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脉千载话余干

(2019-11-27 10:19:21)
标签:

历史

文化

余干

分类: 文史专题解说

电视专题片脚本史脉千载话余干》

片首:(航拍远景)晨光初起,鄱阳湖波光潾潾,三江口、信江入余、东山岭

解说:在中国最大淡水湖、水波浩渺的鄱阳湖之滨,蜿蜒流淌600余里的信江下游,有一个两千余年古县,她就是秦建县、江西境内最古老四县之一的余干。

画面:(图片)


解说:这是《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秦代以前地图,黑色字为古地名。我们看到,春秋战国时,在今天江西境内就有“余干”这个地名。余干位于信江下游,古代信江称“余水”,“干”意思为水岸、水涯,因城邑处余水边,故名“余干”。余水悠悠,从历史的上游缓缓而来,勤劳智慧的余干人民从古以来就生活在余水岸边,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画面:大秦帝国影视片断。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分三十六郡而治之。郡下设县,据考证,秦代在今江西境内所置之县,有属九江郡的番、余干,属豫章郡的艾、南野等。

画面:(图片)


解说:(字幕)康熙版《余干县志》载:“(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以扬州置三郡,江以西为九江郡,余干始置县焉。”因县治驻余干邑,故名余干。余干建县之初设置三乡,分别为:兹、义、善,兼有乐安、葛兴、葛阳、晋兴之地。

画面:(动画演示图片)


解说:这是秦初时期余干县管辖范围示意图,当时余干的土地面积相当于大侯国,东抵歙(今皖赣交界),西抵豫章(今南昌一带),南抵瓯徽、建宁(今赣浙、赣闽交界),北抵鄱甸(今鄱阳一带),东西袤515里,南北广250里,其地包括今除鄱阳县外的上饶市、鹰潭市全境,抚州市部分地区及安徽、浙江、福建部分地区。

画面:(航拍,由远及近)九龙山水岭、社赓朱家山、乌泥白家渡、梅港角里源,(特写)博物馆内遗址陶片文物

解说:余干,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这里曾孕育产生了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干越文化。早在六千年前,余干县西南部就出现了原始氏族聚落,山水岭、朱家山、白家渡、角里源等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石铲、石锛、石簇以及陶鬹、陶鬲、陶甗、陶网坠等生产、生活用具,这些文物的出土,说明干越族祖先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画面:(航拍,由远及近)石虹山(近景)小石山石洞,(图片)《法帖神品目》

解说:据文献记载,三苗人被夏禹赶到今鄱阳湖地区,多数留在今江西境内,与当地原住民结合。传说,尧时天下发生严重水灾,洪水吞没山陵,四处泛滥。尧以鲧治水,九年无功。尧帝亲自巡视华夏各地,不少地方至今均留有尧帝治水传说及印记。

今余干县城东北5.5公里有一个叫石山村的村庄,这里在古代是一个湖泊,叫澹湖,湖中有大、小石山,因一石跨水,状若霓虹,又称石虹山。小石山东部有巨石层叠成洞,从洞口入内,中可容数十人。相传洞中有古篆83字刻于石嶂,为尧帝时期记录治水之古篆文,年久磨灭难辨。至宋存38字,人皆莫识。明代状元、文史学家杨慎考为尧碑,并将(字幕)石虹山尧碑收入《法帖神品目》,与崆峒山尧碑平阳山尧碑并列为天下三大尧碑古迹。这是余干悠久文化历史的见证。


画面:百越战争视频镜头,(图片)百越图,(航拍,由远及近)东山岭,市湖、琵琶洲,(特写)干越亭

解说:商周时期,南方百越杂处,活动在今皖南、赣东北一带的干越人由于冶炼、造船、纺织、农耕等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开始建立方国,史称干国(一说干越国)。《越绝书》:“大越故界,即为干越。”其大致地域是:东至越国西界,即今浙江龙游县境;西、北与楚交界,即今江西德安、修水及安徽贵池、潜山;南与闽越为界,今福建建阳一带。近现代许多考古专家都认为,古干国就在今余干地区,而干国之中心,就在今余干县城。余干县城东山岭有干越亭,为贞观二年(628年)余干县令张延俊所建。北宋文学家杨亿谓干越亭(字幕)“前瞰琵琶洲,后枕思禅寺,林麓森郁,千峰竞秀,真天下之绝境”,其作为余干重要的人文景观以及干越地理标志,自建成之后便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寻幽探胜。


