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耳定律教学设计

标签:
教学设计 |
分类: 课题研究 |
【教材分析】
焦耳定律是初中物理电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课。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电流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知识的学习,认识到科学是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热爱科学的兴趣。
(2)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热效应跟电阻、电流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学生用:焦耳定律演示器、导线、学生电源。
【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创设情景: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一定能举出许多电能变成热能的例子。通过对电能的学习,大家已经了解了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发热,这是电流的什么效应?
(学生答:这叫电流的热效应)
2.教师引导:在前面课程小灯泡的发光实验中,同学们曾有意地去触摸过小灯泡,感觉小灯泡(同学们一起说)热。有没有同学触摸过导线,如小灯泡连接的导线热不热。
学生B:我也在家里摸过做饭的电饭锅,饭都熟了,导线也没感觉到热。
4.提出问题:上面的例子中导线和用电器中流过了相同的电流,用电器发热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这是为什么?
二、进行新课,探究新知
(2)教师引导:
I、U、R、t、W、P
怎样来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I、R、t间的关系呢?一一采用控制变量法。
设计探究方案(小组讨论,大组交流)
1.讨论:
2.各小组根据电路图将提供的实物连接成电路,并观察两侧U型管中液面上升情况。教师巡视、指导,对做得好的小组加以肯定、鼓励
3.主要实验器材及电路的组成;
4.交流显示产生热量多少的方法(学生、教师各抒己见)
请同学设计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实验电路,并画出它的电路图。
归纳得出结论:导体中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大、通电时间越长,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
结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结论叫做焦耳定律
4.评价与交流
(1)为什么电路中灯泡的灯丝的发红,而连接的导线并不怎么热?
(2)为什么接入大功率的用电器后,电线显著发热而烧坏?
(1)电流的热效应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电热水器、电饭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