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名家过过招——欧丽娟女士的《红楼梦》
(2017-10-11 10:22:14)
标签:
红楼欧丽娟寄生草 |
分类: 红楼梦 |
欧丽娟女士是台湾国立大学的教授,她在网易公开课上讲的《红楼梦》目前已经达到了一百六十集,很受欢迎。总体而言,欧丽娟女士是认真的,她讲的《红楼梦》学术意味也很浓,讲出来的东西也很多,但读她的书听她的课是需要耐心的,一个晴雯就被她讲了十五节的课程,讲的很细很琐碎,但她的观点有精彩的地方,也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需要区别对待。
台湾的红学家,我所知道的是蒋勋、白先勇和欧丽娟女士,蒋勋讲的红楼梦最大的特点是好听,但没有讲出多少东西,他就是用一种佛家的慈悲心来讲,宽恕一切人,这一点很吸引人,但忘了佛家还有怒目金刚。白先勇的书我没有读过,也没有兴趣读,他推崇程乙本,认为《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都是曹雪芹所著,以及他对后四十回没有原则的赞美,让我觉得他的文学欣赏水平有问题。欧丽娟女士不同,她讲的红楼们讲的太细,超级啰嗦。
就我的印象,欧丽娟女士书读的很细,每一个观点都用书中大量的论述做证据。也不能说这样就不对,可是用这种方法来解《红楼梦》是行不通的。原因是《红楼梦》的作者把他的真实意图都隐藏起来了,你要通过表面的事实来论证,会被作者误导,得出相反的结论,所谓“假做真时真亦假,真做假来假亦真。”况且,人们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列举的事实往往是有选择性的。所以,不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做深度的分析,得出的结果就缺乏客观性,就会被作者的表面文章所骗。比如,你就不能通过书中对皇帝的歌功颂德得出作者是忠君的观点,你还得通过夏进忠这个人物的命名来了解作者的真实思想。欧丽娟女士的论述就恰恰有这样的问题。比如贬黛玉而赞宝钗,连金钏跳井,薛宝钗安慰王夫人的那段话也做正面的解读。贬晴雯而褒袭人,评论晴雯时,用儒家的标准来衡量。相反,评价袭人时,就认为袭人是文明君子,就认为袭人的人格修炼远远高于晴雯。说袭人是君子,晴雯是“小人”,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红楼梦》这本书从来就没有写谁好就写的十分完美,没有任何的缺点。写谁坏就一棍子打死,没有任何的优点。即便是作者欣赏赞美的人物,作者也没有把她们写的完美无缺,所以,作者的笔下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台湾岛的民主、自由观念害了她,要知道今天的观念和曹雪芹的那个时代是相去很远的。另外一个原因,也是因为《红楼梦》写得比较隐晦,《红楼梦》之所以难解,就在于曹雪芹把他所要表达的观点都藏起来了,所以,有时候你列举大量的事实来做论据,恰恰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薛宝钗羞笼红麝串那一回,欧丽娟女士只看到薛宝钗手腕上带的红麝串是大家都有的,就得出结论说,薛宝钗没有搞特殊,这样读就被作者骗了。我们就知道,薛宝钗绝对是有目的的,她就是冲着贾宝玉去的。“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大家都有红麝串,问题的关键是大家都没有带而她带了。她不是一贯行事很底调吗?如果我们大家都像贾宝玉一样被红麝串、薛宝钗雪白的手臂吸引过去了,就会被作者所骗。“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 我们看书中写道:“——正说着,只见宝钗从那边来了,二人便走开了。宝钗分明看见,只装看不见,低着头过去了,到了王夫人那里,坐了一回,然后到了贾母这边,只见宝玉在这里呢。”可见薛宝钗就是冲着宝玉去的,怎么会是“总远着宝玉”呢?作者的这番话就是用来隐藏他的观点的,不细心就会被骗过。
欧丽娟女士不承认作者有自己的观点,也不觉得作者的观点能被读者完全了解。她觉得好的作者就是如实地描写生活,把生活的细节呈现给人看,一个人是好是坏,需要读者自己来做判断。这个观点对不对呢?也很难说不对,但也很难说对。一个作者一定是有自己的观点的,从他的文字表述中,一定能够看出他对人物的褒贬。作者的思想也一定是可以被了解的,读懂了作者写的书,就在一定程度上读懂了作者。当然,对于《红楼梦》这部大书,真的读懂很难。
下面就我所知,把欧丽娟女士的部分观点简单做一梳理。
一:贾宝玉和袭人的云雨情
小说第六回的回目就有:“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书中写道:“宝玉——遂强拉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之事。”
欧丽娟女士强调说:是贾宝玉强迫袭人的,这是贾宝玉的权利,袭人是不能拒绝的。
欧丽娟女士特别强调“强迫”二字。这就是欧丽娟女士看不懂的地方。贾宝玉要和袭人发生关系,如果用强迫的手段,袭人当然不能拒绝,但袭人如果不同意,贾宝玉会强迫她吗?曹雪芹虽然用了一个“强”字,并不能表明就是强迫,这只是文学修辞的手法而已,也可以说是作者的障眼法。因为前面袭人给宝玉系裤带把手伸到了大腿根处,这是明显挑逗的动作,系个裤带用把手伸的那么远吗?再者,袭人问“这是哪里流出来的?”挑逗的意味就更明显了,难道真的就不知道是哪里流出来的?况且前面明明说了“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也渐省人事。”“渐省人事”就是已经知道了男女之间的事。可以说,贾宝玉和袭人发生云雨之事,袭人的责任要更大一些,说贾宝玉强迫她是说不过去的。
二:李纨与凤姐
第四十五回,大观园众人要办诗社,李纨带领探春等人向王熙凤拉赞助,结果王熙凤就和李纨算她的收入帐,李纨恼怒,就夹七夹八说了一大堆的话,其中有“昨儿还打平儿呢,亏你伸的出手来!”
