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学后》到东野圭吾不等
(2016-03-06 09:14:10)
标签:
365东野圭吾 |
分类: 观自在评论 |
一、文摘如下
1.
村桥扶正金边眼镜,继续说:“反正,当了女子高校的教师就已经是失败的开始了。再怎么号称是职业妇女的时代,大多数女性都是一结婚就走进家庭。在这所学校里,希望将来进入一流企业,发挥超过男人的实力,求能出人头地的学生有几个?几乎所有学生都只想进能适度玩乐的短期大学或女子大学,毕业后当个职业妇女,一旦找到好对象,马上结婚吧?对能这样的学生来说,高校也只是她们的游乐场。拼命教这样的学生做学问……那我又何必念到研究所毕业?我愈想愈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2.
翌日,两人前往医院。虽然医师苦口婆心想说服我,却改变不了我的意志。表面上的理由是生活困难,但,真正原因却在于我不想当父亲。一考虑到一个“人”诞生,其人格的形成深受自己所影响,我对当父亲就产生莫名的恐惧感。
3.
“对她们而言,最重要的应该是美丽、纯洁、没有虚伪之物,有时候是友情,有时候是恋爱,有时候更是自己的身体或容貌。当然,更抽象的回忆或梦想,有时候也非常重要。换句话说,企图破坏这些重要之物的人,或企图从她们手中夺取这些重要之物的人,是她们最憎恨的。”
4.
“我们曾问过几位你担任过导师的班上之同学,她们对你的评语很好,理由是绝不干涉学生。你的绰号叫‘机器’,而你也贯彻了‘机器’的形象。……因此,有人告诉我,你虽保持‘机器’的形象,却将学生当‘人’看待?”
5.
“我不知道。”惠子悠哉的露齿微笑,“若是能轻易杀人的毒药,我也想持有,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到哩!也许,是自己使用也不一定。”说着,惠子压低声音,”我们是生存在这样的年代!“我的脊椎像滴到冰水般发寒。
二、评论如下
悬疑、探案、科幻、人性?还有很多个形容词,构成一位特殊的东野圭吾。东野圭吾的小说总有这样的魔力,能吸引人一直一直手不释卷直到真相。我感知范围内的原因,是叙事手法的功劳。
人物”我“在文中被称为前岛老师,在女子高中教数学。一出场就被追杀两次,有个执着的问题高原阳子约他度假他狠心拒绝,和射箭社社长惠子接吻……(我差不多以为是《海滩公路》的情节,即叙述者就是凶手,但由于一直欺骗读者,所以读者基本揪不出凶手,这种小说最无良了。。。)就因为这个”我“也是半全知视角,也算是涉案者,还有”X“的嫌疑(一个代数,即被读者假象的可怜又可恨的被害者),因此读者处于被作者半欺骗状态,或者说被”我“的处境迷惑。
其次,线索也是真相的伏笔,是一点点被抖落出来的,以一种极其自然的方式。有的是前岛老师”我“不断想起的记忆(麻生老师的复杂异性关系),有的是因学生之间的友情而推动破案进程(密室设置的”诡计“),有的是学生对老师的暧昧而真情吐露(阳子对”我“包含感激的爱慕而告诉”我“她躲在更衣室目睹的部分真相),有的是大谷刑事的点破(让前岛老师反思到自己并非被害人)。说他们自然,都是前文种下的因。
再次,”我“是个主轴,并且为了掩盖最真实的那条通往真相的线,作者也同时发射了多条射线。校长和麻生老师的联系因”我“认识麻生而引出一条线,村桥和高阳的联系因”我“和高阳在以往发生的一件事而引出另一条线,这两条都有很大的迷惑性,”我“和妻子因孩子的尴尬也是一条线。而当最后由前岛老师发现最关键的密室设置诡计,并联系起陈年旧案,惠子说明动机,那条沉了很久的真相的线才真正浮上来。
就是这种半遮掩的、半虚构的叙述方式,构成阅读不断上升的快感。
而仅仅有快感那普通的网络小说也是可以做到的。东野圭吾还多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元素。
