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陪你度过漫长岁月的是儿时的年

(2017-01-24 23:25:20)
标签:

杂谈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oq1PymRl9D5DYdHStaXpyzJicz4BmQAYrib69D9XU3d5gRc0JlOjflBoJvib7oxOJ2lSGM6SCcMR3HiaS5qW9NMOJ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小时候,年是美味的瓜果佳肴,是期盼已久的新衣,是拾来没有引子的鞭炮一折两半点燃后的嗤溜声,是拜年问候得到的压岁钱……长大后,年是游子对家的思念,是故乡亲人期盼的团圆,是对爸妈短暂的陪伴……明天腊月二十八,蒸面打糕贴花花,这些曾经在家最熟悉的过年场景,如今你还帮得上忙吗?年味最浓是儿时,你可还记得儿时的年?

腊月二十八,汉族春节传统习俗之一,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蒸馍打糕贴花花”民谣。到了农历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都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了。


腊月二十八·习俗1把面发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oq1PymRl9D4cAG1rbN0z3BaGRuTFPibZcQ56KiaFAe70jOKuf2P3HN5wkVlslBfdRiauNfEdla2lHuGkvN1NIyqk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传统习俗中,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七准备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就该准备面食了。过去没有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oq1PymRl9D4cAG1rbN0z3BaGRuTFPibZc0dFQFgcnDUD5n0nbialllJD0bcsibuoradyPt3icfxAkaH1fdINsk72Y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这一天,各地风俗不同。山西要蒸“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要“蒸枣花”预备供品除夕祭礼祖宗,河南“二十八,蒸馍炸圪塔”。

2贴花花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oq1PymRl9D4cAG1rbN0z3BaGRuTFPibZcWIEvibqBL3ibdKP6MnvJa8hqotYtKfAuenic0vnydEC41Nflz2hQgTcx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贴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印刷术问世后,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张贴春联的习俗。家家户户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童年的春节》

(有删减)作者/冰心

“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热闹得锣鼓喧天。

我的童年生活中,不光是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从前的“新年”,现在叫做“春节”的。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oq1PymRl9D5gRksAPYgyfsq6ruwkDoOQs1dUN4O66tYuDRRK1FSibFWEU8xyXUwah9HyTMnAFlwjy3BAz8sqaR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那时我家住在烟台海军学校后面的东南山窝里,附近只有几个村落,进烟台市还要越过一座东山,算是最冷僻的一角了,但是“过年”还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oq1PymRl9D5gRksAPYgyfsq6ruwkDoOQ6o6vGSsG4ViaPbL61pIJpW7nricqgQvGxBsWeY2nnHialZowu2Ls5PfL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傅和余妈。

我最喜欢的还是“滴滴金”,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

父亲呢,就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锣、鼓、箫、笛、二胡、月琴……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只是我挤不进他们的乐队里去!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oq1PymRl9D4cAG1rbN0z3BaGRuTFPibZcCVpzibsskszXpoUGeUgYOvv7rndogXrHFGZ3KIQvNjicABK07x3e2ZU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我只能白天放些父亲给我们买回来的鞭炮,晚上放些烟火。大的是一筒一筒的放在地上放,火树银花,璀璨得很!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滴滴金”。那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oq1PymRl9D5gRksAPYgyfsq6ruwkDoOQ55vxXTxhAlumrJ2j4ZlJYpWvlvibQnOZvFGtVTLX59bnFcmnS9lmgc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压岁钱大多是一圆锃亮的墨西哥“站人”银元,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

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供桌上只有祖宗牌位、香、烛和祭品,这一桌酒菜就是我们新年的午餐。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里的压岁钱,大多是一圆锃亮的墨西哥“站人”银元,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oq1PymRl9D4cAG1rbN0z3BaGRuTFPibZcchFsraT4R1mOiblBF32Kom2AqZmEDLxnxwT185DlcaPT8NticZl2Gib7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鼓乐前导,后面就簇拥着许多小孩子。他们穿走演唱,有乐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oq1PymRl9D5gRksAPYgyfsq6ruwkDoOQIscCIjwNeo0Zz8SmCJBdEsaTfhZfyJpgHhgAVianrvvibibwAr2y8kta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新年里,我们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

首先是灶糖、灶饼,那是一盒一盒的糖和点心,据说是祭灶王爷用的。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oq1PymRl9D5gRksAPYgyfsq6ruwkDoOQ0wUnqSGRvaOmNs7sLlGE8ibrgOAnFo3osUicl7LgbI0NfWEIEuGqO02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福州方言,“灯”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一些,是添丁的意思。那时我的弟弟们还小,不会和我抢,多的那一盏总是给我。这些灯:有纸的,有纱的,还有玻璃的……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oq1PymRl9D4cAG1rbN0z3BaGRuTFPibZcgPKfJ0iaD0y0x10VjicGIUl72eibh0GJ858PuEzZTMTReIwibqR2WwNbT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战吕布”,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手就拉着一盏脚下有轮子的“白兔灯”。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oq1PymRl9D5DYdHStaXpyzJicz4BmQAYr9yDwTTUuibW6otzH9mDShVkZZicV1WCFIL4M1mOnHs7tlCicMd1ia7uep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元宵过后,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我们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年近在眼前,你身在何方?是否已经回到了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和爸妈团圆,一起准备过年?是否还奔波在路上,内心焦急又期盼?

一年又一年,我们在同样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里,相互思念,对要回家的你,他们是否早就翘首以盼? 世界上再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那段路,熟悉,温暖。


文/新华网、人民日报

图/除特别标注外,其余均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