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多年前有一部电影,叫做《追风筝的人》,里面讲述了一个关于救赎的忧伤故事,它发生在战乱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不过它的拍摄地却是在新疆的喀什老城。这个位于中国版图最西端的老城异域风情十足,无论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巴扎,还是街头巷尾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总能让人产生身在中东的感觉,在这个遥远的老城之中,当然没有风筝,只有一段岁月静好而且悠闲的老爷时光。




喀什老城的全称是喀什噶尔,我是从人民东路上的出入口不知不觉走进老城之中的,并没有充满仪式感地穿过那个标志性的城门。很快便走到了阿热亚路的路口,那个老城的城门就是在路的另一端,这个路口便是我游览喀什老城的起点。



从新城走进老城之后,浓浓的异域风情便扑面而来:街道两侧都是清一色的黄色建筑,五颜六色的门便镶嵌在黄墙之中,窗楣上犹如蜂巢般的精美雕花散发着伊斯兰风情。道路两侧种满了一排绿色的树木,虽然并不高大,但是却能在炎热中给人们带来难得的凉意,让人知道这里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片宝贵的绿洲。


道路两侧布满了兜售商品的小贩,售卖的大多都是充满当地特色的手工乐器。


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中的疏勒国大致就是在今天喀什地区的范围,早在汉朝时期,张骞就记录过疏勒城,不过疏勒国的国都早已随着历史消失在了黄沙之中。现在看到的老城是清朝1760年时在喀什噶尔设立参赞大臣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在一百多年后,喀什老城的周长已经扩大到了6公里,比最早扩大了2倍之多,居于全疆之冠,城外还设有护城河和炮台。




沿着一段台阶,我逐级走上了房屋的顶部,以为那应该就是某一家的屋顶小院,但是我忽然发现自己走进了另一片更大的天地之中,因为原本以为是一户人家屋顶的狭小区域竟然是另一大片民居拔地而起的地方,喀什老城就是这样魔幻,一层套着一层,犹如迷宫。这种房连着房、楼连着楼、层层叠叠的立体结构让我瞬间理解了“高台民居”这个名词,它是喀什老城的标志也是特色。



高台上的小巷交错纵横,似乎随时都有听不懂的低语声从路旁的某扇门后面传出来。不像主街上临街的商铺大多都是餐馆、旅游纪念商品店那样热闹,高台上巷子的两侧几乎都是民居,比起台下的世界变显得非常安静了。这些民居大多都门不闭户,只是虚掩着,邻居之间相互串门子是再普遍不过的事了,这些亲切而又熟络的市井生活,在繁华的大城市早已烟消云散。



漫无目的地穿行在老城的深巷中,偶然看到一个具有印度莫卧儿风格的凉亭矗立在楼台之上,顺着走上去又发现了一个精美的亭台和一根像是烟囱的塔,原来这里是一个喝茶的露天茶馆。喝茶是喀什老城中最重要的一项休闲活动,比起那个随时都人潮汹涌的百年老茶馆,这里更能感受到老城的静谧时光。




喀什自古以来就处在丝绸之路东西的交汇点上,东面是一望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面连接着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喀什成了东西往来最适合的落脚点,至今依旧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亚欧”这样的说法来形容这个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方。由于历史上东西往来的商旅都集结在这里休整,喀什自古以来便是丝绸之路上繁华的商业重镇。如今走在老城热闹的主街上,虽然更多的是针对游客的商店,但是依旧能感受到那种位于大漠边缘难得的繁华。




一棵大树犹如一把撑开的绿色大伞,安置在了老房子的红门之前,两个当地的维吾尔族妇女在树下交谈甚欢,老城的生活也许就是这样怡然自得。




喀什老城被南北走向的解放北路一分为二,穿过解放北路之后我从老城的东部一路逛到了西部。比起喧嚣的东部,西部的游客明显要少得多,但是这里的民族特色店依然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从乐器到酒具,从马鞍到挂画,再从地毯到沙丽,应有尽有,似乎是一个从一千零一夜中走出来的魔幻集市。