第一是数学。第一个被杀的老师村桥是个爱骂人的教导主任,同时也教数学,说来遭遇还有点悲惨,读的数学专业据书里披露,应该学得很深,在女子高中前几年也是很想努力较好学生。而前岛老师作为被读者假想成第二个被害人,也是教数学的,偶尔会提到课堂上自己教书,女学生们的出神的反应。前者是归结成女学生只想把高中当作游乐场,后者则暗示自己教书的不感兴趣与失败。而东野圭吾的另一部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的题目、整个案件、凶手都和数学有关,讲述一个不得志的数学老师的痴情内闷的悲惨故事。还有些小说里讲到伽利略这个神探,每次看剧发现这位日本伽利略总是在破案前,在各种地方写一堆一堆的数学公式,然后谜团被解开,由此,东野圭吾的数学情结再明显不过了!由于我的数学情结也特别深,数学的地位在理科中是处于比较基础的,又有点像个统治者,让人只有膜拜的份儿。
数学可能在小说里代表一种理性的守护,很多案情的背后真相涉及的爱恨情仇,强烈深刻,而以理性的数学身份存在,像是为了让整体产生中和而存在。但不可否认,数学又作为一种讽刺存在,比如石神老师运用X作为障眼法杀人,《放学后》的两位教数学的老师一个被毒死,一个最后被捅,象征着数学的人被攻击了,而几部小说里的真正罪犯似乎没有被法律制裁,若说理性过头了而产生执念,也为衬托人性较之理性的重要性,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是女性。前岛和妻子因为要不要孩子的关系而发生了争执,小说最后的结尾前岛被捅,且知道是妻子找人捅的,因此之前有关小轿车开车撞人甚至置人于死地的解释就通了。在这里妻子是一个因为孩子被迫被丈夫流掉而过了三年在厨房啜泣的角色。在另一本小说《单恋》中理沙子是一位很有事业心的女性,而作为哲朗的丈夫则因为不想让妻子出国拼事业而故意让她怀孕,可谓是和《放学后》那一对夫妻的相处模式完全相反。并且从村桥的话引发对女子学校女学生们的评判,也可以发现东野圭吾对新文明下女性形象矛盾地位的关注,传统的家庭角色和作为和男性平等的事业角色,在各类小说中不得平衡,具体怎样选择是个人,而所要承担的选择的后果,其影响方来自于整个社会。从这个方面来说,越发文明的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近乎苛求。
第三是教育。前岛在家里是反对要抚养孩子的,他害怕承担孩子性格形成的责任(一考虑到一个“人”诞生,其人格的形成深受自己所影响,我对当父亲就产生莫名的恐惧感),在学校里他虽然有“机器”的称号,学生对他的评价却是很好的,说是其有“人性”,这种悖论其实指向统一,若是自己不能以身作则、持有正确自信的人格,那么孩子势必会受到影响,教育也是这样,前岛尽量地避免对学生言传身教,只是如机器一样教书,对高原阳子邀请他去旅游的事情他以行动拒绝并让她独自等待了许久,看似逃避责任。而在和其他老师的对比中,在对射箭社的指导中,其实可以看出他对教育是持人道主义态度的,射箭指导尽量按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给予不同指导,数学课看得出学生听得虽专注,其实考试一塌糊涂也没加抱怨责骂。
这其实有点像道家讲“无为而治”,积极地无为,顺应教育的自然;西方将“为”变换了一个词“意义”,昆德拉的《庆祝无意义》一书呈现的人生意义的探讨至今也是印象深刻。企图去为找寻到的意义做努力是很拼搏的人生,而要思考的是这种被寻到的固定的意义大多数时候是社会趋势推导出来的,大众的意义并不适用于个人;由此寻求属于个人的意义是从自身开始的,自身若不安静又如何求得。从这一方面来说,前岛的想法、做法不一定会有好结果(比如被捅),却是一种应人性而发展的极其健康的行为。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初听到毕淑敏老师的大学讲座里曾经对大学生说过“人生没有意义,需要你赋予它意义“这类话,会那么感同身受、那么激动了。
前一篇:一个陌生妹妹的来信(一)
后一篇:内环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