卖个好价,就在制干时用硫磺或是其他的化学制剂来熏,以达到染色、快速制干、延长保质期等目的,能不能把这些不应该流入市场的枸杞辨别出来,则要下一番工夫。刘永恒自称“我基本一摸、一看,一闻就知道了”。可是照着他的方法,我试着去鉴别,却完全没有头绪。
中宁交易市场的热闹,并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根据中宁县枸杞产业管理办公室介绍,中宁枸杞交易市场是全国最大的专业枸杞市场。不仅仅是中宁枸杞,几乎全国的枸杞都经由此地交易,可以说是枸杞集散中心。
青海枸杞又恨又爱
52岁的马自明就是这样一位经营青海枸杞的商人。普通的消费者大多知道宁夏枸杞,却不知青海枸杞。对于中宁的枸杞商来说,青海枸杞让他们又恨又爱。
由于两地的地理环境差异,青海枸杞的生长周期较长,丰收的季节也稍晚,这就使得青海枸杞个头更大,外形更为饱满。而宁夏枸杞生长周期较短,每株的产量更大,外形上却稍微小一些。宁夏枸杞一年中夏季成熟一次,秋季成熟一次,而青海枸杞只在初秋时收获,但宁夏枸杞中只有夏天成熟的部分果子能在外形上与青海的枸杞相比,虽然两者的有效成分稍有不同,但总体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是市场上总是认准个头大、颗粒饱满的枸杞,因此大体上说,青海枸杞的卖价就高出一截。许多外地的客商认准了这一点,在中宁枸杞交易市场,专门收购青海枸杞。
青海枸杞虽然对宁夏枸杞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可是许多中宁人也看中了这一点。每年,成百上千人便会由宁夏去往青海,经营青海枸杞生意。
马自明收购青海枸杞只有三年的时间,每年的8月,他便带上一身行李,坐上20多个小时的长途车,一路沿着京藏高速,途经宁夏、甘肃、青海三省来到青藏高原的诺木洪一带,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他要在青海拜访几十户甚至上百户枸杞种植户,从他们手中收购那些新鲜的、品相好的枸杞。为了省下一些钱,他往往只挑最便宜的宾馆住,青海地广人稀,在路上就常常以方便面等为食。
“青海没有像中宁这样的交易市场,也不知道为什么,青海人很少做中间买卖,所以只能到农民家里去收,中宁人可去得不少。”他说。
为了拓展宁夏的枸杞市场,在中宁县政府的支持下,一个规模更加宏大的“国际枸杞交易中心”在今年年初启用,取代了原本位于市中心的旧市场。新的交易市场就建在黄河岸,公开的数据显示,它占地1300多亩,投资7.86亿元。中宁政府的计划是,要将枸杞的销售、检测、仓储、科研、旅游等多项目整合起来,在近五年里推进交易额达到76亿元以上。中宁枸杞国际化的野心可见一斑。
枸杞改良者
在今天北方的枸杞产区,例如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河北一带,人们所能见到的枸杞,有相当一部分都属于宁夏枸杞。
《十大名中药·枸杞子》中提道,从世界范围来看,枸杞有80多个品种,我国主要有7种,这些之中,宁夏枸杞的药用食用程度以及分布都最为广泛。
中宁人对枸杞的研究开始得非常早。我们在中宁县枸杞产业管理办公室采访了这里的农艺师谢施祎,他从1976年加入当时的枸杞生产管理站工作,也就是今天枸杞产业管理办公室的前身,从那时起便开始参与中宁枸杞良种的选育,到现在已经过去36年。
谢施祎和他的同行的工作,已经极大改变了枸杞传统的种植面貌。今天,通过枝条扦插等无性繁殖的新枝栽培方法,已经取代了播种育苗的有性繁殖栽培方法,在中宁得到了全面的推广。
“种子繁殖栽培出来的枸杞有两个明显的缺点,一是要到第四年才开始结果,二是结出来的果子皮比较薄,肉非常少,果子容易炸裂开来,这个品种在过去主要是用来封山育林。”
于是从1973年开始,中宁枸杞生产管理站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研究无性繁殖项,并培育了“宁杞1号”和“宁杞4号”宁夏枸杞品种,希望能从根本上改良宁夏枸杞。
谢施祎回忆说:“品种改良的工作,说到头就是耐住性子,根据植物的生物学性状来进行反复地挑选和培育。拿枸杞来说,主要考虑品种对土壤的适应性、对气温的适应性、对酸碱度适应性、枝条长势的快慢等。这个工作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
到了1986年,他们研究的品种通过宁夏林业品种资源委员会的审定,命名为“宁杞1号”。它产出的果实颗粒大,出成率高,平均亩产能达到375公斤。此后,在“宁杞1号”的基础上,谢施祎又参与了“宁杞4号”的选育,新的品种平均亩产虽然比1号略低,但是抗自然力更加强,适用于在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种植。这两个品种如今都在中宁广泛种植。
谢施祎说,通过多年的研究他们发现,宁夏枸杞能在北纬30度到北纬75度的范围内广泛种植。
有研究表明,中宁之所以能成为枸杞之乡,有其独特的优势。有研究者认为,不同土壤的理化性状是影响枸杞品质的重要因素,中宁是清水河和黄河冲积平原淤灌土,中宁枸杞是在这块淤积区的膏腴土地上生长,其土质含有利于枸杞生长的特殊营养物质。
从气候角度来讲,中宁是宁夏黄河灌区与南部山区的交汇地带,四周群山环绕,黄河从中间流过,两岸平坦,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枸杞营养成分的积累。这些都是其他种植区所不具备的条件。
对中宁枸杞的有效成分研究发现,它含有18种氨基酸、32种微量和常量元素、6种人体必需的长链脂肪酸、7种维生素、枸杞多糖等生物活性成分,其主要功效表现为: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衰老。
研究者们对枸杞的开发也不仅仅止于枸杞果。鲜红的枸杞果最容易让人记住,但其实枸杞除了果实能入药当作食品食用外,枸杞树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传统的中药材。在中宁,人们还开发出了以枸杞叶、花、柄等为原料的枸杞茶,以枸杞花酿的蜂蜜,枸杞籽中萃取出的枸杞油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