画面:(图片)古代木舟(特写)应监甗、干越剑

解说:干国地处泽国水乡,很早就掌握了造船技术。《竹书纪年》记载,周成王二十四年(公元前1019年)宴请天下诸侯,就有(字幕)“干越来宾”,并接受了“干越献舟”。古干越人还掌握了较高的铸造青铜器技术、善铸剑。干越境内德兴、永平、东乡等宝穴,就是历史上著名冶铜基地。1958年在信江边黄金埠出土一尊铜器,内壁铸有“雁监作宝尊彝”6字,据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考证,“”即指“”国。据推断,此铜器是干越巧匠为周王铸造的礼器,全器形制规整,纹饰秀美,古朴典雅,异常珍贵,现该文物保存在江西省博物馆。《庄子·刻意》载:“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干越之剑天下闻名,被视为至宝,平时一般藏在柙子中,轻易不会拿出来用。1982年在县城出土了一柄圆茎青铜剑,从形制的长度、纹饰看,应是战国时产物。余干工匠利为越王州句铸造的青铜剑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台北王振华古越阁。这一切都表明,古代余干青铜器铸造技术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淮南子·原道训》载:“干越生葛絺”,古余干境内龙虎山的崖墓,其丧葬习俗及其出土的纺织品就是干越先民的旷世绝作。

画面:(航拍,由远及近)五彩山、(近景)新建的芮王殿、砚池泉

解说:在余干社庚乡邓墩,有一座五彩山,这里就是汉长沙王吴芮的出生地。(字幕)“吴芮当年生此山,此山彩色锦宫城。如今不爱繁华地,松桂森森一一青”,这是宋代状元、饶州府尹王十朋的诗。五彩山原名龙山,据说吴芮出生之时,龙山上空被五彩霞光笼罩,一群小鸟叽叽喳喳飞进屋内,而且鸟嘴里都衔着一颗草,男孩的父亲因而将他取名为吴芮。吴芮年轻时组织越兵保境安民,后被秦二世任命为番县令。因不满秦朝暴政,举义反秦,立下大功,被刘邦封为长沙王。他是江西历史上第一个封王的人物,后世因称之“江西第一人杰”。而吴芮出生所在地龙山,后世称之为五彩山。为缅怀长沙王吴芮,唐代在五彩山脚下建有芮王殿,史载,该殿分上中下三殿,最高处六丈高,殿内建筑全部选用珍贵材木,雕梁画栋,涂金上漆,工艺精湛,金碧辉煌,后殿中央砌有青石高台,上供吴芮坐像。可惜的是,该殿1968年在文革中被毁。2016年,由吴氏文化研究会筹集民间投资700万元、建筑面积达810平方米的“吴芮文化园”芮王殿系列重建工程开工,目前芮王殿主体建筑即将峻工。

五彩山下有砚池泉,背倚翠峰,松桂繁茂,传说是吴芮少年读书时取水研墨之泉。后人有诗曰:(字幕)“滚滚泉水似砚池,自古相传众听知。墨香蔼蔼非凡景,惜忆当年佐汉时。”弹指一挥间,2000多年过去了,青山依旧,清泉无声,“江西第一人杰”吴芮的事迹还在百姓口中广泛流传,千古留芳。

画面:(航拍,由远及近)梅港古街、应天寺(近景)梅鋗塑像

在余干梅港乡,有一座始建于南北朝时、纪念吴芮手下大将梅鋗的应天寺。梅鋗是梅港人。秦统一天下时,梅鋗曾率人马,跟随当时的越王至岭南,拥兵据守。他们带来的吴越文化、生产技术等,对岭南的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开发岭南的先驱之一。秦末起义爆发后,梅鋗率军投奔同乡吴芮。吴芮派梅鋗率百越兵前往南阳,与沛公刘邦合兵一处,直取咸阳,梅鋗率领的这支队伍在战斗起了重要作用,所以破秦后项羽论功行赏,吴芮被封为长沙王,梅鋗被封十万户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应天寺历经岁月沧桑,又常受信江洪水侵袭,寺庙屡经重修,在新的世纪,这里重新装修一新,迎接四面八方游客观光与朝拜。

 

画面:(航拍,由远及近)李梅岭,(近景)白云峰庙

在余干县城东南34公里处,有一座海拔390米的李梅岭,为全县第一高峰,因峰顶常有白云缭绕又名白云峰。岭上林木茂密,古迹繁多,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素有"余干庐山"之美誉,古今登游者络绎不绝。魏晋时代的著名道人、白水真人吴丹就在此修炼。后名士吴猛、许逊、葛洪、郭璞等常来拜访。传说他170岁时在峰顶腾云化仙而去。李梅岭原名吴凤岗,五代时,处士章嵩隐居讲学于此,李歧、梅用以嵩为师,学有成就事南唐有功,此岭后改名为李梅岭。2010年,李梅岭正式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

