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人生道路上,体验美好人生,实现人生的价值……
诗词歌赋作文阅读,种种形式的文字往往会跟人生这两个字联系。中国文字是博大精深的,同样对于这个词语的理解,也是丰富多样的。
一.人格与生活——陶渊明
对于如今在繁华喧嚣都市中生活的人们来说,寻找一份心灵的净地,归隐一片静谧祥和的山林是最美好的希望。
其实一直以来都很是不喜欢陶渊明的文章诗词。
曾经读他的文章眼前总会浮现出一深闺怨妇的情景。对肮脏社会的厌恶鄙视,而归隐山林也只落下“草盛豆苗稀”的衰败农田,抱着酒壶在“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小屋中忧愁伤感。怀才不遇而选择的归隐在我看来是没有任何高风亮节可言的,所以对于隐士,我并没有向往甚至把他们归为颓志丧气的一类庸人。
而《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花的大幅笔墨描写的并不是官场的黑暗和生活的萧条颓败,而是自己所选择生活的极致美好。“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展现出来的莫不是一副和谐美好的乡村田园生活,轻飘的衣角,等候的仆人孩子,暖炉煲着的热酒,“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与朋友亲人的畅谈沟通,琴棋书画的陶冶相伴,这才是最豁达的生活态度,这才是我们会向往的生活方式。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所选择的是自己最向往生活,贫穷或者丧志我们都无权干涉,生死由天命,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像陶渊明一样,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了无遗憾的生活。古往今来不计其数的名人志士写过向往田园归隐的文字,而真正甩手红尘纵情山水的,陶渊明是第一人。随性,潇洒,旷达,自尊自爱,陶渊明的人格魅力也在这句话中彰显得淋漓尽致。隐士的人格是最清高最无暇高尚的,你可以说它是逃避现实懦弱无能,但它绝不受凡尘俗世的干扰,在一片山林之中寻得自身的宁静,修身养性,人格得到最大程度的升华。
我同样还是会认为一个有才能的人不会在复杂的社会中与人相处是可悲的,一位名流千古的隐士归隐的初衷是逃避现实是可怜的,可是又有谁能够否认陶渊明率性洒脱的高尚人格,又有谁能够唾弃驰骋山林的闲适旷达?
陶渊明选择的生活是属于他的永恒,陶渊明的人格是我们应该尊敬的高尚。
二.人性与生死
不清楚是因为王羲之飘逸灵动的书法还是深邃铭刻的感悟,对于《兰亭集序》总有一种莫名的情愫。众所周知的是,王羲之的书法乃天下一绝,无与伦比。而真正认识王羲之,则需慢慢品味《兰亭集序》的文字。
在风光旖旎,山水如画的自然中,与好友相聚,把酒言欢,何等自在。畅谈国事,诗词歌赋,驰骋向往。而王羲之的笔墨更多的是记录下了在这样山水怡人,闲适自在的环境中,繁华落尽后对于人情世故生死轮回的思考。
东晋名士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他们认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但王羲之不赞同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与死是不能等同的。因为每个人在人世的造诣是截然不同的,所以生的意义是有所差别的,对于死亡,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也说明每个人的死亡,尽管其结果都是一抔黄土,但其影响也有极大差别。
我们所应追求的并不是听天由命,生死随然,而是积极的追寻生命的价值。更何况,信封老庄的人并不畏惧死亡吗。我想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贪恋人世。而贪恋着的同时又会埋怨它的不足。这世间本就是温暖美好并且丑陋肮脏,任何事物任何思想都是矛盾辨析的。因为生存的本能,我们总是害怕死亡的。尽管在读《花未眠》的时候我曾经想过:“人的死亡,形式上是生命的结束,而实际意义上,是抛弃我们在尘世中生存寄托的臭皮囊,灵魂解脱,延续。”可是我们害怕的,不是能不能继续到达下一个境界提升自己灵魂的涵养,而是与陪伴你走完这一程的朋友亲人分离,放弃这一路上你未能完成的心愿。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总有些许的遗憾,在你即将离开的刹那你会留念这样喧嚣的人世,它承载了太多你已完成与未完成的事。所谓的生死有天命,自然随缘只是敷衍生活的借口。
生,从本质上对于每个人来说是相同的,正如每一天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全新。生,就像上天赋予我们的白色纸张,用我们独特的人性在这张纸上做出五彩斑斓独一无二的画卷。
死,因为它是经历了长久的时间之后的一个暂时的结局。所谓的结局便已定义了它的丰富。我们用生命涂抹的色彩在这一刻终结。因为每个人人性的独特光辉闪耀,每个人的死亡都有着或轻或重不同的影响和内涵。
生与死,一个空白,一个绚烂。所以并不能混为一谈。对于生,我们应竭力去追求自己生命的价值,了无遗憾。对于死亡,我们当然会用自己的意念同死神抗争,但我们也应该学着释然,微笑着面对离别。
这是王羲之的文字所渲染的思考内涵。
人生漫漫长路。可悲的是我们有16年的时间被定格在校园中,失去了16年的时间去追求我们想要的生活。可喜的使我们有16的时间在校园中度过,珍惜这16年的青葱岁月,我们在一个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才会有足够的知识经历去追求我们理想的人生。
陶渊明和王羲之。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和思考,我们终究只能是局外人的角度去揣测。学习他们的文章,真正的意义在于要懂得追寻自己的人生。我想,青春无悔。让生命了无遗憾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