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2016-12-19 12:53:13)
标签:
教育 |
分类: 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报告 |
“微课”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立项号 |
|
课题名称 |
“微课”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
|
负责人 |
闫传银 |
所在单位 |
安康市紫阳县洞河镇中心学校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国内外研究背景 国外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教案式,有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 国内的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在提法上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而即使是名称相同,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二、选题意义: 现在网络通讯的发展和微机的普及已经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其优点有以下几点: (1)、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 (2)、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 (3)、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快慢可以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 (4)、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能较好的解决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三、研究价值: 微课在促进教师业务成长和教学研究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颇富研究价值。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简单实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能促进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 (2)、微课便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传播,方便了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 (3)、微课便于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好提高教学效果。 (4)、微课制作简单,形式新颖,通过微课可以进行资源的积累、分享和交流,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提高教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 |
|||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
目前,我国已有多人对微课进行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胡铁生: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焦建利: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出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4期第13-14页《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 百度百科:“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实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张一春:“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形式:自主学习。目的:最佳效果。设计: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流媒体,视频,动画等。内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简短。本质:完整的教学活动。他总结了微课的十大特征:主持人讲授性、流媒体播放性、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精致教学设计、经典示范案例、自主学习为主、制作简便实用、配套相关材料。 |
|||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
黎加厚:“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文章强调指出,微课程除了包括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微视频,还要包括学习单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微课程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教授知识技能的媒体,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情境的需求,采用其他方式,如音频(录音)、PPT、文本等格式的媒体,不一定局限在微视频格式。 吴秉健:为满足个性化学习差异的需要,以分享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师生都可以通过录制增强学习实境、实现语义互联的简短视频或动画(可附相关的学习任务清单和小测验等),而且又能成为被学习者定制和嵌入的维基(wiki)资源分享内容。吴秉健认为该定义的理念和关键词主要来源于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对2012-2017教育技术应用的十大趋势展望和挑战预测。(1)能被纳入维基资源目录的微课才算得上是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用。正如传统出版的书,能在图书馆或书店的书架上容易被发现或找到的才最能惠及广大的读者。(解决了微课安身立命的归宿问题)。(2)微课资源和翻转学习相互依存,从诞生之日起成为了一对孪生兄弟。印验了一句话,只要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有翻转学习的需求就有微课资源的设计和开发存在。(出处:《微课定义万花筒》) 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2012-09):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料之有机结合体。 我们课题组汲取焦建利、胡铁生、张一春、黎加厚、百度百科对微课界定的合理内核,认为: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 基于对微课的理解,我们限定了课题研究范围: 1、将微型视频播放应用于课堂教学前、中、后以及合理选择应用于某处的实践应用研究。 2、短小精悍的流媒体教学视频的设计、制作的学习及实践应用。 |
|||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
