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断舍离,重获幸福

(2015-03-23 12:24:51)
标签:

健康

生活

心理

分类: 杂志精选
断舍离,重获幸福

  你知道什么是“断舍离”吗?这一颇具禅味的词汇曾被评选为日本社会的年度流行语,如今它漂洋过海,在我们身边也悄然流行起来。“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整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所提出的,它是一种“做减法”的生活理念。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断舍离”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初心,重获幸福,想必这正是其深入人心的奥秘所在。

  断舍离:有舍才有得

  谈到“断舍离”的起源,就不能不谈到“断舍离”的创始人山下英子,她从大学时代开始学习瑜伽,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随后致力于提倡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她自称“杂物整理咨询师”,多年来举行讲座,帮助不计其数的学员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收获人生的重大转变。她所著的《断舍离》一书,更是掀起了全世界“断舍离”的新风潮。也许你会疑惑,仅仅是整理收拾房间的话,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如何谈得上改变人生呢?对此,山下英子是这样说的:“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在“断舍离”的机制中,“断”即是指不买、不收取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商品社会中泛滥过度的宣传单、赠品、包装纸等等,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带回家,过后又无法处理,摆在家里最终也成为心病,那么不如从源头处便加以阻断,坚决拒绝。对于已经堆放在家里的没用的东西,就需要“舍”——将其处理掉。不管从哪个角度讲,学会“扔东西”都是整理的第一要义,如山下英子所言,倘若放任那些不用的垃圾占据房间,堆积灰尘,散发霉味,我们也会像在淤泥里游动的鲶鱼一样,活得喘不过气。在“断”和“舍”的交替中,最终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自由自在的空间,也就是达到了“离”的状态。

  让物品成为你的死党

  在这个消费时代,物质极大地丰富了起来,锦衣玉食、香车宝马充斥着眼球,大多数人也习惯于通过追逐和占有物品获得满足感,但久而久之,太多的欲念反过来却使人们成为了物品的附庸,冷漠的“城市病”四处蔓延。山下英子认为,物品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它所处的位置,一粒米放在饭碗里充饥就是适当的,而落在水槽就必须清理,让物品回归于它应该在的地方,正是人的内在智慧的表现。

  也许是因为日本自古以来就有万物皆有神灵的说法,山下英子在“断舍离”的理念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与物品成为好朋友”的观念。她将人与物的关系置换为人际关系,让人们直观地了解到物品对自己的意义:假如房间里的物品都是你根本不认识的陌生人,是不是让你很不舒服呢?倘若这些物品都是得心应手的好朋友,那么你就会松一口气。再进一步,如果物品都是精挑细选而来的,是你真正需要也无比珍视的“死党”,和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其中的快乐便不言而喻了。山下英子说,物品原本就是因为要用才留在手边的,如果一直忽视、遗忘它,甚至把它塞进柜子的深处落尘,那么物品非但无法完成使命,连自己的存在价值也被否定了。“断舍离”所要做的,就是释放对你而言“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让这些“陌生的老朋友”流转到更适合的地方去,将房间里的物品控制在自己可掌控的范围内。从拟人的视角看来,舍弃物品不再是令人叹惜之事,更显得有情、有趣。

  收拾,实质上就是一个筛选物品的过程。如何才能选择自己的“死党”呢?山下英子指出,要从时间轴和关系轴两者来看,别人送的用不着的东西,觉得能用上却迟迟未用的东西等等,都是时间轴和关系轴错位的产物,那么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应该留在你的空间里。

  幸福来源于整理人生

  身心灵作家张德芬在《断舍离》一书的前言里写道:

  “想幸福,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幸福有时候并不是累积而成的,而要通过割舍来获得。“断舍离”的不可思议之处就在于,它的外在表现不过是“一个劲儿地扔掉没用的东西”而已,但会带来行为的改观,让每个人回归原来的生活态度。

  在收拾物品的同时了解自己,整理内心的混沌,这种自我肯定的过程,可以让你发现自己真实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整个人生豁然开朗起来,幸福也就唾手可得。

  活着就是不停的选择,山下英子在书中谈到了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这些无法对物品做出选择的人,往往也对人生无所适从,难以摆脱情感和心灵的枷锁。第一种就是逃避现实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太过忙碌,几乎没有时间待在家里,所以也没办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是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起来;第二种是执着过去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他们多半依旧活在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中;第三种是担忧未来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不安要素,比如过分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不安。

  这三种不同的迷茫心理,就潜伏在每个人的人生阶段中,那么通过“断舍离”的实践,将我们的人生锁定于当下的现实,重新认识自己,何尝不是一条重寻幸福的捷径呢?

断舍离,重获幸福

  从思考方法开始逆转

  看着杂乱的家居环境,你是否已经跃跃欲试,准备好和山下英子一起“断舍离”了?要知道,“断舍离”并不是简单地收拾和整理物品,掌握“以自我为主”的思考方法也很重要。以下几种思路误区,你犯了吗?

