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原创:顿悟平凡小事,腐朽即为神奇
(2014-12-16 08:02:36)
标签:
无材料可写有的材料过于平俗深悟化腐朽为神奇 |
分类: 写作讲堂 |
回家去问妈妈
1.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说到在丝绸之路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怀抱着你,走过安西。我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段往事。
2.妈妈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以前我一提起带你赶路的事情,你就嫌烦,总是说知道啦,别再啰嗦。
3.我静静地倾听完妈妈对过往的描述,才知道自己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才知道发生在安西的感动源远流长。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近的母亲之间,竟潜伏着无数的盲点。
4.我们总觉得已经成人,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避,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一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一颦一笑的涵意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
5.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她们制造的精品。于是我们厌烦了,口无遮拦地表达我们的不满:老提那些过去的事,烦不烦啊?从此,母亲就禁了声。
6.蓦然回首,我们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与生俱来的弱点,异于常人的秉赋、幼年的顽皮,成长的艰辛,每一次的成功与失败……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都珍藏在母亲宁静的眼中。我们曾满世界地寻找真诚,却不想,那份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我们的身边。
7.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或许有一天,那些素淡但却唯美异常的章节,我们还未曾读懂,作者就会撒手离去。从此我们将面对书中无数无法破译的悬念和秘密,流落世间,就像迷茫飘零的红叶。
8.趁老树虬蚺的枝丫还郁郁葱葱时,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
9.问她对你充满艰辛的诞育,问她独自经受的苦难。问清你幼小时的模样,问清她对你所有的期冀……你安安静静地偎依在她的身旁,听她讲那些丢失了就再也找不回的故事。
10.一定要赶快啊!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距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
11.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自己一个机会,让我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
这篇文章的原始素材,就是作者嫌弃母亲“迂道”,老讲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从此母亲再也不提及这些往事。材料平俗得让人惊诧,但作者却能将这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点石成金,写得催人泪下,让读者拍案叫绝。
为什么我们觉得不值一提的东西,到了作者笔下就会如此地光芒四射呢?学习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研究别人的优秀作品——总结写作规律——学习模仿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先弄明白,作者的写作脉络,从中找到规律。
一全文的写作脉络
从整体上看,这篇文章的主脉络属于情感脉络:厌烦母亲唠叨——理解母亲唠叨——倡导人们认真倾听母亲的唠叨。
我们可借鉴的规律:以情感脉络构建全文的写作框架。
1.厌烦亲人叮嘱——理解亲人叮嘱的内涵——倡导大家珍惜这种叮嘱。
2.厌倦亲人的管束、提醒——理解亲人管束、提醒——倡导大家珍惜这种管束、提醒。
3.厌倦亲人制约消费——理解亲人制约消费——珍惜亲人制约消费。
4.误解亲人不分青红皂白的责骂——深刻理解亲人不分青红皂白的责骂——珍惜父母不分青红皂白的责骂。
5.讨厌父母“报班”、“跟班”——理解父母“报班”、“跟班”——珍惜父母“报班”、“跟班”。
二.逐段分析作者的写作内容和具体写法
第一自然段的写作内容和具体写法
(一)写作内容
记叙了一件出人意料的小事,刻画那一刻自己内心受到极大震动,交代自己重新认识母亲唠叨的原因,突出我受到触动之大。
