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泡温泉不宜久、15分钟最适宜
(2012-11-27 22:07:46)
标签:
泡温泉血液循环水质温度治病健康 |
舒爽泡汤 不蒸桑拿
科学新生活周刊记者王亚楠
大冷的天儿,泡在热乎乎的温泉池里,那绝对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不过,你知道吗,泡温泉特别有讲究,入池、浸泡、出池各有禁忌。带着小编打造的泡汤攻略前往吧,保准能让你泡出个不一样的冬天!
特邀专家 张前进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理事。
入池准备不可少
攻略一 疲劳、兴奋者别急着入池
北京很多温泉都是在郊区,大多数人会选择自驾或组团前往。这样一路折腾,很容易导致身体劳累、精神兴奋及空腹的状态,有些人入池前还会享受一顿饕餮盛宴,专家建议,处于任何上述一种状态,都不要立即泡温泉。
因为温泉的温度一般都要高于体温,会促进血液运行、使人体大量出汗、心跳加快,心脏耗氧量增加。而长途旅行后人处于疲倦的状态,立即泡温泉,可能加重心肺的负担。与之相反,如果泡温泉前做了剧烈运动,心跳加快、血流加速,马上进池对身体也不好,最好稍事休息再入池。
跟剧烈运动有相似之处的还有饮酒,饮酒后人体会处于兴奋的状态,入池后最容易引发心脏或血管系统急症,应尽量避免。
另外,空腹和饱腹后泡温泉,可能会引起贫血和消化不良。空腹时入池容易出现眩晕、恶心、身困乏力,甚至虚脱的症状;刚吃饱后入浴,皮肤血管因温泉热水刺激而扩张,大量的血液流向体表,胃肠血液相对减少,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因此,饭后一小时左右入池为宜。
攻略二 适应水温后再下水
泡温泉可不能像跳水一样,喊着“一——二——三”就“蹭”地一下入池了。
冬天池外(尤其是户外温泉)的气温比较低,池内的温度却很高,骤然升温会造成人体血压的降低和贫血,容易导致头晕。所以,入池前一定要给皮肤、血管适应的过程。
先用手或者脚探测一下泉水的温度是否合适,接着用手不停地将少量温泉水浇在身上,待身体适应水温后再渐渐地让全身浸入到泉水里。
池中浸泡有窍门
攻略三 水温由低到高分步走
一般温泉会所都有不同温度的温泉池可供选择,34℃~36℃是微温浴,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能平缓情绪;37℃~38℃是温浴,能缓解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皮肤紧张;39℃~42℃是高温浴,能改善血液循环、增进新陈代谢。
建议先进入到低度温泉池中,然后逐渐过渡到高度温泉池中,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慢慢适应各种泉水的温度。
如果泡温泉中出现头晕、心悸、恶心,脉率至120次/分以上,应立即停止浸浴,并对症处理。
攻略四 每池泡15分钟最适宜
浸泡时间很有讲究,不要因为大老远地跑去泡一趟温泉,就泡在里面一天不出来,这样的小便宜咱可不能占。因为泡温泉会消耗很多的体能、水分与电解质,时间久了虚脱都说不准。
泡的时间多长合适主要看水的温度。一般来讲,最初的浸泡时间最好在3—10分钟之间,等适应了较低温的温泉后,再在较高温的温泉中慢慢延长浸泡时间。专家说,根据体质不同,建议15分钟出池最好,最多不超过30分钟,浸泡次数以一天2—3次为最佳。
因为当人体处30摄氏度以下的环境时,身体还可以利用对流、辐射以及出汗3个方式进行散热;一旦达到36摄氏度以上,就只能靠出汗散热了。温泉中,汗水根本不能蒸发,时间泡得过长就可能导致中暑。
如果在40摄氏度以上的池子中,就要注意补充水分或是含有电解质的饮料,以免因电解质不平衡而发生热衰竭或热痉挛等。
攻略五 浸泡姿势有讲究
泡温泉有人喜欢仰卧,有人喜欢坐着,有人喜欢侧卧,花样百出的姿势对一般人来说没有多大问题,可心脏病病人要注意了。仰卧的时候千万不要让水超过心脏的位置,水温也不可过高,浸泡时间不要太久,否则水会对心脏造成压力,增加心脏的负担。第一次下水不要超过10分钟,之后每次下水也不可超过30分钟,以免因为血管猛一下扩张而引发意外。
出池整理别大意
攻略六 缓慢出池更保险
出池时动作不宜过猛。由于泡温泉时人体温度升高,出水后温度下降,一热一冷,短时间内引起血管扩张和收缩,这些都是脑中风及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
尤其是年纪较大的人,要缓慢坐起、逐渐站起,千万不要迅速站起,以防止血液供应不足,引发低血压。
攻略七 清水冲洗禁桑拿
从温泉池出来后做些什么呢?桑拿可以吗?专家告诉我们,尽量不要这样做。因为桑拿和温泉的本质是一样的!如果在温泉池中“高温蒸煮”了好半天,出来后继续“历练”,身体恐怕会吃不消。
出了温泉池,建议用清水冲洗身体,尽量不要用洗发水以及沐浴液,因为温泉中的矿物质有可能与化学物品发生反应,在它们还没有发挥功效之前,就被“消灭”,很可惜。
攻略八 休息片刻再出行
冲洗干净后要穿好浴衣,不要着凉,可以卧床休息一段时间,避免浴后立即穿衣活动。尤其是驾车的人,一定要休息一段时间后再驾车上路。由于温泉具有加快血液循环的功效,泡过温泉,人的身心得以全面放松,灵敏度和注意力有所下降,此时驾车危险系数很高。也要多喝点儿水或饮料,以补充流失的水分。总之,等身体恢复好的时候,再启程吧!