画面:(航拍,由远及近)东山岭,(近景)墨池

(解说)余干县城,依山傍水。县城中心有一座风景秀美的东山岭,海拔56.2米。山上树木葱茏,怪石嶙峋,亭楼参差,石级盘桓。登高远眺,西北庐山隐隐在望,鄱阳湖烟波浩渺。南瞰市湖,碧波荡漾。琵琶洲上,烟草凄迷。北宋文学家杨亿曾盛赞东山岭之景:“长洲茅屋,曲水渔罾,楼阁差参,峰岚远近。或白云,或返照,或残雪在树,或微雨弄晴,朝暮掩映”。羊角秋风乃“干越八景”之一。

东山岭上现余干宾馆所在地,为东山书院故址。南宋右丞相赵汝愚及从弟汝靓建书院于此,并请著名理学家朱熹讲学。朱熹在此一边讲学,一边注《离骚》,使东山书院名声大振,成了除白鹿洞书院之外江西最有影响的书院之一,是理学名儒游学和教化弟子的重要阵地。西峰之巅有池,传说南朝齐、梁期间有龙蟠池中,池水盈盈,虽盛夏久旱不涸,故得名“龙池”。相传朱熹曾临池洗砚,并取池水磨墨作书,故后世称墨池。每当晴夜,皓月临空,池水熠熠,平静如镜,龙池夜月遂也成为“干越八景”之一。

画面:(航拍)赵家岭,(近景)二中赵汝愚雕塑、湖南长沙赵汝愚墓,(航拍,由远及近)余干樟木桥赵汝愚墓

在余干县城西街,有一个地方叫赵家岭,这里是南宋右丞相赵汝愚成长之地。赵汝愚少年时在赵家岭梅岩前苦读,胸怀大志,曾说:(字幕)“大丈夫留得汗青一幅纸,始不负此生”。1166年状元及第,1195年定策扶危,拥立宁宗,被任命为右丞相,后遭韩侂胄构陷,贬死湖南衡州。他光明磊落、与奸佞势不两立,受到天下百姓爱戴。赵汝愚的灵柩途经长沙时,当地百姓留下遗物,在妙高峰下为他修建了一座“衣冠冢”,后人世代凭吊。而赵汝愚灵柩则归葬于余干枫港樟木桥雕峰之阳。

画面:(航拍,由远及近)鄱阳湖、康郎山、插旗洲、锣鼓岭、忠臣庙(近景)入门牌楼、忠臣庙正门、定江王殿、忠臣大殿

在鄱阳湖边、余干康山乡,有一处名闻遐迩、比北京故宫还早50多年的古建筑忠臣庙。这是明太祖朱元璋为纪念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时死难的36位将军而建造的庙宇。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余干康郎山一带,吴王朱元璋与汉王陈友谅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鄱阳湖大战,这次大战,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历史上投入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水上大会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共计80万。这场大战以朱元璋的全面胜利而结束,奠定了大明王朝三百年的基业。当地的“插旗洲”、“锣鼓岭”、“香炉墩”、“阅兵墈”等,就是这场大战留下的地名。

画面:(近景)胡居仁故居、白鹿洞书院

在余干社庚枫塘村,有一处明代民居,石门坊上刻有“淑心遗润”四字。据谱谍记载,此宅为明代著名理学家胡居仁叔父所建,横额为胡居仁所题。胡居仁一生以讲学授徒为业,以传播朱子理学为已任,后世称其为“敬斋先生”。他两次主持天下闻名的白鹿洞书院,并留下有名的《白鹿洞学规》。他与理学家娄谅、罗伦等常聚于应天寺、圭峰讨论理学,开创“余干之学”这个有名的理学流派。百年之后,胡居仁被从祀孔庙,这是封建时代对作出杰出成就的儒家的最高礼遇。

画面:余干县歌MTV片断

这是一个古老的地方,传说在鄱湖边讲了又讲,岁月的琴声还拍打在水上,文公武将早已笑对苍桑。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候鸟在水云间快乐飞翔,千年的神韵都凝结成云烟,百年荷花芬芳着梦里水乡。

片尾:(变幻,渐远)东山岭、市湖、五彩山、李梅岭、应天寺、忠臣庙、枝叶园、鄱阳湖

解说:余干,赣鄱大地两千余年文化古县,如今正以崭新的面貌,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宾朋! 

                            

                        撰稿人:卢新民、王和阳

                        摄制单位:余干县民政局

                            2017年9月

视频:https://v.qq.com/x/page/f0560c1tnap.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