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持青岛668套小产权房当空舞成大产权房?

标签:
房产文:夏金根 |
分类: 实话实说 |
【新闻众评】谁持青岛668套小产权房当空舞成大产权房?
我们知道“小产权房”是指在农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等费用,其产权证不是由国家房管部门颁发,而是由乡政府或村政府颁发,所以叫做“乡产权房”,又叫“小产权房”。乡镇政府发证的所谓小产权房产,实际上没有真正的产权。这种房没有国家发的土地使用证和预售许可证,购房合同国土房管局也不会给予备案。所谓产权证也不是真正合法有效的产权证。
所谓大产权房是购房者既有了《房屋所有权证》,也有了《土地使用权证》。可以合法的进行二手房交易,买的房建在合法的建筑用地上。大产权房具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项完整的权能。中国的国土资源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多次发红头文件严格控制小产权房上市交易。
著名网络时评家帝国良民发表文章《青岛小产权房“转正特例”背后的腐败猫腻》,如果不是推动“转正”操盘者们发生内杠,或许“转正特例”的内幕也不会曝光于阳光之下;有细心的读者发现,观察青岛让668套小产权房转正新闻爆发的时间点,刚好与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召开坚决遏制违法建设、销售小产权房问题视频会议,明确对在建、在售的小产权房坚决叫停,并依法查处时间点吻合。而据报道,正在这次会议上,国土部副部长徐德明指出,对于小产权房转正一说,绝无可能。但徐德明话音刚落,中国经营报就爆料称,青岛668套小产权房转正已成特例。不仅此,其幕后操手还逼退了财力雄厚的万科。那么,这个“幕后操手”是谁?“特例”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腐败猫腻?围绕668套“转正特例”的小产权房巨大利益里,又潜伏了多少老虎与苍蝇?
天涯社区天涯杂谈版主——湘水无殇发表文章《特例后面有没有猫腻?---青岛668套小产权房转正成特例》,仔细阅读媒体的相关报道,实际上这668套小产权房,经过一番眼花缭乱的倒腾,最后实际上是原开发者左手倒右手,房还是原来的房,房屋最终还是被原来的主人拥有,之所以转这么大一个圈子,只是为了让违规建筑合法化。杰盛置业为什么不怕麻烦,不惜大费周章让违建合法化,进而取得上市拍卖权?已有的数据似乎给出了最恰当的解释,那就是涉及到7亿元的利益。叫人不能理解的是,在违建“转正”过程中,承办手续转换的主管部门不可能不知道其中隐含的瑕疵或违规操作,同时,相关部委明令禁止主管部门不可能不知道,为什么会开绿灯、开这个特例,这其中有没有不正当的利益置换和输送,甚至是权力分赃,在当今的风气下,只能呵呵、你懂的了。
专栏时事网络评论家刘逸明先生发表文章《青岛的小产权房转正特例让人大开眼界》虽然在竞标时,万科这样有实力有信誉的公司也参与其中,但是,万科在购买标书后被李沧区生态办有关人士“劝退”,无缘该项目。其实,不管是万科还是其它公司,想竞得该项目都只能是缘木求鱼,因为青岛官方早已内定杰圣置业夺标。据统计,适园雅居15栋楼总共668套小产权房,建筑面积7500多平方米。转正后,按照目前适园雅居的每平方米10000元的均价,市值超过7亿元。杰圣置业只需要花1.6亿元,再补办规划、建筑质量鉴定等手续,即可产生7亿元的商品房销售收入,其暴利一目了然。
凤凰网2012年十大原创写手、著名时评专栏作家直隶巴人发表文章《青岛668套小产权房转正
著名网络时事评论家大漠鱼先生发表文章《单纯问责青岛小产权房买卖,没多大意义》一处建筑,几经转手,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仔细梳理后发现,折腾来折腾去,房还是原来的房,房屋最终还是被原来的主人拥有,之所以转这么大一个圈子,只是为了让违规建筑合法化。最有意思的是,这篇调查报告中给出的一组数据。报道称,2011年12月9日,杰盛置业作为原项目承建人以拍卖起叫价楼面价870元每平方米总价6564元中标,并承担9638万元的建筑工程费用。而最新行情显示,该处房产的实际出售价已经上升至10000元/平米。
笔者认为——谁持青岛668套小产权房当空舞成大产权房?则是原来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假如没有一系列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其中运作,单单靠房地产开发公司把小产权房转正为大产权房。这是远远办不到的事情。反腐倡廉的经验告诉我们,当权力与利益相结合,权力与私欲相纠葛,产生腐败行为就是迟早的问题。腐败,广义上说是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现象;狭义上说,泛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权利蜕变现象。
说到腐败,其实就是国家公务人员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权利一旦和贿赂的金钱结合起来——显然就是产生腐败的最佳摇篮、最好环境!就会变成无法无天、遗患无穷的变型金钢!(文:夏金根/笔名:六盘水评论)
【未經作者同意,不得用於任何平面媒體,網路轉載及文摘,恭請註明作者和出處】