除了工艺品商店,老城还有许多贩卖当地特色食物的小商贩,像是葡萄干、果脯、巴旦木和香料等等,走过路过的时候这些商贩大多都会大声吆喝,招呼你品尝品尝他们家的食物,维族人的热情可见一斑。



喀什老城的夜市是另外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方,而且很接地气。八点过,太阳刚开始西斜,各路摊位便陆续推出,除了烤羊肉、羊杂碎、烤蛋、馕包肉等当地小吃之外几乎没有外地的食物,店铺和流动商贩推的小车总会让人目不暇接。记得以前去中东的时候,最喜欢喝当地鲜榨的石榴汁了,和中东气候相似的喀什自然也少不了鲜榨的石榴汁,满大街把石榴堆得老高的小商贩榨着颜色殷红的石榴汁,成为了佐餐最佳的饮品。



很多曲折的小路一直延伸到深幽的尽头,那里往往都是当地原住民的小院之中。走在这犹如迷宫般的老城之中,无论是一个当地人灿烂的笑脸、一个精美的伊斯兰拱门、花台上几盆翠绿的盆栽、抑或是巷中的一盏造型独特的路灯,总有一个打动人心的元素,让人喜欢上这处远在天边的地方。



在老城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成群的孩子们,他们在小巷中无忧无虑地玩耍和相互追逐,开心和满足毫无保留地挂在脸上,镜头对准他们的时候他们总是报以天真而灿烂的笑容。比起被各种学前补习班嵌满的童年,也许他们这才是真正充满童趣的年少时光。


老城之中有各式各样的拱门,交错纵横的小巷连接着一个又一个的隐秘世界。




如果是卫星图上看喀什市区,会发现市区中央有一大片土黄色的区域,那便是老城;而在这片土黄色区域的中央又有一大片空地,那就是艾提尕尔清真寺前的广场,它是老城的中央,从古城到新城,喀什的市区就是围绕着这个清真寺一圈一圈逐渐发展起来的。


艾提尕尔清真寺清真寺是整个新疆规模最大的一座清真寺,参观喀什噶尔老城并不需要查验门票,但是参观艾提尕尔清真寺却需要购买老城的门票并查验。从清真寺黄色的小门进入,广场上喧嚣的世界瞬间就被一片高大的杨树隔开,恍如隔世。阳光透过浓密的树荫在小道上投下了点点光斑,在泛白的水泥路上摇曳。



清真寺始建于1468年,后来在1537年、1787年1873年历经了三次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田字形的回廊中,东侧的建筑便是黄色的门廊和两侧的宣礼塔,西侧的主要建筑物就是坐落在台基上的礼拜大殿,回廊之中的区域有两个位于殿前的召唤阁楼。



礼拜大殿是一幢长方形的建筑,没有太大的纵深感,和之前参观的库车大寺相比,给人的气势就没有那么雄伟了,不过大殿前面用木柱子撑起的天花板,这个以黄绿为主色调的建筑,比起灰黄而雄浑的库车大寺来,还是有着相当精致的美感。




从老城的东城门走出去,便是高台民居的全景,这是喀什老城最标志性的角度。高台民居最早形成于800多年前的喀喇汗王朝时期,位于老城外面,是人们行脚歇息的地方。100多年前的一场洪水形成了一条深沟,也就是如今的土曼路,让这片高耸的民居看起来遗世独立,几分钟前我便是从那迷宫般的老城中走了出来。



十年前,喀什市政府着手对这片老城核心区的危旧民房进行了改造,在保持老城原始风貌的前提下,鼓励了城中居民将住处的一楼改建为商铺,促进当地的就业和旅游收入。如今的喀什老城是5A级景区,幸运的是我们还能在这里感受到那份来自人间市井的烟火气,也还能在这里度过一段无虑的巴依老爷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