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如何写好命题作文
第二单元
如何写好感悟命题作文
第七讲 多个事件(现象)一感悟的写法(一)——相同点归纳法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重点学习多个事件(现象)一感悟的写法,本讲重点学习相同点归纳法。
一.什么是相同点归纳法
不同的事件或现象,虽然表面看起来千差万别,但在这些差异的背后,隐藏着本质上的共性,这为运用相同点归纳法写感悟类文章,提供了前提。
(一)事件(现象)不同,但它们的构成要素是相同的
例如:(1)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被人们看做圣洁的化身。(2):陆游,一生创作不倦,其中流传下来的诗歌就有九千多首,成为中国历史上留下优秀作品最多的诗人。
【解析】上面概述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件,但都是由行为主体、行为过程、行为结果三个要素组成。行为主体分别是“莲花”、“陆游”;行为过程分别是“出淤泥而不染”、“一生创作不倦”行为结果分别是“被人们看做圣洁的化身”、“流传下来的诗歌就有九千多首,成为中国历史上留下优秀作品最多的诗人”。
【注意事项】
复杂的事件,可能还要多出一个构成要素——行为背景或限制条件。
(二)部分事件(现象),描述的具体行为和具体结果的本质对应相同
例如:(1)张三,三更灯火五更鸡,别人做一道题,他做五道题,别人背诵一遍的内容,他背诵十遍。最终考上了剑桥大学。(2)李四,为了让自己生产的西瓜个大、味甜、无籽,用了七年的时间,跑遍大江南北,拜访了无数的专家,阅读了数以千计的图书,一九九八年成为享誉全国的“西瓜王”。
【解析】上面概述的两件事:比较具体行为过程——一个是学习,一个是种西瓜;比较行为对应的具体结果——一个是考上名牌大学,一个是成为“西瓜王”,显然,具体的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两个人的行为,表现的都是“发奋进取”,两个人的行为结果,表现的都是“收获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见,不同的事件(现象),虽然人物的行为过程截然不同,但行为过程的本质可能相同;虽然行为结果截然不同,但行为结果的本质可能相同。行为过程的本质与行为结果的本质完全相同的事件(现象)必然蕴含相同哲理——例如上面两件事,都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有发奋进取,才能收获巨大的成功。
【注意事项】不是所有的事件(现象)行为过程的本质、行为结果的本质都对应相同,但总有一部分是相同的。
(三)相同点归纳法的内涵
所谓的“相同点归纳法”,就是先具体描述行为过程本质相同、行为结果本质相同的事件(现象);然后归纳概括这些事件或现象相同的行为本质、行为结果本质,揭示二者之间的制约关系,感悟事理;最后以感悟到的事理为理论指导,明确指出大家该如何行动。
二.图解“相同点归纳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罗列行为过程、行为
感受行为过程、行为
领悟相同点之间的联系 领悟该怎样做
结果本质均相同的现象
结果本质相同点
揭示各现象蕴含的共同规律
(写出来)
(只思考,不写出来)
(写出来)
(可写,可不写)
甲废寝忘食,成绩全班第一。 行为过程:都勤奋刻苦
只有勤奋刻苦,
我们应该勤奋刻苦
乙早出晚归,评为单位先进。
行为结果:都成绩辉煌
才能取得辉煌成绩。
丙惜时如金,率先突破技术难关。
【解析】先罗列行为和结果的本质均相同的甲乙丙三个现象;然后思考这三个现象的本质共性,明确各相同点之间的关系,揭示几个现象内部隐藏的规律;最后明确我们的行动方向。在这四步中,只有第二步只存在在思维过程中,写作时不用写出来。第四步在写作时,为了避免与前面的“勤奋刻苦”重复,可以换成勤奋刻苦的同义词——发奋图强、锐意进取等等。
最后形成文章的雏形:
甲废寝忘食,成绩全班第一;乙早出晚归,评为单位先进;丙惜时如金,率先突破技术难关。(第一部分:罗列行为过程、行为结果本质均相同的现象)只有勤奋刻苦,我们才能取得辉煌成绩。(第二部分:领悟相同点之间的联系,揭示各现象蕴含的共同规律)每个期望成功的人,首席要做的也是唯一要做的,就是发奋图强。(第三部分:领悟我们该怎样做,明确自己的行动方向)