(二)具体写法
1.顺序安排——先写我去敦煌游玩归来如何做的,后写主要人物母亲是如何做的,最后写我内心的感受——震惊。
2.写作技法运用:(1)设置悬念——借助母亲突如其来的话:“我曾经抱着你走过安西”设置悬念;(2)为下文我改变认识和做法做铺垫——刻画我当时内心的”震惊“为下文我改变了对母亲唠叨的认识,并以此为“推手”,推动故事情节自然发展。
第二自然段的写作内容和具体写法
(一)写作内容
交代偶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我去过安西,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呢?因为我厌烦母亲唠叨,嫌母亲喋喋不休地讲那些“一文不值”的往事,不让母亲说那些恼人的往事。母亲不说,我自然不知道。
(二)具体写法
1.借助主要人物——母亲之口,概括交代发生这样的事的主要原因。说话时间可以是事件发生过程中,也可以是事件发生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客观上中,这样的话有的是当时说的,有的是时候说的,应根据客观实际来确定。
2.采用因果倒装的形式设置悬念。第一段先写事件的结果,这一段再交代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正常情况下都是先写原因,后写结果。采用这种写法,会产生非常好的艺术效果:自然设置悬念,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同时强调了拒绝沟通带来的危害。
第三自然段的写作内容和具体写法
(一)写作内容
刻画”我“受到触动后的行为转变——认真倾听母亲的唠叨,以及自己的新发现、新感受——“自己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新发现)、“发生在安西的感动源远流长”(新发现)、“在我和最亲近的母亲之间,竟潜伏着无数的盲点。”(新感受)
(二)具体写法
1.顺序安排——先写行为改变,后写新发现、新感受;
2.详略安排——行为改变部分略写,借写新发现、新感受,顺便交代,我的新发现、新感受部分详写。
第四自然段的写作内容和具体写法
(一)写作内容
回忆过去自己不理解母亲的唠叨,”我是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认识母亲,基于这种认识,自己是如何做的,多角度反思自己的错误,表达自己的悔悟、愧疚之情。并且在反思中揭示母亲唠叨的本质——那是一种无时不在的爱的关注——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
(二)具体写法
1.运用回忆法——借助回忆,写过去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2.运用对比法——将我们对别人的态度与对母亲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我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3.运用画龙点睛法——在对比过后,直接点明母亲行为的再认识——母亲的行为是一种无时不在的爱的关注。
【过去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对母亲的认识——父母没有能力再给我们新思想,新帮助。
【过去自己的行为】1.轻视母亲外出寻求新世界。2.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3.从不关心母亲。4.我们在意上司、在意周围人、在意朋友、在意恋人,就是不在意默默关注我们的母亲。
第五自然段的写作内容和具体写法
(一)写作内容
醒悟过后,重新感受老人过去的那些行为,以及我们当时采取的粗暴行为、母亲的做法。
(二)具体写法
1.联想法——运用比喻,把老人过去的行为比作老艺人精心打磨自己的艺术品,“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大漠她们制造的精品”。
2.采用对比法——我们的行为是那样的简单除暴,母亲的行为是那样的隐忍。
第六自然段的写作内容和具体写法
(一)写作内容
与第四自然段相呼应,站在醒悟后的时间点上,揭示当初自己对自己认识错在哪里,对母亲的认识又错在哪里,深刻反省自己。
(二)具体写法
采用前后呼应的方法——先后运用两次呼应,一是针对第四段“我”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揭示实际上我们远没有长大的原因;二是针对第四段,自认为母亲只能给我们童年的呵护,不能给长大的我们以新的帮助并毅然外出,揭示母亲实际上给我们的帮助无穷无尽,只是我们没有认识到而已。
我们实际上并没有长大的原因:(1)不懂得如何面对自己的秉性、弱点、顽皮、艰辛、失败。(2)不懂得母亲是最关心我们的人。(3)不懂得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我们的身边。
实际母亲给我们的呵护、帮助和指导是无穷无尽的:(1)默默关注我们,在心底把我们的不足做成详尽的档案;(2)随时用唠叨的方式对我们进行直接指导。
第七自然段的写作内容和具体写法
(一)写作内容
