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2024-04-06 12:12:54)
标签:

龙兴寺

巾山塔群

台州府城墙

兴善门、朝天门

临海

分类: 另一半中国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作为唐诗之路最核心区域的台州,府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设在临海的。这个浙南的宝藏小城也成了唐诗之路的枢纽,用“一山一湖,一街一长城”来形容它再合适不过了。我专门等到了夏日来到临海,在万物葱茏的时节登上北固山,走上一段古城墙,登高望远之余真能感受到台州府尽揽湖山共一城的舒适。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无论在临海老城的哪个方位,有两座相连的山峰总是很显眼,山峰上各有一座石塔,那便是巾山,不过在巾山之前先进了山脚的龙兴寺参观一番。一进山门,唐风浓郁的大雄宝殿便出现在眼前,掩映在古老的绿树之后,宝殿前还有一个十字型的水池,巨大的乌龟漂浮在水面上悠然地划水。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龙兴寺只是一个二进院落,后院的尽头便是藏经楼,悬挂在正门上的巨大空字仿佛透露着佛教奥义。后院里的两棵树木虽然远不及大雄宝殿前那两棵参天的程度,但是已经足够将后院点缀的生机勃勃了。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有一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和巾山有关的,叫做巾山塔群,而巾山塔群的第一座塔就隐藏在龙兴寺的后院之中,不过那是一种高调而张扬的隐藏,因为目光越过龙兴寺大雄宝殿的屋顶能清楚看到它。这座重修于元代的高塔叫做千佛塔,始建在唐代,又名多宝塔,千佛塔的得名自然源于塔身下部的1003座模制佛像砖,是浙江省仅存的两座元塔之一。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从龙兴寺出来之后便往巾山上走去,很快就能走到南山殿塔,顾名思义,因建在巾山山麓的南山殿前而得名,在巾山四塔中位于南侧,也叫南塔。南山殿塔是明朝万历年间修建的砖塔,塔身五级六面,塔基则是六级六面,现在看到的塔尖已经长上了野草,塔身后的南山殿似乎也叫另外一个名字——天宁寺。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原本以为巾山登顶的道路在天宁寺大雄宝殿后面,走到之后发现那里并没有路,最后返回在南山殿塔的旁边找到了一条比较原始的台阶路在茂密苍翠的林中延伸。巾山上的路是一条环形路,沿着脚下这条台阶路可以一路走到华胥洞。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巾山的形状就像是一个凹字,华胥洞便位于两座山峰之间的凹处,附近有一个遗巾处摩崖石刻,从那里可以分别上到巾山顶上的两座石塔处。先去的是小文峰塔,也叫西塔,始建于唐代,现在看到的塔身重建于清朝同治年间,为实心砖结构塔,五级六面,形制和山麓的南山殿塔如出一辙。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大文峰塔也叫东塔,外观上看和西塔也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为五级六面的砖石塔,只是在第一级门首上有“文笔摩霄”的篆刻,东塔和西塔重是建于同一年,两塔并称巾山双塔,如今成为了巾山的标志。临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台州府驻地,文风昌盛,建塔揽秀,集祈福、镇水和兴文运的作用于一体,为临海古城偏居一方的名胜。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巾山并不高,从山脚到山顶的东、西两塔,如果一鼓作气走上去不过也就十多分钟的事,从大文峰塔下来,听到阵阵篮球声,那是从怡道轩旁边的篮球场上传过来的。怡道轩是一座山中的仿古建筑,也是巾山景区的核心位置。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从怡道轩开始还有另外一条游道通向最远处松鹤亭,再继续向前就从另外一个门出去到临海老城之中了。先经过了黄墙之中的上兜率寺,这个被绿荫环绕,面积不大的寺庙煞是清幽,之后便是在山脊上行走,一路走到了静闻亭。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从静闻亭下来很快就能走到松鹤亭,这里已经隐约能看到不远处的另外一个出口了,途中还有些地方能望见远处临海的高楼大厦。从松鹤亭往回走的路是另外一条,正好和来时走过的这条路构成了环线。