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宏与瓦屑坝移民研究

(2022-08-08 10:35:55)

瓦屑坝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据考证鄱阳县莲湖乡瓦燮坽村。瓦屑坝移民是明朝初期官方组织的从江西外迁大量人口进行垦荒事件。据记载,瓦屑坝移民从洪武三年(1370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历时48年,仅洪武年间移民就多达214万余人。

吴宏与瓦屑坝移民研究

这次移民的背景是元末发生在江淮地区的大规模的红巾军起义,以及朱元璋与陈友谅在的几场大的战争,这些战争造成这一地区赤地千里,人口大量减少。瓦屑坝移民最大的迁出地为饶州,上百万移民从饶州迁至安徽、浙江、江苏、湖北、河南、四川、湖南等地。

经历了多年动乱之后,饶州为何还有这么多人口?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位被朱元璋嘉奖为“饶州城隍之神”的吴宏。

吴宏,字德广,吴塘里(在今余干石口镇)人。元末天下大乱时,为免家乡百姓生灵涂炭,吴宏与张世珍组织农民,结营自保,响应起义的红巾军。红巾军大将项普寿占领饶州,委任吴宏驻守余干。元兵数万来犯饶州、余干时,吴宏率数千农民迎战,因为力量悬殊,战败之后退往武陵营(在今石口四季岗)训练水师,在马栏谷训练骑兵,召纳上万勇士。不久后,吴宏便训练出了一支上万人的水陆大军,将元兵打败,原先被元兵占领的饶、信两州的很多县都归附吴宏。红巾军授吴宏为平章,驻守饶州。饶州驻地鄱阳。饶州古城,是吴芮始筑。吴宏是吴芮的后人。当年老祖宗吴芮守土安民的理想深深激励着吴宏,为了最大程度保护饶州古城,使饶州百姓免遭战火,吴宏尽量不与人争战。他曾对幕下说:“番君初事秦,继而事楚、事汉,史卒称忠,以其义耳。”在吴宏看来,守土安民,就是最大的“义”。从此之后的十余年间,饶州七县在吴宏的守护下没有遇到太多战火的侵袭。

1360年,陈友谅灭徐寿辉,进兵江西。吴宏降陈友谅。陈友谅任命吴宏为江西行省参政、平章,仍守饶州。次年,吴宏受命攻取抚州、洪州、招降建昌、临江、汀州,随后3州18县主动归降。1363年7月,朱元璋率大军驻余干康郎山准备与陈友谅决战。眼看战火又要烧进饶州城,在这危急时刻,吴宏审时度势,派遣部下赵先俊奉上图表归降朱元璋,让朱元璋兵不血刃就解除了饶州这个战略后方的后顾之忧,朱元璋大喜过望,仍然让吴宏继续驻守饶州。 

不久,朱元璋在吴宏的陪同下亲临饶州城,登上鄱江楼。当朱元璋看到千年古城的雄伟壮观,历经多年天下纷争战乱,仍然保持完好,感叹不已,于是亲书“城隍之神”四字,以示嘉奖。所以说,饶州七县的城隍之神,是余干人吴宏。明朝建立之后,因为饶州没有遭到大的战火洗礼,人口没有多少损失,而临近的湖北、安徽、江苏等省人口严重减少,于是就开启了规模宏大的史书上有名“瓦屑坝移民”。江西移民绝大多数从饶州瓦屑坝迁出的。

吴宏与瓦屑坝移民研究

瓦屑坝移民与以往的历次移民不同,它发生在战后,是从江南流向江北的定向移民,并且割断了与原居地的一切联系。过去的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建炎南渡等几次大的移民都是发生在战争中。故土难离,这些移民迁出之后,还期待着机会再迁回江西,死后不愿埋入土中,只停柩于地面,久而久之,形成了“厝柩”习俗。

“厝柩”习俗流行于安徽等地,即逝者只要不是非正常死亡,都不是一次下土入葬,而是将逝者的棺木抬到一风水好的僻静处(通常为自家田地或山头),用土砖砌墙、盖瓦,棺木置于其中寄存,称作“厝柩”,待三年或更长的时间后再择日安葬。即使安葬,还对回迁抱有幻想,也是浅埋这种移民寄托着对江西家乡无限思念的丧葬方式渐渐地成为一种独特的“厝柩”风俗

后来,明朝廷一纸“禁止回迁”令,无情斩断了移民回乡的愿望。因年长月久,与故乡失去联系的移民逐渐忘记了祖先的具体地点,只记得瓦屑坝这个故乡的符号与标记。

明初瓦屑坝移民虽然为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安定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无数移民被迫长途迁移辗转,他们如无根的浮萍,像风吹四散的蒲公英,被无情地抛弃在大劫后的荒无人烟的苍凉之地。风尘逆旅,艰险莫测,给迁徙者心中留下了刀刻般的伤痕。可以说“瓦屑坝”三个字,饱含了无数江西移民离乡背井的辛酸和无奈的泪水。

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如今,“瓦屑坝”与“大槐树”,并列为中国移民圣地,瓦屑坝不仅是专家学者认同的移民圣地,更是无数移民后代心中的圣地,梦里的故乡。

(卢新民写于202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