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借我五分钟,有一个想家的故事很想讲给你听

(2018-01-29 22:57:20)
标签:

杂谈

想家的时候,你会干什么?打一通电话,传一条讯息,还是回一趟家?

他,想家的时候,把故乡一小撮泥土掺入水里服下,流出的泪比喝进的水还多得多。近半个世纪后才回到家中,他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历经的坎坷和艰辛。一坛又一坛,26年里,他手捧150多位老兵的骨灰回家。

他叫高秉涵,他离家、想家、回家的故事,文字说来太浅,五分钟读完太短,那乡愁沉得拎不起、浓得化不开……

离家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oq1PymRl9D6smHmQ50WakO8onaWm9UG0UsX1Cf1aiayxrDv2tc1S7VVSFQTXzdZqvQwP5iaA55GEN1IToe3bIUEg/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图/视觉中国

你离开家再回一趟家要多久呢?

上班的等8小时

在外求学的至少要等近半年

在外打工或当兵的 可能需要

强撑更长时间才能见到家人……

你知道的 离家再久 

只要你想只要你能 家就回得去

而有一个人 他叫高秉涵

今年已83岁高龄

从离家到归家这条路 他走了一生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oq1PymRl9D6smHmQ50WakO8onaWm9UG04PVvrRvTGRE8DaF2dsJo5ZLBSj22icD1uFhzc1NGTJrdqkwFEeTclqg/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娘”这个字眼 在现在看来

带着浓浓的年代感

但对高秉涵来说

却是儿时最美好、今生最深情的称呼

1948年兵荒马乱 那年高秉涵13岁

父亲一年前在战乱中死去

娘担心他的安危 怕在村里不安全

决定送他去南京的学校读书

希望他能够活下来

高秉涵和母亲的最后一张合影

纵然隔着大半个世纪

离别那一瞬间的记忆依然历历在目

那天一大早

娘把高秉涵送上了临别的车

捻着他的耳朵 流着泪叮咛道

“你一定要活下去,娘等你活着回来”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Orubibw8W4Kd1zKCyp1T1b5f9eBuGrGibYWZZSTDd8g4aVevEaoNZzJzrkYiaicwDUgJ7TGUiaH3oslxPzia85Iial2k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谢谢了我的家》家风画 作者/李梦琳

少年不识愁滋味

13岁的高秉涵不知道

这次离家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临行前一刻 他还在啃着外婆递来的石榴

贪吃低头的一瞬 车子一拐弯 

错过了和娘最后的挥手告别

只剩尘土飞扬

这一眼的错过 成了命运的分水岭

这一次仓促的离别 成为了永别

从此 高秉涵就再也不碰石榴了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oq1PymRl9D6smHmQ50WakO8onaWm9UG0YpNmSmT3utqeJnTCv4ZAmYYu80gQqicIab4NJS4KGpUfic2TMokq6KyQ/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到南京还没读几个月 学校就解散了

高秉涵就跟着人群一直流亡

6个月穿越6个省份 

杵着一根木棍 足足走了1000多里地

13岁的他 只身一人 苟延残喘

双腿被热粥烫伤 腐烂生蛆

痛啊 谁会像娘一样抱住他心疼他?

伤口留下了一块块黑色疤痕 至今无法褪去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oq1PymRl9D6smHmQ50WakO8onaWm9UG0Qq1RxgP26jKR39fxdwicibZEQZYPVyWgpU0icGKseicmB61PUZmRULZibl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图/视觉中国

靠着娘的嘱咐“跟着人流走”

“娘等你活着回来”

他活着挤上了由厦门开往金门的班船

辗转流寓台湾

晚上 睡在车站的条凳上

白天 一瘸一拐和野狗在垃圾堆里抢食

卑微地延续着生命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oq1PymRl9D6smHmQ50WakO8onaWm9UG0mm6uaV9JOs1Rt1cBFj7LtLF3T3L7ZwzEIToLJSvPFbrEPOLy5rH2Xw/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苦吗? 

而今沧桑爬上眉头的高老说

一个随时可以死去的孩子

不会流泪了 也不可怜自己了

真是觉得没有明天了

好几次想死了算了

可就是记着要“活着回家”

又断了死的念想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oq1PymRl9D6smHmQ50WakO8onaWm9UG0xd0icuFHU9BiaHqwzQs1NoId7oWNnhymNPAa5c4r33d8cy8RiaBPYjaTw/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流浪了几个月以后

他在车站当起了个小贩

后来遇到小学校长

校长跟他说 “你要读书,

你娘要是知道你不读书了,她是会伤心的”

那时候他才重新捧起书本

记起娘说“要想救国就要有本事,要读书”