欧丽娟女士就说:平儿就是王熙凤的软肋,一提平儿,王熙凤立刻就服软了。
平儿怎么就成了王熙凤的软肋了?欧丽娟女士不知道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实际上李纨说出这句话是因为王熙凤和她算收入帐,她不知道怎么应对,急了。王熙凤为什么打平儿,是因为贾琏和鲍二家的偷情被王熙凤捉了现行,所以,李纨说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你男人昨天还和别的女人偷情呢!她把这种话说出来,表明是真急了,王熙凤很聪明,知道这句话没法接了,太较真就只有吵起来。
王熙凤只所以服软,一是因为这事不能较真了,二是因为李纨背后还有大观园的众姐妹,众人只是来拉赞助的,所以,得罪的不是李纨一个人。所以,王熙凤会说:“不拿出几个钱来,我不成了大观园的反叛了。”这是王熙凤聪明的地方。
三:解读晴雯是问题最大的
欧丽娟女士解读晴雯用了整整十五节课的时间,不厌其烦,但她解说的晴雯是问题最大的。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这是晴雯的判词。欧丽娟女士把它解释成“姨娘地位的自觉”。晴雯有没有当姨娘的想法呢?书中没有说。即便晴雯有这个想法,一个丫环想当姨娘就是心比天高吗?我觉得这不是,这是很合理的想法。为什么欧丽娟女士会认为袭人有姨娘的想法就是合理的,在晴雯就不合理呢?在我看来,作者的意思,“心比天高”说的是晴雯在追求一种人格上的自尊和平等。这在她的那个时代是不可能的,所以会是“心比天高”。
晴雯去王夫人处取东西,晴雯说:“说不定王夫人看我勤勉——”,欧丽娟女士说:看懂一个人真的不容易,不但要看她是怎么说的,还要看她是怎么做的。然后,欧丽娟女士就拿晴雯说的这段话来证明晴雯也是奔着“姨娘”这个位置去的,是“姨娘地位的自觉”。实际上,晴雯说这段话是不能表明她就是奔着姨娘这个位置去的,她这样说只是讽刺袭人的一种手法。如果她真的是这样想的,她是不会对着众人说出来的。
欧丽娟女士说晴雯“心比天高”只是要当姨娘,这样的解读,我实在是不能苟同。晴雯有没有当姨娘的想法,这个确实不能简单否认。需要说明的是,在曹雪芹的那个时代,一个人的地位决定了他的想法,追求个人幸福永远是没有错的,任何一个丫环有想当姨娘的想法都是正常的。关键的问题是你是怎么追求的,有没有用不正当的手段。我们知道,晴雯没有用任何下三滥的手段,也没有刻意地讨好贾宝玉,要说她有追求的话,她的追求也有人格的自尊。
说到晴雯的“勇”,欧丽娟女士把晴雯之勇解读为“不逊之勇”,是有勇无谋,这是不能理解的。“不逊”是无礼的意思。曹雪芹用“勇”字来描述晴雯,是在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孔雀裘。在其它地方并没有用这个“勇”字,何以就“不逊”了呢?
“言发于心而出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予,以为宁逆于人也,故率吐之。”这是苏东坡在《思堂记》里说的话。欧丽娟女士说:我看到这很吃惊,我真的不敢相信这是出自苏东坡之口。欧丽娟女士认为,这就是率真吗?认为一个人没有权利“逆人”,也就是没有权利伤害别人。欧丽娟女士的话虽然不能说有什么错,但这其实是两个问题。苏东坡说的是做人的诚实与否的问题,欧丽娟女士说的是做人的权利问题。
实际上这个问题要复杂的多。苏东坡的意思是,说出来就会得罪别人,不说出来就会违背自己的良心。苏东坡自己的选择是宁愿得罪别人也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这有错吗?难道我们为了不得罪别人就可以违背自己的良心吗?
