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举时期余干的状元、进士及举人

(2022-06-06 08:47:20)
标签:

历史

文化

余干

科举时期余干的状元、进士及举人

/卢新民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所以,“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进士三甲,其中一甲人,赐进士及第,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据记载,余干历史上共有进士247名(其中文进士243名,武进士4名),举人192名。唐朝进士名额非常少,整个唐代289年进士总数不过830名,唐代余干共有文进士6人,其中古埠南塘余懃及其子孙余盈、余播、余再兴、余浈相继考中进士,一门五进士,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宋朝进士名额较多,余干有文进士189名;元朝余干有文进士7名,举人15名;明朝余干有文进士34名,举人109名;清朝余干有文进士7名,举人68名。

据记载,余干历史上有“状元”之称的共3人,但3人情况各不相同。

其中正式在殿试“金殿传胪”大典上宣布的状元,是北宋末年的何涣,余干习太乡(今社赓镇)湾头何家村人。

何涣(又作何焕),字仲浩,又字潜庵,生卒不详。有资料谓,何涣祖籍浙江永康,其祖父为何执中。何执中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任尚书右丞,政和二年(1112年),与蔡京并任左右丞相。史载何执中“有吏才,知世情,惜人才,宽民力,居富贵而不忘贫贱。”何涣幼年随父移居余干。他自小聪明过人,加之出身官宦之家、书香门第,有丞相家门遗风。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三月,辛丑科殿试在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举行,一千名踟蹰满志的进士、举人来到勤政殿外。此次进士举人远超历届,大殿已然无法容纳,只好在殿前广场举行。殿试只考时务策一道,限千字以上。此次题目是结合一地实况,制定一条切实可行的治水政策。众人拿到试卷,便有很多人挥笔疾书,却也有很多人皱起眉头来。此题说难不难,对一些交游广阔,又好观察生活的人,自然毫不犹豫的下笔疾书。但一些足不出户、只知读书的人,让他们结合一地实况,却被难倒了。这次殿试成功地实现了皇帝的意志,了解了考生对生活的了解程度。何涣以出色的策论以及才华一举夺魁,一鸣惊人。

关于何涣中状元的情况,据《续宋编年资治通鉴》载:“(宣和三年)三月,亲试举人,赐何涣以下六百馀人及第、出身有差。”状元及第后,朝廷任命他为承事郎,太学博士。按理来说,作为堂堂状元,在史籍上应有较多记载,然而关于他的史料极少,连同治版《余干县志》对这位余干状元的记载也仅寥寥28字:“何焕,习泰乡人,宣和三年进士第一,以立章名于世,所著有《四书注解》” 这是什么原因呢?

后世学者认为,这很可能是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档案散失,何涣后又隐居不仕所致。何涣中状元后在翰林院,替皇帝起草文书。然而,他生不逢时,此际正处于北宋社会政治大动乱时期,他没有大显身手的机会。在何涣中状元那年(1121年),金宋相约合力灭辽。可当金兵势如破竹,连连攻占辽国名城时,腐朽的北宋王朝却一直不出兵,直拖至次年二月才发动攻辽战争,并连吃败仗。此后,金宋有了矛盾,并由燕京之争结下冤仇。宣和七年(1125年)二月,即何焕中状元后的第四年,金灭辽后便发动了侵宋战争。数月之后金便占领了宋许多城池,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军俘虏北宋徽、钦二帝及宫中后妃、宗室、贵戚等约3000人,还有宫中库藏的金银、绢帛、珍玩、宝器、图籍、天文仪器、仪仗等,几乎洗劫一空。因此,与何焕有关的记载文字就可能在此时被毁。

何涣一生以文章名世。北宋亡后,何涣誓不出仕,回到家乡,在余干九连岗(今余干大溪、社赓、九龙三乡镇交界处)筑斋,专心著述。著有《国书注解》、《四书注解》等。其早期著作则毁于北宋灭亡的靖康之难时。《四书注解》,是研究儒家经典的重要参考书。何涣去世后,绍兴元年(1131年)六月,应他的哥哥宣义郎(从八品)、利州通判何洙的申请,朝廷给何涣之子推恩授职。

另一个,虽进士夺魁,但限于规定只能让贤的是南宋赵汝愚。赵汝愚,余干城西赵家岭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这一年赵汝愚26岁,应试进士科,“擢进士第一”,一举夺魁。本来,进士第一,就是状元。但因为赵汝愚是宗室子弟,要对外宣布时,当时的右丞相洪适向孝宗说了几句话,大意是:近年宗室青年肯读书,这是好事。前头有位赵家子弟进入进士一甲,大家认为是创了奇迹。今天赵汝愚竟一举夺魁,更是“瞻前无邻”!但依本朝的老规矩,凡科举排次序,在同等条件下,贫寒子弟要往前排,有官位的退居其次。孝宗听了这话,“天颜有喜”,“良久曰:‘姑循故事。’”就是说:还是照老规矩办吧!所以,乾道二年这一年的状元,就让给了考取进士科一甲第二名的萧国梁。

赵汝愚进士夺魁后历任签书宁国事节度判官、秘书省正字、集英殿修撰、知福州、吏部尚书等职。宋孝宗崩逝后,赵汝愚策划实施“绍熙内禅”,奉嘉王赵扩(宋宁宗)即位。以功升任右相,与留正同心辅政。庆元元年(1195年)遭韩侂胄诬陷,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庆元二年(1196年),于衡州暴卒(又传被人下药毒死)。开禧三年(1207年),韩侂胄被杀,朝廷复赵汝愚原官,赐谥忠定,追赠太师、沂国公。宋理宗时,配享宁宗庙廷,追封福王,后改周王。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余干历史上还有一位“释褐状元”,此人乃南宋余干万春乡古埠人李谨思。李谨思,字养吾,传其为咸淳元年(1265年)状元。然,史载当年殿试进士第一的状元系阮登炳,四年之后的戊辰科状元为陈文龙。孰是孰非?民间谓其状元之说有何依据?

同治《饶州府志》卷二十四《人物志·隐逸》记李谨思:“李谨思,字养吾,余干人,幼颖悟,日记数千言。咸淳试礼部释褐第一,宋亡遂隐。著述最富,文奥古自成一家言,人尝称之曰‘宋状元李谨思’云。”原来,这里牵涉到宋代王安石变法后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两优释褐”,即一种不需要选送参加礼部组织的进士考试,在太学上舍两级都被评为优等生,就可以“释褐”,赐进士出身。《宋史·选举志三》:“元丰旧制,内舍生校定,分优、平二等。优等再赴舍试,又入优,则谓之两优释褐,中选者即命以京秩,除学官。”“太学上舍两优释褐”,试礼部释褐第一,可享受与“状元”同等待遇。

同治《余干县志·人物志》载:“李谨思,字养吾,万春乡古埠人,幼颖悟,日记数千言。咸淳二年试礼部释褐第一,宋亡遂隐。著述最富,文奥古自成一家言。其思宋之心,读者悲之,人称之曰‘宋状元’云。”试礼部释褐状元后,授泉州推官。后归隐名山,入元不仕。李谨思有不少诗作传世,著有《文献通考序》、《读秦誓》,入元之后,作有《升州学记》等,皆收录于《余干县志》。

当年,北宋状元何涣,进士夺魁未几金人南侵北宋灭亡,何涣遂隐余干九龙岗,不复出仕。此南宋“释褐状元”李谨思,又值南宋覆亡前夜,宋亡亦隐。余干两位状元之命运,何其相似,令人惋叹。

 (刊登于2022.2.12《上饶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