【注意事项】完善的文章,不可能写得如此简单。这里书写的如此简洁,是为了用最简洁的模块,展示文章的写作脉络,便于我们学习。在实际写作中,前面记述人物行为过程的部分,要选取多个行为细节,集中表现行为过程的共性本质。以上面的例子为例,三个人的行为过程的本质是——发奋图强,写三个人的行为过程时,就要收集大量的行为细节,来凸显他们“发愤图强”的精神。
三.各部分写作具体要求
(一)第一部分写作要求
1.确保罗列的各个现象,人或物的行为本质相同,行为结果的本质相同。完整地叙述一件事,或描述一种现象,都必须包括三部分:一是行为主体(做事的人或物);二是人或物的具体行为;三是行为结果。并列描述几件事,行为主体、具体行为、行为结果千差万别,但这里罗列的事件或现象,人物的行为的本质、行为结果的本质必须相同,否则就无法找到相同点。
例如:一片树叶,为树做了一生的奴仆,鞠躬尽瘁,最后落地成泥。高擎在枝头的硕果,是树的,自己什么也没留下。一只花盆,终生虔诚地守护着一团沃土,直到碎裂被扔进垃圾箱。众人的瞩目和赞叹,是鲜花的,自己两手空空。一段台阶,俯首匍匐,用所有的青春为他人铺就一段提升的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和欣喜,是登山者的,自己收获的,只有艰辛和孤独。抛开自己独立的奋斗目标,选择为别人做嫁衣,再辛勤迎来的也是悲惨的结局。做人,还是独立点好,即便是一株狗尾草,也要开出狗尾花来。
【解析】上面列举的三种现象各不相同,但其行为本质都是“抛开自己独立的奋斗目标,选择为别人做嫁衣”,行为结果的本质都是“悲惨的结局”。只有几个现象的行为本质、行为结果本质相同时,并列叙述,我们才能从中感受到共性,发现规律,生成感悟。
2.罗列的现象一般不少于三个,不多于四个。保证三个现象,才能让读者从各现象中清晰地感受现象的共性,发现现象背后的共性规律。
【解析】只选两个,表现力和说服力略显单薄;而超过四个,就会有画蛇添足之嫌——事不过三,过犹不及。
3.行为和结果两部分,在书写时,要抓住具体内容来表现,切忌把内部规律直接写出来。上面的例子在描绘树叶、花盆、台阶时,行为过程都是在表现它们“抛开自己的理想,为被人做嫁衣”,行为结果都是表现“悲惨的结局”,书写时,要抓住具体行为和具体结果来表现,绝不能把本质内容直接写出来。
【解析】如果在记述现象时,将行为和结果的本质直接写出来,这段文字就变成了:一片树叶,抛开自己的理想,为树做了一辈子嫁衣,最终走向悲惨的结局;一只花盆,抛开自己的理想,为花做了一辈子嫁衣,最终走向悲惨的结局;一段台阶,为人做了一辈子嫁衣,最终走向悲惨的结局。抛开自己独立的奋斗目标,选择为别人做嫁衣,再辛勤迎来的也是悲惨的结局。做人,还是独立点好,即便是一株狗尾草,也要开出狗尾花来。这样写,必然带来两个后果:一是前面应该含蓄表现的内容,直白地阐述出来,读起来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就如猜谜,谜面已把谜底直接暴漏出来,就失去了猜谜的趣味;二是前后机械重复,读起来更是味同嚼蜡。
(二)第二部分的具体写作要求
1.以准确把握行为本质的共性和行为结果本质的共性为前提。准确的把握行为过程的共性、行为结果的共性,才能揭示几种现象隐含的共同本质规律。
例如:一会计,给客户结账的时候,因为看错了一位小数点,多支付了10倍的货款;一位钟表维修师,在安装零件的过程中,因为一个螺丝没有拧紧,不得不将所有的零件,全部拆下,重新安装;一位才华横溢的大学生,到一家礼仪公司竞聘业务经理,经过激烈竞争,和一位“海归”脱颖而出,公司的负责人举棋不定,这时候一位评委语惊四座:刚才面试的时候,入围的大学生脚上的鞋带系得一长一短,而与他竞争的“海归”却整整齐齐——窥一斑而见全豹,细微的差别,隐藏的是两个人做事严谨程度的差距,这位优秀的学生,因为两根鞋带,与高薪岗位失之交臂。
在归纳概括行为和结果的共同本质时,有以下四组答案:
A.行为本质共性:做事马虎;行为结果本质共性:付出惨重代价。
B.行为本质共性:忽略细节;行为结果本质共性:失败。
C.行为本质共性:自我要求标准低;行为结果本质共性:事倍功半。
D.行为本质共性:忽略细节;行为结果本质共性:付出惨重代价。
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答案D——是最准确的概括归纳。
