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直击高血压——高血压的营养真经

(2015-03-13 16:16:27)
标签:

健康

高血压

营养

饮食

分类: 杂志精选
直击高血压——高血压的营养真经

  都说“病从口入”,这对于绝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再贴切不过了。既然病是吃出来的,那在高血压的防治中,“吃的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怎么吃,吃什么好,吃多少量,让我们翻开“营养真经”领略高血压的饮食秘诀。

  高血压营养防治“六字经”

  1.限制能量摄入

  食物中有三大产能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对于高血压人群,这三座大山都得算着吃。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高血压人群的能量比例为:蛋白质占总能量的15%-20%,脂肪20%-25%,碳水化合物45%-55%。其中,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还应该粗细结合,蛋白的摄入应选择优质蛋白,食物中的油脂最好能够做到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为1:1:1。

  2.坚持低盐饮食

  限盐是高血压饮食干预的重要准则之一,为了让人们能够更直接的限盐,中国营养学会直接给限盐“标了价”。普通人群预防高血压,食盐摄入量每天不高于6克,高血压人群为3-4克,严重高血压患者1-2克。研究显示,人体每天对钠盐的需要量为0.5克,而我国人群普遍的盐摄入量为10-15克,这就不奇怪为什么高血压日益高发了。

  3.增加蔬果豆奶

  蔬菜、水果是各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维生素和矿物质犹如血管的清道夫,可以有效降低血液中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增加血管弹性。一般而言,高血压患者的饮食中,蔬菜每天不少于一斤,水果每天1-2个,牛奶每天300毫升,在此基础上,搭配适量豆制品和海产品,以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

  4.限制酒精摄入

  由于酒精具有缓慢收缩血管的作用,通常在饮酒后的4-5个小时,会出现血压急剧升高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引起脑卒中,故高血压人群的限酒令也是一如既往的雷令风行。高血压男性患者每日饮酒量不超过25克,简单而言,白酒不超过1两,葡萄酒和黄酒100-200毫升,啤酒约一瓶,而高血压女性患者的饮酒量则相应减半。

  不同人群的营养对策

  1.老年人高血压

  人的身体就像一台机器,时间久了就会慢慢老化,老年高血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说中年人的高血压主要是由不良饮食和缺乏运动引起的,那老年人的高血压就是以血管自身的老化为主。人体的血管源源不断地运输氧气和养分,就像刚建好的崭新的管道,年复一年堆积了污垢,渐渐堵塞;也像一根皮筋,从一开始弹性十足到慢慢地老化断裂。老年人高血压的主要表现为压差大、波动大、合并症多、恶性少。由于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心脏射血时主动脉不能完全膨胀,血管中突然增加的大量血液使得血管壁压力陡增,这就造成了收缩压偏高,而心脏回血时,舒张压相对较低,导致压差增大。另外,由于老年人压力感受器官对血压的敏感性降低,使得血压常年波动,且老年人常常伴有糖尿病、高血脂、肾功能不全等症状,这与老年人整体器官的退行性改变相关。

  另外,很多老年人的高血压也被诊断为H型高血压,所谓H型高血压,实则是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当高血压患者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高于或等于10umol/L,就可以诊断为H型高血压。研究发现,人体内同型半胱氨酸高与叶酸摄入不足有关,一般患者补充叶酸后,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即可降到正常水平。

  鉴于以上情况,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主要是预防心力衰竭和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强调药物治疗基础上辅助饮食治疗,在饮食上少油、少盐、多吃果蔬。绿叶蔬菜中含有大量膳食纤维可以有效减少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丰富的叶酸能防止H型高血压的发生。老年人还应经常吃含钙高的食物,使血钙保持在正常水平,维持细胞内外钙代谢平衡,有助于预防动脉硬化。此外,还提倡每日散步30分钟,或者打打太极拳,可以有效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缓解高血压的症状。

  2.妊娠期高血压

  妊娠合并高血压的患病率占孕妇的5%-10%,其中70%是与妊娠有关的高血压,其余30%在怀孕前即存在高血压。一般所指的妊娠期高血压(妊高症),是妊娠20周以后发生的高血压,不伴有明显蛋白尿,并在妊娠结束后血压可以恢复正常。由于妊娠期血容量生理性的增加,给妊高症带来了一定的可乘之机,但是真正导致妊高症的还是准妈妈的饮食习惯。准妈妈们总觉得应该多吃一点,宝宝才会更健康,导致孕期滥补的情况屡见不鲜。然而,孕期真的要大补吗?研究表明,整个孕期,准妈妈的体重增加为12.5公斤左右。其中除去胎儿、羊水的重量,真正长在准妈妈身体的肉恐怕只有6-8斤左右。然而,纵观各大妇幼机构,超重的准妈妈比比皆是,所以准妈妈们远离妊高症的第一步就是要合理控制孕期体重。