想家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oq1PymRl9D6smHmQ50WakO8onaWm9UG00xGMhOekkp6hCnPC9qhJf6Q05VoTwJ53CBrFhFZXVD1Bk4BEur4LyA/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没有办法回家

就把对家的思念变成读书的动力

高秉涵考上了大学

志愿填的是医学和法律

他记得娘一直说的“日行一善” 

就想去帮助别人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oq1PymRl9D6smHmQ50WakO8onaWm9UG0e7oMhMXy3VMrrLvhdicia7TXuQUiba4WUE0n1d9Bk4qDlojfQtRUkO91Q/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与绝大多数撤退到台湾的人一样

高秉涵最初以为这个小岛

只是临时遮风避雨的住所

用不了多久就能回家

但没想到

几十年故乡音书断

青鸟也衔不来家的消息

那时每逢大年初一

天不亮他就爬到阳明山山顶

隔着一道海峡 隔着千山万水

对着老家的方向痛哭一场

大声喊“娘!娘!我想你!”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oq1PymRl9D6smHmQ50WakO8onaWm9UG0pzc4MzVldCxnTibaUu0icGuEpGFuhg5I1BlzuUHGYVumTI0TRV2uiaNwg/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第一份工作是在金门担任军事法庭法官

处理的第一个案子就让他终身愧疚

一个士兵趁夜色抱着轮胎想游回家

却被冲了回来

士兵的家就在金门对岸的厦门 

天气好时甚至可以望见自家屋顶

士兵本是渔民 为瘫痪在床的母亲买药时

被强抓入伍到了台湾 

十几年过去 药都变成了粉末 士兵还留着

高秉涵不得不依法判处这位“逃兵”死刑

可他觉得自己是刽子手

杀死一个想回家探母的人

行刑前 士兵说“既然身体不能见到妈妈,

灵魂想快点见到妈妈”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oq1PymRl9D6smHmQ50WakO8onaWm9UG0BC9zbCKJPGy42DsQWmDr9Zr1cwQ6mJ49bn0KOZAQBrFMfHLAnF4PxA/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图/视觉中国

他又何尝不想家?他想

如果他的家也离得这么近的话

他会比那位“逃兵”逃得更早 逃得更快

在回家遥遥无期的日子里

他总梦到自己变成一只海鸟

飞过大海回家

为了纾解心底汹涌的想念

每当深夜思乡心切他都会给娘写信

写了一封又一封 又一封接一封地撕掉

在那个两岸隔绝的年代 他知道

不仅信寄不出去 连想家都是有罪的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oq1PymRl9D6smHmQ50WakO8onaWm9UG0Qd2jaF9icU6KUQ8RCst6JHL5Z3CYnPo0rSLdMG4sOVpUFIDKTeK5BLQ/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多年后 高秉涵终于费尽周折

向老家寄出了第一封信

一年后才收到回信

收到那封回信时他不敢拆

因为他走的时候娘身体不好

怕拆了信 娘就真的不在了

不拆反而永远有个希望

他抱着信 放在心口 沉沉睡去

第二天 还是忍不住把信拆开了

看到第一段写着——

娘在1978年也就是一年前已去世

他没能再往下看 所有思念都空白了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oq1PymRl9D6smHmQ50WakO8onaWm9UG0JiblDZQ3UbnZuotSqoNUgOXk5IM8z6UTSB08oXdSbS0xcX3Via2h8JoQ/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母子二人今生再也没能重逢

娘最终没能等到高秉涵回家

一水之隔却成了天人永隔

在《谢谢了我的家》节目现场

主持人敬一丹问高秉涵

“娘都不在了,还想家么?”

满头白发的老人红着眼窝回答

“有娘的地方就是故乡,

我母亲不在了,故乡就是我的母亲。”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oq1PymRl9D6smHmQ50WakO8onaWm9UG0tlTBia73kPNBV0s6NoBvn2hM2TfjomXfLF2uee9LelkWOnbAkrgibic6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如果你没有长久离家 没有历经过漂泊

没有体验过思乡而不得归的悲痛

也许你很难理解

离家的人对于故土

深深的依恋与刻骨的执著

有一次一位旅居阿根廷的老乡

从山东菏泽带了三公斤泥土到台湾

高秉涵分到了两汤勺的泥土

他把一勺故土锁进银行保险柜

另外一勺成就了一场

连续七天抚慰思乡之痛的仪式

每次拨一点出来 加入水中服下

一边喝一边哭 流出的眼泪

比喝进去的泥水要多得多


回家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Orubibw8W4Kd1zKCyp1T1b5f9eBuGrGibYcjpb1bCwCZUOs3qOrYCQnI0hfLBgvuk7HBGxfkicLvyox6bibFbBu9d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高秉涵时隔43年第一次返乡

余光中曾写下“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这一百六十里海峡,

为何/渡了近半个世纪才到家?”