【解析】归纳概括行为和本质的共性,要坚持两个标准:既要保持三件事同时兼备,又要保证概念不能过大,要保证最大限度的具体。如果将行为本质共性定位为“做事马虎”,第三件事人物的行为本质并非粗心大意;如果将自我要求标准低,三件事在体现人物的主观意识上都没有表现——例如:觉得“鞋带是否整齐无所谓!”这样的主观意识,因此,行为的本质,只能定位在“忽略细节”上。从结果的本质上看,“失败”概念过大,表意过于笼统,而“事倍功半”表达的是付出多,效率低,但没有失败。只有“付出惨重代价”是几件事结果的本质共性,同时又是具体的,因此,答案是D。这一步如果出现错误,下一步是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自然就会出现错误。选材时如果不能完成这种定位,选出的材料就会和后面要揭示的哲理发生错位。
2.准确定位共同行为的本质和行为结果的本质之间的关系。行为过程的本质,制约和影响行为结果的本质。在阐释二者关系的时候,要充分体现行为本质制约行为结果本质这种特定的关系。
例如:以上面的所举的例子为例,行为过程的本质是——忽略细节;行为结果的本质是——付出惨重的代价。明确二者的制约关系时,一定要强调前者制约后者:忽略细节,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或者采用倒装的形式表述——要想少付出代价,必须重视细节。
【解析】过程决定结果,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在阐述哲理时,必须体现这一点,强调行为过程本质的重要性。
3.形象地阐述行为本质和行为结果本质之间的关系。解释行为本质与行为结果的制约关系,可以用解释行为过程本质与行为结果本质的词或短语直接阐述,这种表现形式,属于画龙点睛,直接透过现象,解释各现象蕴含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但语言表达的文采略逊一筹,要写出文采飞扬的文章,还要借助比喻和类比,将行为本质和行为结果本质形象化,同时借助类比关系,将行为本质与行为结果的本质之间的关系表达得更形象具体。
例如:以上面的例子为例,可以直接阐述三种现象蕴含的本质规律:忽略细节,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如果借助比喻,将“忽略细节”形象化为一个具体的细节,例如:一双鞋大小相同,就不再区分左脚右脚;将“付出惨痛的代价”对应转化为“行多远,折磨多远”,然后借助类比,将二者联系起来,这个哲理就形象的转化为——因为一双鞋大小相同,就不再区分左脚右脚,必将尽享“行多远,折磨多远”的痛苦。
【解析】行为本质和行为结果的本质,可以转化为不同的具体形象,借助这些具体形象,运用比喻和类比,就能把这种制约关系阐述的生动形象,文采飞扬。但大家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行为结果的本质转化为具体形象时,要与行为过程转化的具体形象对应,保持二者协调一致。否则,前面的行为本质转化为一种意象,行为结果转化为与前者毫无关系的另一种意象,读者就无法读懂作者要表达一个怎样的哲理。
(三)第三部分写作具体要求
1.更具行为结果和行为过程本质与行为结果的制约关系明确行动方向。行为结果是一个良好的结局,我们要坚持行为过程本质;行为结果是失败和不良的后果,我们就要反对行为本质,走与之相反的道路。
例如:文章前面阐述的感悟是——懂得付出,才能收获幸福。很明显,行为结果“收获幸福”是美好的结局,我们在指出行动方向时,就应该坚持行为本质——努力付出,同时为避免前后重复,我们要将“付出”变成它的同义词“奉献”,这样就写出了第三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幸福美满,那就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做一个懂得奉献、善于奉献的人吧!又如:文章蕴含的感悟是——自私和狭隘,必然走向孤独无助。行为结果“走向孤独无助”显然是个不利的结局,我们在写第三部分时,就要竭力反对“自私、狭隘”,坚持走相反的道路——无私、豁达,这样我们就写出了第三部分: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都希望广结四海宾朋,相助八面来风,那就让我们放弃心中的自私和狭隘,做一个无私和豁达的人吧!
