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生物科学a1_845
生物科学a1_845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36
  • 关注人气: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2013-01-18 11:41:00)
标签:

杂谈

分类: 生物教学设计论文

10生物科学A班    李晓屏    1050801048

1 教材分析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必修3)》第3章第1节的内容。关于激素调节,学生在初中学习和前期有关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知识时,已有所了解。本节教材编人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实验设计与评价”等内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为本章第一节为我们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适应性反应,随着生长素发现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的作用这也为继续探索第二、三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他植物激素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以科学探索的过程为脉络,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理想素材。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及发展历程,初步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发展的科学观。

2 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规定如下:概述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这些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是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从教材编写特点来看,本节内容大多是通过实例和资料分析、学生活动等来实现目标的,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在能力上可以得到有效的训练,而且在知识方面、情感方面也可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要求。

2.1 知识目标 ①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②阐明向光性原理及其实践应用;③说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分布和运输等。

2.2 能力目标 ①运用探究性实验的思维来分析各位科学家的实验;②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结论的评价,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体验科学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② 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③ 进一步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4 教学重难点

4.1 教学重点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4.2 教学难点

运用探究性实验的思维来分析各位科学家的实验以及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5 教学思路

本节内容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通过创设情景——向日葵的图片,发现提出问题,激发同学们学习新课的兴趣和动机,进入新课。以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为线索,选取关键史实进行组织,层层设问,以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领悟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在严密推理的基础上作出判断的,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最后回归课本进行知识小结,以及利用技能训练,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6 教学过程

6.1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程开始,老师用PPT展示向日葵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

师:日常生活中,同学们都见过这种花吧,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

生:向日葵。

师:那么你们知道它名字的由来吗?

生1:向日葵的花序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

生2:是因为它向光生长。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植物向光生长是植物向光性的体现。植物的向光性是指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看到这样的现象,同学们会想到什么问题?

生: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呢?……

师:问题都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我们这堂课的学习。

6.2 层层设问,引导探究

师:19世纪末,就有科学家发现了植物的向光性。最早对植物向光性进行探究的科学家是达尔文,他选择了重要的实验材料——胚芽鞘。即单子叶植物(玉米、小麦等)种子萌发时,包在胚芽外面成锥形的套状叶(一边展示预先准备的玉米胚芽鞘)。他发现,受到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会弯曲向光生长。仔细观察发现胚芽鞘真正弯曲部位是尖端下面一段,做出反应的部位也是尖端下面一段,那么植物的感光点在哪里呢?也是在尖端下面一段吗?为此,达尔文做了一系列的实验。于是,达尔文用锡箔罩上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观察实验现象。这样的设计可行吗?

生:不可行,没有设计对照组。

师:那再设计一个对照组——另一个胚芽鞘不罩上锡箔,观察实验现象发现,两个胚芽鞘都向光弯曲生长。那么植物的感光点实在尖端下端吗?

生:不是。

师:于是,达尔文又做了一组实验,在一个胚芽鞘的尖端罩上锡箔,另一个不罩上锡箔。实验结果发现,尖端被罩上锡箔的不发生弯曲,而没有罩锡箔的,继续弯曲生长。那么胚芽鞘的感光点是在哪里呢?

生:在胚芽鞘尖端。

师:假如你现在是大科学家达尔文,那么你会对这样的实验现象作出什么样的假设呢?

学生纷纷讨论,后作答。

师:根据这些实验,达尔文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测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弯曲。

师:达尔文就是这样实验,再作出假设的,但是这种“影响”究竟是什么呢?

师:1910年,鲍森·詹森也跟我们一样怀着同样的问题进行了实验(用多媒体展示其实验),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传递给下部。

师:那么造成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此时,老师展示拜尔的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结果得出“影响”在尖端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弯曲。)进而提出问题:如果是物质,应该可以透过琼脂块向下传递。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是由于“影响”分布不均么? 如何证明?

生(充分讨论后回答问题):……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温特的实验,与学生共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这种物质和动物激素类相似,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师:1931年,经科学家郭葛测定,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IAA)。可见吲哚乙酸可以使细胞生长,特别是细胞纵向伸长的生长。(老师在黑板上板出“植物生长素发现”探究历程: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6.3回归课本,知识小结

师:刚刚我们学习了整个“植物生长素发现”的探究历程,我们知道是吲哚乙酸这种生长素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的一种,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那么生长素主要在哪个部位合成呢?

生1:胚芽鞘。

生2:还有发育中的种子。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生长素主要合成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那么它又是怎么运输到植物体其它部位的呢?

生:……

师:经研究表明: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只是单方向的运输,所以也叫极性运输,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

6.4 充分利用教材,有效技能训练

师: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习到此,现在我们阅读教材P49看此实验设计是否合理,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阅读完毕。

生1:此实验设计不严谨,没有考虑将胚芽鞘倒过来放置时的情况。

生2:结论不严谨。没有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生3:应该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以研究生长素能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师:同学们考虑问题很全面,实验设计、从实验结果推导出结论,逻辑思维要非常严密才能有说服力。在此节课的学习中,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

师:同学们提得问题都很好,课余时间大家再找课外资料去解答这些问题。做探究活动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求学问,要先学问。这节课我们学习到此。

7 教学反思

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相关知识,主要依据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进行教学,但是怎样才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呢?在此节课中,首先用生活中的例子——向日葵向光生长吸引同学们的眼球,再通过层层的探讨,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对植物生长素的整个发展过程有所理解,让他们了解到一个科学家的思维原来是如此的,一个今天看来小小的结论,却是那么多科学家花了那么多时间得出的,从而树立起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和对生物这门学科的热爱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