温泉治病还靠谱
温泉的确有医疗的功能,主要是其温度、压力、浮力和各种化学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温泉的水温一般在30度到40度之间,对皮肤、呼吸、心血管系统、胃肠功能、免疫机制等能产生有益刺激。比如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可以多泡泡温泉,每次15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
泉水会有静水压,可使肌张力减低,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出,对软组织肿胀可起到消退作用。水浮力可以改善肌痉挛与肌僵直,减轻肌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是治疗寒痹疼痛的常用方法,如风湿性关节炎。另外要注意的是,热痹疼痛,即天气热更难受的人,尽量少泡,否则会适得其反。
温泉中会有一些矿物质,可通过皮肤进入体内,有的虽不能经皮肤吸收,却能附着在皮肤上对神经末梢产生作用。钾、钙能增强心血管功能,调节神经细胞和内分泌腺活动;硫对关节病和银屑病有一定疗效等。还有一些气体成分则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而发挥作用,比如氡气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新陈代谢、内分泌功能等都有良好的影响,还具有一定的消炎作用。
温泉水质大不同
现在温泉除了泡,还有蒸浴、沙疗、水冲击疗法、泥疗法等,虽说方式方法更新了不少,但论疗效,最终还是要看水质。
根据水质的不同,温泉可以分为中性碳酸泉、碱性碳酸氢钠泉、盐泉和硫磺泉4种,不要过酸或过碱。温泉的水质不同,对不同的病症具有不同的疗效,如含有二氧化碳的碳酸泉,对治疗高血压、心脏病有好处。有些添加了玫瑰花、薰衣草等植物精华的温泉,对改善皮肤状况会有一定作用。所以泡温泉以前,最好先了解温泉的种类,并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选择,才能真正达到泡温泉的预期目的。
不是每个人都能泡
晚期高血压、肝或肾功能不全、各种肿瘤、心力衰竭、心肌炎、精神病、急性发热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等,均不能施行温泉治疗。
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宜泡。这类患者可以约伴、在服药的前提下一同浸泡,但每一次最好不超过10分钟,起身时应谨慎缓慢,以防因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导致头昏眼花而跌倒,如有不适应立即上水静养。不过,建议能不泡就不泡。
糖尿病人有选择地泡。泡温泉时血管舒张,容易出汗造成脱水,引起血糖升高。而注射了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泡温泉,会使胰岛素吸收加快,出现低血糖反应。糖尿病病人在血糖稳定的情况下,可短时间泡温泉,最好每15分钟起来休息一下,温度不宜超过40℃,并要及时补充水分。
此外,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都伴有周围神经性病变,手掌和脚掌感觉异常,易麻木,因此对温度的敏感度较差,容易出现烫伤而不自知的情况,更不宜久泡。
有皮肤问题的人不要泡。皮肤有伤口、溃烂或皮肤有严重感染、霉菌感染的人,如脚气病和湿疹患者就不适合泡温泉,因为这样不但会污染水质,还会使伤口恶化。过敏性皮肤疾病患者也不适合浸泡在高温的泉水中,以免使皮肤出现瘙痒、红疹或块状的荨麻疹。
孕妇坚决不能泡。太大的温差会造成子宫收缩,有流产或早产的危险;高温还会生出无脑儿,或其它神经管缺损的先天畸形。为了生命,这点享受还是要hold住。
女性不宜久泡。女性阴道较短,若在温泉中过久,也容易使阴道中正常的酸碱度与益菌生态受破坏,使阴道受感染。另外,年龄较大的老人(80岁以上)或过小的小孩都应避免泡温泉,因为他们对于水温较不敏感,容易烫伤。
准备要小孩的男性不要泡。高温可以杀死精子,而且这种伤害是不可逆的。所以,如果打算要孩子,最好不要泡温泉或桑拿。
前一篇:养宠物,主人也要定期驱虫
后一篇:年轻人,输了健康,赢了世界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