2.借助比喻、类比,形象表达自己的行动方向。和上面揭示各种现象内部蕴含的哲理一样,明确行动方向的句子,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转化为语言生动形象的句子。
例如: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幸福美满,那就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做一个懂得奉献、善于奉献的人吧——可以通过比喻和类比转化为: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生活在幸福的芬芳中,那就伸开我们的手,做一个勤奋的送花人的吧——赠人玫瑰,自然手留余香。
四.多事一感悟作文范例
东方的传说
曾老师下水作文
在世界的东方,流传着三个古老的传说。
传说一:上古的时候,在亚洲的东部,有两个彼此陌生的国家,东边的叫虎国,西边的叫驴国。驴很大,吃草,拥有着一片水草丰美的广阔草场。虎很小,吃肉,拥有几座山林遍布的小岛。虎国资源匮乏,对驴国虎视眈眈。面对危机,大臣忠良提出建议:虎是肉食动物,虽然现在形体很小,数量很少,一旦将来强大了,我们必然面临着灭顶之灾,不如趁当前它们还没有形成巨大威胁,一举灭掉它,这样,我们驴国才能获得永恒的安宁。大臣汉奸说:我们驴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每头驴都威武雄壮,大王更是天威无限,我看完全可以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办法应对虎国的进攻。驴国国王飘飘然,盛赞大臣汉奸的良策,痛斥忠良:一.作为国家重臣,处理重大事宜,尚武好战,不以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为己任,缺乏发展和谐世界的战略眼光;二.置大国国威与不顾,丧失国家形象意识,缺乏处理复杂问题的智慧。继而委派汉奸,挑选高大健硕之驴,整日在边境上演武练兵,高喊口号,声震十里。开始,虎不了解驴,被这些虎背熊腰的形象、惊天动地的气势所威慑,后来渐渐靠近,调戏、挑衅,每到此时,驴子便高扬四蹄,虚张声势,嘶鸣咆哮,严正抗议,努力争取国际同情。虎,终于看清了驴貌似强大、外强中干的本来面目,于是暴跳起来,咬断了只会装腔作势的驴腿,拧断了只会夸夸其谈的驴脖。结果,汉奸动听的建议,让更多的驴失去了生命,让国家的尊严一败涂地,偌大一个驴国,最终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而虎国的老虎,吃了膘肥体壮的驴,实力大增,国势日盛。自此以后,我们见到的老虎,便要比驴子大得多。
传说二:中世纪,东海之滨,有两户人家,比邻而居。甲家,是饿狼投生,生性邪恶强悍,信奉强盗逻辑,以掠夺为生。乙家,是绵羊转世,生性胆小懦弱,治家原则是恭谦礼让,勤奋图强。一日,甲家的儿子垂涎乙家牲畜满圈,强占乙家一头猪。乙家儿子明事和明理说:甲家,是强盗之家,现在不教训它一下,他们会得寸进尺,我们付出再多的努力,攒下再多的家产,也禁不起他们明火执仗的抢夺,不如现在拼死一战,荡平后患——即使现在为此付出惨痛代价,从长远计,也是最佳的选择;儿子混蛋惧怕打仗,更担心战争影响自己做未来的一家之主,坚决反对两个小弟的意见:我们乙家,始终坚持邻里和平共处原则,圣祖临死的时候,千叮咛万嘱咐——要韬光养晦,更何况当前大好的和平发展环境来之不易。轻言战事,盲目动武,是缺乏解决问题智慧、丢弃光荣传统的表现,更是离经叛道、背祖逆宗的行径!小不忍则乱大谋,我们不妨大气一点,让它一口猪,抢占正义的立场,夺取舆论的高地,将他们置于不仁不义之地,其狼子野心,自然就会落空。乙家的当家人接受了混蛋的建议,统一思想——再有言辞过激,煽动人众者,罚没家产,逐出家门;所有乙家子孙,必须心无旁骛,凝心聚力求发展,开拓创新谋赚钱,努力提高家庭GDP增长速度。然而狼终究是狼,狼的本性就是弱肉强食,狼永远不会在意羊宣扬的什么是非黑白与道义。待乙家赚了大量的金钱之后,甲家于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野蛮地砸碎了邻居的大门。可怜乙家,辛辛苦苦攒下的家底,转瞬间成为别人的财富;可怜乙家人,一夜之间,变成了任人驱使的奴隶。
传说三:一千年前,亚洲东部的森林里,有一棵树,几片叶子遭到了病虫的侵袭。于是树召集所有的树叶开会,研究如何应对入侵的敌人。众多树叶义愤填膺,极力主张运用强力杀虫剂,置恶虫与死地。听完了大家的意见,树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这棵多灾多难的树,有眼前这样茁壮成长的态势,实属不易,这几年我们着力增粗长长,取得了前所未有、令人瞩目的成绩,一旦向毒虫开展,必然影响我们的成长壮大,不如牺牲一部分树叶,让它吃饱,别影响了我们的发展大局。树是一家之长,树叶叶微言轻,只好保持沉默。然而这害虫,是一种恶性外来物种,贪食,且繁殖能力极强,虫害迅速泛滥。不久,这棵树就在蒸蒸日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中,失去了所有的叶子,最终丢了生命。
三个别有意味的传说,当初是否真实地发生过,我们无法确定,然而它们留给我们的警示却发人深省:谗语、谬论永远穿着比忠言、真理更亮丽的外衣。与不讲事理、远离正义的强盗讲理,愚蠢得就像弱智的驴子。对待狼的措施,除了武力只有武力,别的都是本质的愚蠢和胆怯的掩饰。另外动武之前,还要明确的是:我们的敌人,除了入侵者,还有那些只会舞唇弄舌的奸臣、混蛋和道貌岸然的大树——攘外必先安内。
老师的下水文揭示的感悟,同步揭示了多个行为本质和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一个感悟包含诸多方面,内容较为复杂。初学者,保证几件事蕴含一个内涵简单的哲理即可(揭示一组行为本质与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不要幻想一步到位。待熟练掌握简单写法过后,再尝试复杂形式不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