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李白《蜀道难》的用韵问题

标签:
转载 |
分类: 亲爱的作业 |
李白乐府诗《蜀道难》是自由转韵的。我们以一韵为一行横排书写于下。韵脚字用国际音标写出绍兴话的读音,并注明其所属平水韵;转韵则空一行书写。
http://s4/middle/8e017946t7ac283a4b6c3&690
第一韵押平声先、元、寒、删。先、元、寒、删相邻,韵母相近,古体可以通韵,说详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P331-350(P345还举杜甫《义鹘行》作为元、寒、删、先通韵的例)。
“青泥何盘盘”的“盘”寒韵;“问君西游何时还”的“还”,删韵;“使人……凋朱颜”前面的“蜀道……青天”的“天”,先韵。可以将此三句独立成行,各作一韵;也可以不独立成行。不独立,则可视为“句中韵”(实际是“行中韵”)。
“又闻子规”句,是依据敦煌唐写本诗选残卷的。通行本则作“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http://s7/middle/8e017946tcb9959ebf376&690
第二韵押入声陌、锡。陌、锡通韵,而且还可以跟职通韵。《汉语诗律学》P343所举杜甫《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就是陌、锡、职通韵的例。
第三韵押平声灰、佳。灰、佳通韵,而且还可以跟齐通韵。《汉语诗律学》P345所举韦应物《杂体》和杜甫《夏日叹》就是灰、佳、齐通韵的例。http://s4/middle/8e017946tcb9964264f13&690
这首古体诗,三次转韵,共押四韵,毫无问题。
施蛰存先生《唐诗百话》第30讲,却把它分为五韵。怎么会多出一韵呢?他把第一韵一拆为二,从“噫吁戏……上青天”到“地崩……相钩连”为一个韵,从“上有……回川”到“蜀道……凋朱颜”为另一个韵。
这样拆分,可以吗?不可以!
“天”“然”“烟”“巅”“连”都是先韵字,而被施先生拆到“另一个韵”里去的“川”也是先韵字。怎么以“川”为韵脚字的这一句要被一脚踢出去呢?施先生这是棒打鸳鸯。
真让人想不通,施先生竟然不懂诗韵。要换是今天的古典文学教授这么乱分,是一点不奇怪的,因为他们在这方面本来就是文盲呀。
施先生为什么会乱分?查《唐诗百话》P208,施先生有这么一句话,说:“长篇的诗,不论歌行或排律,换韵的地方一般总是思想内容分段的地方。”原来施先生自己上了自己这句话的当。他觉得从“噫吁戏”到“相钩连”,叙述了蜀道的起源,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思想内容”,所以也就把这里当作“换韵的地方”了。
许多古诗,的确“换韵的地方一般总是思想内容分段的地方”。但只是“一般”如此呀!太白先生就不买这个账。正在说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呢,忽然换韵,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了。难道这两句也是“思想内容分段的地方”?
写文章,特别是内容山重水复的文章,稍不注意,是很容易把自己给绕进去了出不来的。
文章千古事,得失与心知。可不慎欤?
2012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