1991年高秉涵终于回家了

踏上菏泽的土地时

他蹲在地上抱头痛哭

在村口站了半个小时 不敢走进去

一个老人问他找谁

他说找高春生(春生是他的小名)

老人家说“高春生早就死在外地了”

游子肠断 百感凄恻

离乡太久的他早被当成死去之人

整整43年 从少年走到满头灰发

56岁的他终于活着回来了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oq1PymRl9D6smHmQ50WakO8onaWm9UG0NeicGECNtMYRnIHicpSiaFibuvfd0dAPoBya7TWIhcEKFd1FPwbd7PwhI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图/视觉中国

第一次回家后

这条归乡路并没有走到终点

不少老兵生前总会跟高秉涵说“你还年轻,

如果有一天你能够回家,

请把我的骨灰带回去,

撒在我家的麦田里”

对于在遗憾中离去的老兵来说

最后的心愿便是

“生做游子,死不做游魂”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oq1PymRl9D6smHmQ50WakO8onaWm9UG0684o81UBFP9vW9iaSHyn3v2DsaDe0ZzVHIJGYvRpZlo8EljcqJNub0Q/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为了完成老兵们魂归故里的心愿

接下来26年 他一趟又一趟

往返于台湾和大陆之间

用他只有八十斤重的瘦弱身躯

抱着一坛又一坛的骨灰

将超过150位老兵“送回”各自故乡

安抚了一个又一个思乡的游魂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oq1PymRl9D6smHmQ50WakO8onaWm9UG09BIpw5C5VZI5nGhnQt1X5GtuUW9t7ib91ia4TlOyH8MeeLs14rM1NQxQ/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他说自己这一生际遇

已不能对父母尽孝 “交了白卷”

现在通过送老兵魂归故里

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尽绵薄之力

若父母有知 也能够含笑九泉 也算尽孝了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oq1PymRl9D6smHmQ50WakO8onaWm9UG0ibv9rodzQ8E8MUuBPahichDsZHHY7fb8mCDqzZEXsvetp7h0INR9eeRA/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2012年高秉涵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海峡浅浅,明月弯弯。

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相会。

相煎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乡甜。

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

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

一坛又一坛,却是满满的乡愁。”

这是他得到的颁奖词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oq1PymRl9D6smHmQ50WakO8onaWm9UG0UawicibAvUxTNZrIJaw3KWUCKKDeME9zfYsNHVO0sib2tXJesPwtI3yqg/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因为想到自己的生日就是娘的受难日

高秉涵从来不过生日

在80岁那年 拗不过子女 就办了生日宴

妻子问他许了什么愿望

他说“想娘 希望尽快见到娘”

妻子心疼地哭了 “你都80岁了 还在想娘”

是啊 正如老舍所言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

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

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oq1PymRl9D6smHmQ50WakO8onaWm9UG0RY6U1gYJZNy97ic5uM0cD5seQPftut4ibMwamdCb353icwBs5icChUgLP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高秉涵 用一生的光阴丈量回家的路

用瘦弱的身躯载着150多个还乡的魂梦

他身上书写着家国的历史记忆

也回响着永恒的故乡母题

他希望在自己生命凋谢之后

子孙能把他的骨灰带回山东老家安葬

他满腹苦楚寄语自己的小孙女们

以后要随时随地回到菏泽看看

那里才是老家 才是根 人不能忘本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oq1PymRl9D6smHmQ50WakO8onaWm9UG0ticbJn0fdRQ5WgJS6uuw6kmmicOQ4RIS1gdoX2HWeaelGdua4JaRGb9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图/视觉中国

很多人或许没有像高老

这样刻骨铭心的经历

但你一定有过想家的体验

想家的人会干什么?

也许是明月高楼的独自企盼

也许是山长水远的夜半无眠

就像高秉涵说的

“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

不足以谈人生”

少了家人的陪伴

无数游子从别人的故事里

听到了自己离梦中的呢喃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oq1PymRl9D6smHmQ50WakO8onaWm9UG0JGhX0wKE99iaESibaKSFUpnlLSicGHFvY3hb59N5T6aSoyEFUibQ1vrJM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图/视觉中国

春节临近了 此时此刻

如果你也正在外漂泊 正想念家人

想念母亲唠叨里的关怀和温暖

那么去一通电话 传一声挂念

有空再回一趟家

那是家 是你的根

你的立身之本 是你生命的源头

这世上最美好的事 何尝少得了

回得去的家 找得到的爹娘 触得到的故土

切切!珍惜。


内容整编自/《谢谢了我的家》第四期

《面对面》高秉涵:记住乡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