假设未来的某一天,母亲去世了,我们远离了母亲的唠叨,我们将面临怎样的生活。突出没有母亲的人生指导,我们将面临的痛苦,揭示母亲指导的重大意义。
(二)具体写法
1.采用联想法,先把自己比作一本母亲用鲜血写成的书。
2.然后采用虚写法,运用假设,设定某一天母亲去世了,我们将面对的无助、迷惘的生活。
重点写未来将面对的无助迷惘的生活:(1)我们还未曾读懂,作者就会撒手离去。(2)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破译书中的悬念和秘密。(3)流落世间,就像迷茫飘零的红叶。
第八自然段的写作内容和具体写法
(一)写作内容
承接上两段对母亲行为和行为意义的深刻认识,发出回家问母亲的号召。
(二)具体写法
承上启下,运用比喻,发出号召。
第九自然段的写作内容和具体写法
(一)写作内容
将上面的号召具体化——由回家问母亲,上升到具体问那些内容:(1)问她对你充满艰辛的诞育;(2)问她独自经受的苦难。(3)问清你幼小时的模样;(4)问清她对你所有的期冀……(5)安安静静地偎依在她的身旁,听她讲那些丢失了就再也找不回的故事。
(二)具体写法
1.结构上紧承上文——上文写回家问母亲,这里就写具体问什么;
2.概括向具体转换——前一段的问是概括,这一段的问是具体。
第十自然段的写作内容和具体写法
(一)写作内容
在前面倡议回家问母亲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快回家问,然后揭示快回家问的原因。
(二)具体写法
1.层层深入写法——由回家问,到问什么,再到这一段的快回家问,一层层向纵深推进。
2.运用比喻写原因,生动形象,发人深省。
采用暗喻、借喻的方法来交代快回家问母亲的原因:(1)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2)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距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写作内容和具体写法
(一)写作内容
揭示我们改变做法——回家问母亲的意义。
(二)具体写法
多角度升华主题。回家问妈妈——是给母亲一个机会,意义是——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回家问妈妈——是给自己一个机会,意义是——让我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
三.全文写作规律的归纳总结
第一自然段。记述某个特定的时间,我们要写的”平凡小事“没有发生,引发了另一件小事,重点写引发的小事带给我们的非同寻常的感受或严重后果——痛苦、失落、寂寞、失败。
【范例】
1.如果要写的小事,是母亲唠叨令人生厌,这里就写: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寒风呼啸,天气急剧降温。背着书包出门,我意外的没有听到身后母亲那重复了一万遍的叮咛,这时候才想起母亲出差了。我非常烦每天早晨母亲千篇一律的唠叨,然而这一瞬间,我的心底升起的,不是耳根清净的舒爽,而是一种莫名的失落,一种被遗弃的凄凉。
2.如果要写的小事,是爸爸天天监督我学习令我纠结难耐,这里就写:爸爸到姑姑家串门去了,而且一去就是三天,我终于可以摆脱他的监督,随心所欲地看电视、玩游戏了。然而好景只持续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我的厄运就降临了,上学迟到,老师批评;作业没完成,老师批评;小考不及格,老师批评......接踵而来。
【注意事项】
1.这里叙述的事件,必须是核心小事不再发生时,引发的新事件。
2.写事件带来的感受或后果时,要突出”这种感受非常不好”、“这种结果非常严重”。
3.事件要略写。
第二自然段。要承接第一自然段的新事件,借助主要人物的嘴,在当时或事后,直接交代为这件事发生的主观原因,这种感受或结果产生的主要原因。
【范例】
1.如果要写的小事,是母亲唠叨令人生厌
这里就写:(当时)母亲说:“你总是嫌我唠叨,所以我争取了这次出差的机会,就是为了让你真实地感受到,没有人唠叨的生活到底像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好!”
或者事后交代原因:三天后,母亲回来了,她意味深长地望着我:你总是希望过没有父母唠叨的日子,这次出差,我刻意没有叮嘱你半句,也没给你打半个电话,就是想让你感受一下,你渴望了许久的生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2.如果要写的小事,是爸爸天天监督我学习令我纠结难耐
这里就写:(当时)爸爸说:“你非常烦我这个监工,我这次走亲戚,就是想给你一个没有监督的空间,让你尝尝没有监督的苦头儿!”
或者事后交代原因:几天后,老爸回来了,笑着望着满脸沮丧的我:每天陪着你一起学习,不断地提醒你该做什么,你总是觉得好烦,甚至把我看成敌人,这次走亲戚,我只是让你体验一下没有人监督的生活!“
第三自然段。人的内心受到巨大触动过后,总会发生行为和认识上的变化,同时,还会在全新的实践过程中产生很多新体验、新发现。本自然段只写这两方面内容:一,受触动后,我是如何做的;二,行为改变后,我有了哪些新体验、新感受。
【范例】
1.如果要写的小事,是母亲唠叨令人生厌,这里就写:(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