  3.儿童高血压

  高血压的低龄化恐怕已经超越了众多常见疾病的低龄趋势,除去继发性的高血压,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还是普遍所知的高脂、高糖、高盐饮食。调查显示,50%以上的儿童高血压伴有肥胖,而肥胖儿童中患有高血压的比例更高,且很多儿童因为没有高血压的症状,并没有进行血压的检测,这部分患有高血压的儿童中,43%会在20年后发展成为成人高血压,而血压正常的儿童中发展为成人高血压的比例只有9.5%。

  面对日益增多的儿童高血压,家长们应该反思养育方式。很多家长平时没空在家做饭,就让孩子自己出去吃,肯德基、麦当劳里一群群的小学生就是很好的例子,有研究显示,一份肯德基套餐中的含盐量,相当于正常人两天的盐需求量,这无疑是儿童高血压的催化剂。小孩多偏爱零食而不吃正餐,由于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因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尽量每天在家做饭,跟孩子一起健康饮食,才能有效杜绝儿童高血压。

  盐和高血压,不得不说的秘密!

  食盐为什么“躺枪”

  都说高血压要少吃盐,很多人就照做了,但大多数人始终搞不明白高血压为什么会跟盐有关。

  很早就有研究发现,高血压发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血容量的增加,这就让专家们很容易联想到钠离子,因为钠离子在人体的主要作用就是维持血液容量和细胞渗透压。血容量的增加就好比往一个已经装满水的橡胶袋子里继续注水,随着血容量的增加,血管壁压力也随之增加,就引起了高血压。而人们饮食中的钠离子,其主要来源就是食盐,即氯化钠,盐吃的多,摄入的钠离子就多,高血压的风险也就自然高了。

  如此说来,高血压限盐的本质其实是限钠,只要控制住了体内的钠含量,高血压的风险就能降低不少。但是,限盐并非无盐,钠元素在体内也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如果完全不摄入食盐,就像盲目节食的减肥人群,会出现神经衰弱,肌肉痉挛等等,所以,高血压限盐的关键在于把握住食盐的量。

  你的盐量超标了吗?

  炒菜加一勺,煲汤来两勺??自从有了盐勺,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食盐超标了!然而,真相果真如此吗?

  日常生活中,除了白花花的食盐,还要警惕各类食品中的“隐形盐”。一包方便面的含盐量为5克;一包120克的话梅中的含盐量则高达9克;而吃起来完

  全不咸的面包,其食盐含量也不可小觑。可以说,人们爱吃的各类加工食品,都是隐形盐的“根据地”。另一类不可忽视的隐形盐存在于调味品中。为了追求好的口感,甚至是很多人偏爱的“重口味”,各类调味品应运而生,调查显示,平均5毫升酱油就等于1克盐,而豆瓣酱、腐乳等常用的酱料,含盐量也都在20-30%,高血压患者可要捏把冷汗了。想要更准确的把握日常的盐摄入量,得从看标签开始。几乎每个食品的包装上都有一个食物成分表,这才是被五颜六色的包装所掩盖的食物真相。通常食物成分表中并不会明确标出食盐含量多少,或者氯化钠含量多少,因为很多商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也并不是简单加入了食盐,但是每个标签都会明确标明含钠多少,而1克钠就等于2.5克盐,简单一换算,食盐量也就一目了然了。

  如何“减盐不减鲜”

  索然无味的饮食必然让人食欲大跌,人们从猿人进化到今天,从某种意义上是追寻着美食的脚步,从发现火,到各种农业、畜牧业,再到加工业??限盐势必会影响食物的味道,但也有一些技巧可以在限盐的同时,留住食物的鲜美。有些食材有其特殊的香气和味道,如香菇、芹菜等,利用这些食材做菜,通常都可以减少盐的使用量。葱、姜、蒜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厨房三宝了,它们奇妙的香味可以让简单的菜肴如画龙点睛一般,不妨多加入一些天然的调味料,可以一定程度上代替食盐和味精的作用。另外,炒菜加盐的顺序也有讲究,如果在炒菜一开始就加盐,随着食物的炒熟,盐已经浸透到食材中,势必增加了盐的摄入量,可以采取在出锅前加盐的方法减少盐用量。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汤中的钠含量远高于食物表面,所以避免食用菜汤,或用红烧菜肴的汤汁浇饭,可以很大程度减少钠摄入量。有了这些妙招,限盐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专家介绍:
直击高血压——高血压的营养真经

  吴萍,女,上海市同济医院营养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近20年来一直专注于营养与疾病的研究,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五篇,其中SCI论文3篇,中华系列7篇。

  注重营养科普的宣传,近年来160余次在东方电视台及上海电视台的《名医大会诊》、《名医话养生》、《乐来越开心》、《星养生》、《非常惠生活》、《新青年》、《是谣言吗》等栏目及广播电台宣传疾病的营养预防和治疗,并在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大众医学等主流媒体发表多篇科普文章,参与编写《名医话养生》等3本书籍

  营养门诊:每周四上午(门诊三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