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老师原创:“为下文做铺垫”说法纯粹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2012-04-19 10:49:20)
标签:

教育

分类: 中考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讲解

      曾老师原创:“为下文做铺垫”说法纯粹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曾老师原创:“为下文做铺垫”说法纯粹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在语文老师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老师掷地有声地给一段文字的作用下这样的定论:为下文做铺垫!老师说的脸不红心不跳,学生还把老师的话当成金口玉言,马上拿出笔记,认认真真记下!其实从来就没有为下文铺垫这一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怪现状,是因为很多语文老师存在专业知识的缺陷,他自己都没搞明白什么叫铺垫,所以糊里糊涂地讲,自然闹出了这种专业笑话!

    铺垫是作者根据故事情节发生、发展需要,在行文靠前的部分,合理夹带某个看似可有可无的内容,有针对性地为后面某个情节的发生发展做好条件预设,让读者感觉后面发生的情节,条件充分,水到渠成,很自然,不突兀。

 

    例如:根据写作提纲的预设,作者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要写“妈妈送伞”这一情节,前面如果不事前交代或暗示这两个条件:1.我没带伞;2.天阴沉沉的,或中途下雨;后面妈妈送伞就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发生。

    例二:根据写作提纲的预设,作者在记述一次春游的过程中,后面要写“钓鱼比赛”这个情节,作者如果不在叙事的前面交代去春游的地点临水,不带好渔具,后面的钓鱼情节根本无法自然展开。

    而这两个例子中特定段落的作用应该归纳为:例一中描写“天气阴暗,我没有带伞”是为下文“妈妈给我送雨伞”这个情节做铺垫的。例二中交代“去春游的地点临水,带着渔具”是为下文“开展钓鱼比赛”做铺垫的。

    为下文做铺垫的概念太大,“下文”就是下面所有的文字。没有任何一个段落,能为下文所有的情节做铺垫的。前面写“乌云密布”,后面写“地上到处都是垃圾”,二者风马牛不相及,谁又为谁做铺垫呢?

    曾经读过一篇史海钩沉类的小文章,是关于王尔烈的。江南才子不服北方“名师”,质疑王尔烈到底有多少才华,王尔烈戏称:天下文章属三江,三江文章属吾乡,吾乡文章属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有人把这种写法也称为前三句为最后一句做铺垫,更是可笑之极!这很明显是一种以对比为基本形式,整体运用正衬的写法,一级衬托一级,突出自我文学造诣高!还有的人把这种方法命名为“蓄势”,我找了诸多理论文献,也没发现还有这种手法,显然是一种造词行为!

    知识就是知识,来不得半点自以为是!

    其实,铺垫很好理解,问题是很多老师不理解,造成学生的理解误区。同时,又因为很多“伪专家”为了标新立异,信口胡说,导致“学术名词”越来越多,混淆了很多概念,扰乱了学术市场,这些人应该尽早铲除!

    对老师而言,很多教育管理者过多地强调教法,其实最基础的还是专业知识是否精通!教法越好,专业基础错误百出,造成的危害更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