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80,杨迎平教授的学术深情

(2015-11-26 20:33:53)
标签:

转载

在写施蛰存先生的一点研究时,查到了《永远的现代》一书,读罢,令人振奋,文坛评论对施先生的理解还在深入。而后又找到了黄德志先生的相关论文,有一些是与杨迎平先生不同的观点,很有借鉴意义。最大的不同是黄先生坚持施先生有自由主义之风。
    前几天收到湖北师院杨迎平教授赠的《永远的存在》,是研究施蛰存的专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版。属于“光明学术文库”,属于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基金项目。26万字,252个页码。
    我认识杨教授很偶然,是去年在山西晋城的赵树理纪念会上。吃饭并没有在一桌,是坐车出去参观的时候恰好坐在相邻的一排。我记得她是晓庄师院来的,因为晓庄我曾去过,就谈起来了。在车子的行进当中,杨教授给我留了联系电话。后来知道,她在晓庄没有呆下去,又回湖北了。
   该书的内容介绍中,这样说:“杨迎平解决了一些多年来没有解决的疑问,如施蛰存与鲁迅关于《庄子》与《文选》的论证的具体情况。本专著还涉及到研究者很少关注的问题,如施蛰存作为一个小说家,如何在三十年代掀起了一场关于诗歌形式的革命。专著论述施蛰存的编辑工作和翻译工作的成就;第一次从小说以外论述施蛰存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本专著还着重探索施蛰存内心因传统与现代、政治与艺术的抉择带来的精神痛苦。第一次全面论述施蛰存,翔实而客观,从而填补了施蛰存研究的空白。”
    我已经阅读了杨教授专著的部分章节,等以后消化和吸收到一定程度,我会认真理析自己的阅读感受。就目前所感,很感动于杨教授的学术深情。
    学术,在一般人看来是很理性的事情,学术成果的呈现也多是冷静而严谨的文字表达,至于学者艰辛的学术过程,人们往往难于窥见。但是在她的《走进施蛰存先生》和《后记》里,却读到了令我唏嘘的文字。《走进施蛰存先生》一文曾经在《新文学史料》发表过,我当时就读到,记得当时还和杨教授通电话聊起了这篇文章,我至今很感动于杨教授对施蛰存先生的那种深致的尊敬和爱戴,也感动和羡慕施蛰存先生对杨教授像对孙女一样的关心和指导、帮助、扶持。这篇很长的文章读起来一点不枯燥,从文风上说,与《新文学史料》上以往刊登的文章、史料不很一样,就是包含了很真诚的人间情怀。也许是老天有眼,你看最后杨教授赶着去参加施先生的追悼会,在几乎不可能成行的很悬乎的条件下,杨教授硬是赶上了。当时读到这里,像是读悬念小说一样,到最后看到杨教授终于赶上参加追悼会时,才松了一口气。而在《后记》里,我看到了杨教授的眼泪。她写到:“一个女人要做点事有多么难,特别像我这样一个意志薄弱、身体虚弱、禀性软弱的弱女人,遇事就只知道流泪、不知所措。”收到徐中玉先生的《序》,杨教授又流泪了。她写道:“读完之后我不禁又泪流满面,徐先生与施先生是老朋友,我从徐先生那句‘我们就这样同事相知60年的话语里感受到徐先生对施先生的理解。”
    我感动于杨教授的感动,也感动于杨教授的眼泪。她的感动和眼泪,涌自老先生的学术关怀、她自己学术历程的艰辛,也许还有女性的脆弱和细腻。我在网上看到杨教授的学生对她乃至她先生作为老师的崇高敬意!这其中也许有一种神秘的自然的达到化境的传递。净化人的心灵激越人的勇气给人更大的选择的坚定和力量的,也许就在这种传递中生成。
    我想起在山西晋城的汽车上,她抱怨想多带点红枣而担心上火车不便的不安神情,又想到她在电话里懊悔自己离会早了一天而没有得到《赵树理全集》的会议赠书的声音。也想到了多年来对我很关心很宽容很慈爱的老师们和先生们!
                                                    07、12、8草
 
 
 

0

前一篇:亲爱的Barber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