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回程的途中主要是两处景点,第一处就是三元宫,从名称上看应该是一个道观,黄墙、绿树和蓝天交织成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夏日的午后似乎就应该像这样与世无争。三元宫里面除了一些神龛之外便是山壁上的摩崖石刻了。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三元宫的旁边则是中斗宫,是一处橙色墙体院落式建筑,不过比起三元宫来要新崭得多,不过橙色的墙面在蓝天绿树的映衬下又是另外一种感觉了。从中斗宫出来很快就走到了南山殿塔,原来这条路就是在天宁寺台阶的旁边,站在台阶的拐角处时很容易忽略这个视觉上的盲区,难怪上山的时候没有发现这条路。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巾山脚下就是台州府城墙开始的地方,城墙兼具防御和防洪的作用,又叫做江南长城,北方的明长城就是以这段江南长城为蓝本而修建的。我的城墙游览是从巾山脚下的兴善门开始,兴善门位于正南方,修建有一瓮城,又叫“月城”,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主要为了军事防御,不过由于台州府城墙紧邻江水,为了减轻洪水的侵害和冲击,瓮城的外侧建造成了半圆形。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接下来半天时间的任务就是沿着台州府城墙一直走到城墙的另一端——揽胜门。城墙原本全长6250米,现存只剩4730米,这段留下的城墙呈C字型,一共有六个城门,从兴善门开始往西走,一直到西南角的镇宁门,这一段城墙在修缮,景区临时搭建了一段和城墙平行的高空游道,这也是比较乏善可陈的一段。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进入到西段城墙之后变成了自南向北行走,西段城墙一侧紧临灵江,另一侧是鳞次栉比的老建筑,有些甚至是贴着城墙修建的。走过的第一个城门是望江门,城门上有一平海楼,是1998年才修建的,如今是一个迷你而袖珍的展馆。从平海楼下穿过的巾山路两侧种满了梧桐树,在我生活的城市,小时候还能看到这样的街景,如今是再也无处可寻了,看着眼前满街茂密的梧桐让人觉得无比怀念也充满了无数的遗憾。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走在城墙上,经常能看到一些凸出去的结构,通常叫做城台,不过它还有个专门的名称——马面,因为形如马脸。在战争的时候,马脸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让守军在上面向两侧城墙射箭或者投掷石块,消除平面城墙形成的死角。台州府城墙的马面是弧形的,除了军事防御的功能之外,还有减少灵江洪水冲击的功能,体现了建造者的智慧。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走到了朝天门,这里算是台州府城墙游览的一个分界点,之前走过的城墙都是平的,之后的城墙是上山的,是一段名副其实的“江南长城”。朝天门位于台州府城墙的西北,处于北固山的脚下,复建于宋代,门上原本有一兴公楼,如今只剩下了孤零零的瓮城和城门。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过了朝天门之后,台州府城墙就开始依山而建,一直到揽胜门为止,这一段城墙上一共有8个敌台,紧邻朝天门的是1号敌台,这是一个双层敌台,为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明朝嘉靖年间修建的,兼具瞭望观察和储备修整的功能,也是后来在北方修建明长城时大量修筑敌台的先河蓝本。站在敌台的顶上可以俯瞰整个朝天门及瓮城的全景,这也是台州府城墙最标志性的角度。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过了1号敌台之后就开始上山了,台州府城墙可以说是肇始于晋,扩建于唐,定型于宋,完善于明清,千百年来拒洪流、御强寇,它的历史要从晋朝讲起:元兴元年(即402年),临海太守辛景于龙顾山凿堑筑城,击败孙恩,城墙肇建始于此。到了唐朝武德年间置台州,扩建州城,城“周回一十八里”;后来再到了大历年间,台州州治从北固山南坡迁到了山下,也就是今天大致在府城中心的台州医院位置,并且开始以此为中心修筑子城。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到了宋朝绍定年间,大水决城,浙东提举叶棠亲至督修,将城墙增高2尺,加厚3尺,外加捍城,内增护城,堵括苍和丰泰二门。元代初年,台州城因防洪作用得以保全,并且在元末至正年间,达鲁花赤僧住、总管月鲁花帖木儿重新修葺了捍城。明朝嘉靖年间,台金参将戚继光、台州知府王可大全面修整城池,并修建了13座空心敌台,开创了北方明长城空心敌台的先河。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浙江】临海:登临江南长城,尽揽湖山共一城(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