当然,圆滑一些,什么时候都不随便得罪人,这是生活的智慧,但是所有的人都选择“圆滑”、都选择不得罪人,我们的这个社会就没有真正的公平和正义。那些不“圆滑”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或者看到一个人正在做坏事,明明知道他做的是不对的,难道我们因为说出来会“逆人”,会得罪人,都选择不说吗?如果这个人做的事伤害到了国家利益、如果伤害的是我们的亲人呢?难道都要选择闭口不说吗?
做一个率真的人和做一个圆滑世故的人是个人的选择,苏东坡怎么就不可以选择做一个率真的人呢?
说到怡红院里的大丫头对小丫头的打压,欧丽娟认为晴雯表现的最为过分。但请看清楚了,在那个等级制非常明显的等级社会,即便丫头也是分着三六九等的,比如麝月就认为里面的小丫头们可以打得骂得。小红的出头,的确是在钻空子求上位,怡红院的众丫环对此的表现是一致的,并不单单是晴雯的问题,晴雯只是比别人更过分了些吧了。就像动物的领地意识,同一级别的丫环也是在竭力保护着自己的地位,这是等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并不是只有怡红院存在。
欧丽娟女士讲《红楼梦》里的丫环都不愿意出去,因为她们在大观园里的生活简直是太优越了。晴雯被撵出大观园后,身边的衣裳之类能折合三四百金,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财富。第三十九回,刘姥姥算过一笔账,二十多两银子能够庄稼人过一年。三四百两银子就能够庄稼人过十几年的时间。
欧丽娟女士的这个观点不能算错,但是她不能解释晴雯、金钏为什么会死。晴雯的死还可以勉强解释为因为生病,但金钏为什么要选择跳井呢?三四百金是很大的一笔财富,出去了也可以过优于一般人的生活,为什么还要选择去死呢?
我们不能说大观园里的丫头们不看重金钱,但她们也从来没有把金钱太看在心上,麝月就不识戥子。
实际上,在曹雪芹的那个时代,相比于金钱,名节更重要,女孩子是把名节看的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个丫环被撵出大观园,就意味着名节有亏,而名节有亏的女孩子在那个时代,基本上就失去了生活的空间。这才是金钏跳井、晴雯死亡的真正原因。
贾宝玉在《芙蓉女儿诔》里对晴雯的品格给了很高的评价,欧丽娟女士说:这只是贾宝玉的观点,并不是作者的观点,拿屈原、贾谊来比晴雯不合适。
在人格问题上是没有大人物、小人物之分的。也不能说贾宝玉的观点里就没有作者的观点。
说到对晴雯的评价,欧丽娟女士认为晴雯真的是很普通的一个人,她是所作所为真的不是高洁。她用圣贤的标准来套晴雯,来证明晴雯的普通。《红楼梦》里的人物,没有那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林黛玉还有小性、尖刻、不让人的问题。可是,正因为她们都有缺点,她们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她们的形象正因为她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才显得真实,才显得生动可信。
四:王夫人
关于对王夫人的解读,欧丽娟女士认为,王夫人是一个对下人很宽厚的人,她从晴雯被撵出大观园后,身边的衣裳之类能折合三四百金来说明贾府对下人的宽厚,来说明王夫人对下人的宽厚。用这件事来说明贾府对下人的宽厚是可以的,用来说明王夫人的宽厚就说不通。我们看书中的描写:“王夫人吩咐,只许他把贴身衣服撂出去,余者好衣服留下给丫头们穿。”晴雯的价值三四百金的“衣服簪环”并不是王夫人让带出去的,是在袭人、贾宝玉的关照之下才送出去的。况且,“晴雯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如今现从炕上拉了下来,蓬头垢面,两个女人搀驾出去了。”从哪里看出王夫人的仁慈、宽厚来了?不错,晴雯死了,王夫人是命人给了十两银子,十两银子就算是仁慈吗?
把一个丫环撵出去,王夫人有这个权利,但不能等晴雯病情好一些吗?把一个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重病之人从炕上拖出去,总是很残忍的。王夫人的宽厚在哪里?
五:关于理学
欧丽娟女士说:你真的以为《红楼梦》是反对理学吗?然后,她就举出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里,贾雨村把“周程朱张”列为应运而生的大贤大德之人来证明《红楼梦》并不反对理学。这是不恰当的,应为这些话是出自贾雨村之口,并不一定是作者的本意,就像书中对皇帝多有歌功颂德之语并不能表明作者对皇帝有多爱戴、多尊重。看作者对程朱理学的态度还要看书中是怎样写的,还要做具体认真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我总觉得欧丽娟女士有点糊涂,迎春嫁给了中山狼孙绍祖,迎春回来哭诉,说孙绍祖“一味好色,好赌酗酒,家中所有的媳妇丫头将及淫遍。”欧丽娟女士强调:这是他的权力,没有法律的问题,甚至也不存在道德的问题。这就是欧丽娟女士糊涂的地方,要知道这里的“媳妇”是指结了婚的女人,在《红楼梦》的那个时代,将自己房中的丫环奸淫或许没有道德问题,但将“家中所有的媳妇丫头将及淫遍。”怎么不是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