  误区一:找个时间,一次性把房间收拾完

  “断舍离”的实践中,最有效的方法是从能用多少时间出发,找出今天想要进行“断舍离”的某个场所,即使是一个抽屉,或者一个塞满了购物小票的钱包也可以。只有这样才能立即获得满足感,若是时间不够半途而废的话,会使环境更加糟糕。

  误区二:把物品全部装进收纳空间里

  现在很多住宅中设计了充裕的收纳空间,比如衣柜、抽屉、收纳箱等,很多人会把它们塞得乱七八糟,眼不见为净,而“断舍离”的本质在于减少物品,所以在看不见的收纳空间里,原则上只能放满七成,留出的三成就可以作为物品出入的通道。

  误区三:高级货用着浪费,不如收起来

  物品是投射主人形象的镜子,稀少、昂贵的物品更要物尽其用。如何对待自己,就决定了别人对待你的态度。倘若将高级品束之高阁,平日只使用廉价货,那么不仅否定了高级品的价值,而且也给别人带来随随便便的印象。

  断舍离测试:

  你对物品的执念有多深?

  测试:以下30 句话,符合你的情况的每一句计1 分,不符合的不计分。

  1. 经常一时冲动买下商品,过后却用不上。

  2. 只要是免费赠送的物品就一定会拿。

  3. 难以拒绝别人赠送的礼物。

  4. 很少会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因为怕麻烦。

  5. 有10 件以上的衣服平时没机会穿。

  6. 每次想找一件东西,都忘记了放在哪儿。

  7. 书柜里有20 本以上的书,但基本不会翻看。

  8. 儿童时代的玩具、画册、奖杯等仍然保留着。

  9. 冰箱里的食物经常在腐坏变质后才扔掉。

  10. 前任恋人留下的礼物、纪念品舍不得扔。

  11. 记不清楚自己拥有多少张商店积分卡。

  12. 囤积卫生纸、一次性餐具、清洁剂、调味品等,准备以后使用。

  13. 遇到附带赠品或者有折扣的商品就会图便宜买下。

  14. 觉得家人的房间比自己的还乱。

  15. 因为拿不到多少钱,不乐意回收废旧品。

  16. 为了提高自己而购买的健身器材、教科书等很少用到。

  17. 习惯网购,每个月都会收到三五个快递包裹。

  18. 鞋柜里的鞋有好几双穿起来不舒服。

  19. 做饭的时候不能马上拿到想用的工具。

  20. 家里的抽屉、储藏柜放不下新物品了。

  21. 内衣裤全部叠在一起放,很少打开透透气。

  22. 很多物品如果不收拾根本想不起来。

  23. 平时十分珍惜的物品少于10 件。

  24. 用来送人的礼品有些还留在自己手里。

  25. 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淘汰后没有处理。

  26. 别人推荐的商品总要尝试一下。

  27. 认为打扫房间是其他人的事情。

  28. 平常不愿意在家待着。

  29. 感觉家里太拥挤,想换个大房子。

  30. 生活中总有种该做却没做的迷茫感。

扫一扫找答案
断舍离,重获幸福

  专家点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谈到“断舍离”,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段故事。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有卖废品的经历。以前,我常将家中垃圾堆放在家门口,等着收废品的人取走,但自从有一次小贩推诿了没有来,我便索性把这些废旧品,不管是大件还是小件全部都扔掉了。舍弃它们的时候,我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一方面是因为家门口恢复了洁净,另一方面我也发现,这些废品很多都被小区里的老人拾到,他们通过卖废品得到了收入,这使我心中产生了类似于“布施”的自豪感。由此观之,“舍”不仅意味着舍弃,更是让物品回归到最需要它的人手里,我想这正是“断舍离”理念的题中之义。

  导演李安在遭遇事业低谷时,每天都不上班,埋头做家务,但他过后却坦承,恰恰是那段日子给予了他最为丰富的灵感。确实,打扫房间可以称为一种“动禅”。在压力巨大,情绪不好的时候,整理房间的简单动作,可以使你的意识放松、安宁,寻回解决问题的灵感和思路,重新梳理自己的人生道路。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人的修为也包括对自我的管理。一个人周围的环境就是对他个人的投射,办公桌乱成一团、丢三落四的人,生活中很可能碌碌无为,而在整洁有序的办公环境中,人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去挑战目标。

  在“断舍离”的路上,千万不要让习惯局限了你的思想和行动。留在身边的物品就代表了你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因为害怕改变而不愿丢弃物品,固守过去一团糟的生活状态,那么新的大门也不会向你敞开。人生是多姿多彩的,希望大家不要拒绝新的机遇,要勇于面对自我、突破自我。

  宋崇升
断舍离,重获幸福

  北京回龙观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国睡眠研究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评审专家。擅长心理疾病的药物治疗、心理辅导,以及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治疗。

  出诊时间:周二全天(心理及睡眠门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