微课在促进教师业务成长和教学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且现在网络通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已经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视频,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微课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快慢可以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并且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能较好的解决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基于以上各种优点,我们认为微课颇富研究价值,继而确定了该研究课题。 我们选取此研究课题,计划用两年时间来研究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前、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后的实践应用情况、效果;研究微课综合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利弊;研究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并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微课教学体系,具体研究设想如下: 一、准备阶段(2016年10月——2016年12月) 1、组建课题组,填写课题立项申请表,申请立项。 2、各成员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充分认识微课概念。 3、各成员教师实着在网络上搜罗一些与自己的教学内容相关的微课视频,在自己的数学课堂上进行实践。 4、开通课题组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2657558695。建立微课题联系QQ群,群号:135707072. 5、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召开开题报告会。 二、研究阶段(2017年1月——2018年9月) 1、学习微课设计、制作(2016年12月—2018年1月) ①每周一次集中理论学习,学习微课程理念,学习微课程的设计方法,学习微课程的制作知识,每次学习要求有500字以内的学习笔记,手写,并要求能将所学知识在平时进行运用练习,每次练习内容效果要有记录。(学习要有讲稿,假期学习讲稿发在QQ群里,自己下载学习)②微课理论知识学完之后,每学习一次设计、制作学习的当周进行一次操作实践,要求能够熟练操作制作微课程所需要的各个软件,并将操作情况做好记录并拍照存档。(假期除外)③整理本校所用数学教材内容,把其中适合使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所有教学资源登记造册④在每位成员都能熟练操作制作微课程的软件后,小组内二人合作制作微课程视频,两周时间设计一份,在制作之前在整组内进行可行性分析,如果可行,二人再将其制作成视频。(资料包括:可行性分析材料、微课设计、微课详细脚本设计、视频)⑤将各组优秀微课视频实着投往微课大赛平台,进行展示。 2、微课用于课堂教学前的实验研究(2017年2月——2017年4月) 根据各成员教师的任课情况,将研究年级分为四级:2015级,组员:帅小梅、景正玉;2014级,组员:童立斌、王凌云,2013级,组员:闫传银、毛明军;2012级,组员:王明莉、王同炳;张培志担任课题组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将收集到的资料上传至博客工作。同一级成员二人在所研究年级中选出一个班作为研究实验班,另一班作为研究对比班级进行研究。在进行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研究前,两位研究成员需将两个班级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 各班实验前各次数学成绩、各班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各班学生的自学能力、各班学生的质疑能力;以及教师对本级学生进行实验的实验假想、预设。根据对本级学生的实验预设开展研究活动,要求一周选定一课时或更多课时进行研究。研究方法:①观看:课堂教学的前一天,教师可采用在课前集中为实验班成员播放微课视频或者与实验班家长沟通,请家长监督孩子自行在家中进行微课视频的观看,观看遍数可规定,亦可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定,微课来源:小组内二人自行想办法制作(手机、相机拍摄)或网络下载(第二届微课大赛平台)。②检验:利用学案或为该课时内容设计一份微练习题,微练习题目要求统一格式为:“《XXX》微练习”,让学生边看视频边完成微练习,根据微练习的完成率、正确率来检验学生的观看效果;根据第二天的课堂教学情 况来检验学生微课自学效果;根据课后作业的完成正确率来检验;根据对比班级课堂教学成效比对实验班学习效果。③认真填写研究日志。④研究资料(基于微课教学的教学设计电子版及打印版、网站下载的微课视频或者自行摄制的视频、实验班学生完成的研究用微练习2至3份、研究日志、活动图片)以周为单位上交课题组,小组成员如需自己留份,请提前复印好,自留复印件,交原件。⑤研究小组以月为单位进行汇总:将每一周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形成本小组的月研究结论,并以论文形式提交课题组。⑥2017年4月底课题组一起将各年级组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汇总,形成阶段研究报告。(注:网站下载的微课视频需注明网站地址) 3、微课用于课堂教学中的实验研究(2017年5月—2017年6月) 将微课视频的播放放在课堂教学进行时,实验班和对比班级的教学效果研究比对。①观看:根据设计,选择合适时间播放视频。②检验:根据对比班级课堂教学成效比对实验班学习效果。③认真填写研究日志。④研究资料(基于微课教学的教学设计电子版及打印版、微课视频网址或者自行摄制的视频、研究日志)以周为单位上交课题组。⑤研究小组以月为单位进行总结:将每一周的研究日志进行分析,形成本小组的月研究结论,并以论文形式报课题组。⑥2017年6月底课题组一起将各年级组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汇总,形成阶段研究报告。 4、微课用于课堂教学后的实验研究(2017年7月—2017年9月) 根据课堂教学完成度,以及学生的掌握度,进行此阶段研究。①观看:教师可集中播放,也可请家长监督孩子自行在家中观看,观看的学生可指定没有在课堂上学懂的学生,或者想要深入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②检验:根据课后辅助练习检验学生。③认真填写研究日志。④研究资料(基于微课教学的教学设计电子版及打印版、微课视频网址或者自行摄制的视频、研究日志)以周为单位上交课题组。⑤研究小组以月为单位进行总结:将每一周的研究日志进行分析,形成本小组的月研究结论,并以论文形式报课题组。⑥2017年9月底课题组一起将各年级组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汇总,形成阶段研究报告。 5、微课综合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2017年10月—2018年1月) 根据前三个阶段的研究,分析总结利弊,结合实验班的接受掌握程度,综合利用微课视频,可用于课前、课中、课后的某一处,也可同一课时几处都使用微课程,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组员二人自定运用于何处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该课时知识。研究方法同上。 在前四阶段的研究完成后,设计三分调查问卷,针对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三者,考察这几种角色在微课进课堂的实验中的得失、效果评价等内容。 6、微课设计、制作完善,形成校本微课教学模式体系(2018年2月—2018年7月) ⑴整理本校所用数学教材中的适合使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所有教学资源,并进行合理设计,制成富有校本特色的微课视频。(资料包括:册微课程整体教学内容分析表、每课时微课设计、微课程脚本设计)(2018年2月—4月) ⑵将富有我校校本特色的微课视频,并用于课堂教学,预构建一个微课教学模式“微课教学三步曲”(2018年3月—2018年6月) ①课前“微视频(新授前一天家中自看)、微练习(边看视频边完成)、微评价(新授前师阅生完成的微练习或请家长评阅)”②课中“微反馈(对学生的微练习完成情况、正确率反馈)、微讲解(针对学生微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做深入透彻的讲解)、微测评(根据教学目标对所学知识进行课堂测实,判断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③课后“微视频”(再看视频,用心感受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处理办法,可针对课前、课中学习的学困生布置任务)、“微拓展”(一些加大了习题难度、拓宽知识面的练习题)、“微反思”(学生对该课的自评、生生互评、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教学每一环节都要有记录、并根据实施情况提出自己合理的修改意见。 (3)根据教学模式研究调整修改,完善校本微课教学模式体系,并在全校推广。(2018年7月) 7、总结阶段(2018年7月—2018年9月) 对研究课题进行总结,以论文、微课视频展示等方式进行。 三、申请结题阶段(2018年10月) 整理各阶段研究资料,撰写结题申请,申请结题。 |
|||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
课题研究中预期产生以下成果: 1、研究论文三至五篇。 2、研究随笔三至五篇。 3、研究叙事故事一至二篇。 4、微课设计八至十份。 5、精品微课视频八至十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