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耳》不得不看,不管是剧情还是演员
(2015-07-29 14:54:44)
标签:
365影评青春 |
分类: 观自在评论 |
我记得的——
1.
上帝作证,我是一个好姑娘。(李珥的旁白)
2. 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黎吧啦对李珥如是说)
3.
喜欢的歌,静静地听;喜欢的人,远远地看。(忘了……)
4.
你知道你什么地儿最迷人吗?就是明明坏透了还装好人时那最不要脸的样子。(蒋皎对张漾如是说)
抱歉我不想写影评的,也没有刻意去看某一部电影,我只是在刷微博。看苏有朋执导的电影《左耳》完全又是一个意外(别问我为什么又是“又”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11EN00SIGG.gif),某一条微博很坑姐地说,这是一部看了开头就舍不得放手的电影,然后我就点开了……,借着手机的小屏幕看完了《左耳》,打掉了我之前对它一些偏执的看法。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不管是编剧、还是画面、还是演员、还是导演。
第一,想讲一讲文字女巫饶雪漫,初中看的是《沙漏》三部曲,《会有天使替我爱你》还有什么忘了,偏偏没看过沙漏。饶女巫很强大的文字、很强悍的编剧能力,你看到她作品一些共通的地方是,十几岁的青春会参杂上一辈的恩怨,比如领养,比如同父异母,比如父母出轨、离婚等,她的男主有时很坏、很痞,也有很专一的优秀的,而她的女主一般都是善良的,即使是反角,乖女孩李珥和坏女孩黎吧啦偶然成为了好朋友,青春的好与坏都是寂寞孤独惹的祸,青春里的孩子哪有真正地坏呢?
有位老师在演讲地时候说,当代文学史地不断补充,不可避免地把郭敬明当作一个时代补充进去,同学说听了之后悲伤了很久。笛安姐姐的《西决》出来之后,忘了是刘震云还是毕飞宇对此惊为天人,后来在知乎看到和笛安的父亲是有交情的。回到饶雪漫,造就了一代“青春疼痛”文学,如果你以为是无病呻吟,那就错了。这个时代就是这样,作家的世界观呈现出这个时代的样子,你需要对比的是他们和其他同时代作家作品的异同。我还是没看过《左耳》的小说,《沙漏》到现在留下的印象是有着难忘的故事情节,以及故事叙事能力,孩子们看完之后会觉得每个句子都是金句,在表达他们的青春。这不就够了?!对当代文学做出评价的人不应该只是老一辈,还需要和这个时代一起成长的年轻人,因此,对待当代文学应多些宽容。鉴于不是在鉴赏小说,这个问题以后再深究。
第二,是导演苏有朋。这是由唱歌和演戏出道的台湾艺人,和赵薇同时代,赵薇在去年还是前年执导了第一部青春电影《致青春》,今年是他。题材相同,但时代有些不同,赵薇拍摄的是80后的青春,电影里的道具、衣饰我都不熟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部小说女主的蜕变是很明显的,它演绎的更多是女主的心理、成长,因此需要有演技很好的主角。背景音乐是很美的,王菲的歌,看点之一。而《左耳》的拍摄会比《致青春》自然得多,在选角上演员都很很好地驾驭,很适合。据说苏有朋拍摄时瘦了一圈,是意外地收获,他的镜头感应该很好吧,毕竟画面很美,相比80后的上学场景,90后的高中背景显然更为身为90后的我们所认同。
第三,是演员。天哪,不得不说苏有朋在选角色上眼光很高啊。欧豪一看就很励志很成熟很奋斗的男生,前后期的蜕变较明显,陈都灵的每个电影画面都很美,干净但不失灵气,你不会看到另一个刘亦菲,而是一个独立的陈都灵,谁都不像的陈都灵,这是书卷气和仙气的不同之处;陈都灵的发型会一直在变,高中时期的刘海,大学时期的马尾辫,工作时的长长烫卷发,脸则一直没有变化;杨洋很帅气,和欧豪成熟的帅气不同,他是富二代的迷倒青春少女的那种帅,看他名字的热门关注度就知道啦,后来他的颓废也演得很好;关晓彤饰演的蒋皎最后成了蒋雅希,不折不扣的富二代歌星,音乐上的天之骄女,编辑给了她一个很好的结局,得不到真爱的她会毅然放手,只要对方诚实,她就不纠缠。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到饶雪漫对她笔下的女主角多么地偏爱了,没有一个女主角会让人恨起来的,爱不到就放手的干净豪爽,大约也可以归类到新时代女性的价值观上了。
第四,是跨媒介问题。从小说到影视,我们拿了《致青春》和《左耳》进行对比,除了是同样题材,在画面、音乐、演员、讲述电影故事的方式上可以对比外,其他都没有可比性,就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小说作者。小说和影视的句子都是很美丽的,美到心痛,美到让一个什么都没经历过的只有自己的青春算是大事的孩子觉得,这些话可以是对自己十几年来生活的全部概括。而这些话,和画面搭在一起,显然效果更好。话语在小说起的作用是引发思考,在电影中则是美的呈现。所以我在想,小说里的情节会是主导,让你充满想象,充满哲思的话语是一个情节到另一个情节的过渡,而电影里,无疑美感是主导。
昨天看完《蓝色大门》就在想,对于电影的评析不该是所有电影一概而论,而应该有分类。打个比方来说,文艺片的评析方式需要在文字、图像和声音上对美进行阐释和融合,这和其他类型的片子又不同。但是所有电影评析都应该的,还有导演、演员、镜头、拍摄技术、环境、灯光等等。
鉴于本人确实没看过多少电影,所以评析电影都是评着玩的。可能是一种感觉,很多东西是美的,但你不能说你要评析生活中所有的东西,让它们作为美呈现。美的载体不同,表达的力度就不同,电影和文学是美很大很大的载体,有多大我也不清楚,这是我初涉这两个领域的一个预感性认知。
前一篇:“我是个快要高考的人”
后一篇:都市的修行,深沉的深圳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